一、學術史回顧
1949年以前及解放初到“文革”結(jié)束這段時間,國內(nèi)學術界對曾紀澤的研究并不多,筆者所能找到的兩篇論文分別是1935年發(fā)表于《國聞周報》上韓少蘇所寫的《談曾紀澤》,1937年發(fā)表于《禹貢》上吳相湘的《曾紀澤對朝鮮問題的主張記聞》?!拔母铩苯Y(jié)束后撰寫有關曾紀澤論著的人增多了,主要分為三部分來研究:第一,中俄伊犁交涉中曾紀澤的外交活動。多數(shù)學者持傳統(tǒng)觀點,對曾紀澤的評價相當高,肯定了他是愛國外交家,據(jù)理力爭,有高度的責任感,維護了中國的主權,有別于清政府中的妥協(xié)派和投降派,收回了我國的領土。第二,有關中法戰(zhàn)爭期間曾紀澤外交活動。學者們認為曾紀澤在中法越南交涉中先主戰(zhàn)后主和,這是在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下所作出的明智選擇,而且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保全我國的領土不被侵略同時也使越南免受侵略,帶有明顯的反殖民擴張性質(zhì)。第三,曾紀澤外交思想總論。這些論文涉及到諸如曾紀澤向西方學習,近代民族思想,對國際關系的看法,他所執(zhí)行的誠信外交等。學者們肯定了曾紀澤與他同時代人比外交思想是杰出的,但也指出了他外交思想的不足。這主要是由于當時時代環(huán)境所局限以及他本人外交理論水平和經(jīng)驗欠缺所造成。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召集人林維紅教授透過《曾紀澤日記》,挖掘出曾紀澤女眷隨其出使英、法期間不多的信息,而過去學者較注意《曾紀澤日記》中主人公生活的一面,尤其是他對英法俄各國的外交交涉,很少注意其私生活,尤其與婦女有關的部分。盡管,這些挖掘出的信息并不是來自她們自己的聲音,但是,對于研究近代中西文化接觸及中國婦女生活史來說,仍不失為可貴的資料。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李恩涵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曾紀澤的外交》一書。這是迄今為止論述曾紀澤外交思想及實踐最為詳細的一本書,也是學術界有關曾紀澤研究僅有的幾本專著之一,而且是價值最高的一本。書中引用大量的外文資料以及時人的日記、筆記和書信等相為印證。全書共分為七個部分,以曾紀澤一生外交事業(yè)的開展和成敗為主線。在書中作者高度評價了曾紀澤在晚清積貧積弱外交環(huán)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為曾紀澤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即為中俄伊犁交涉,挽救了一次迫在眉睫的中俄戰(zhàn)爭,并以較少的代價,索還了已經(jīng)喪失的要地。其次,作者認為曾紀澤對中法越南的爭議,也有獨到的見解,首先指出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其間雖因清廷措置失宜,舉棋不定,坐失有利的時機,但他所志所事,即使其敵對的一方,對于他判斷的敏銳,辭令的犀利,亦深表欽佩。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他撤廢不平等條約的建議,甚至還提出了具體的撤廢辦法,其遠見卓識,詢非時人所及。
國外學者方面,美國學者馬士在他的三卷本著作《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把曾紀澤評價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而且是“中國近代派遣到國外的最成功的一個外交家”。另外費正清的《劍橋中國晚清史》中主要談到曾紀澤對中國原有藩屬國的態(tài)度,他認為曾紀澤接受了當時在中國最為流行的“均勢”思想,主張開放藩屬國,讓他們與西方列強進行貿(mào)易和外交。英國學者季南在《英國對華外交:1880—1885》中寫到了曾紀澤在中俄伊犁交涉中的舉步維艱和兩難的立場,在中法越南交涉中他先主戰(zhàn)后主和的背景以及他對當時英法俄的認識。此書后來成為研究曾紀澤外交思想不可繞開的一部著作。
二、對其人其事的分歧評價
關于曾紀澤人生中比較重要的幾件事,如中俄伊犁條約的談判、中法戰(zhàn)爭間的作為、中英洋藥稅厘并征條約以及中國先睡后醒論的提出,都有不少研究文章,尤其是曾氏的中俄伊犁條約交涉,學界中人大部分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但也有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些學者對他的“重界輕商”指導思想頗有微辭,卜建華、孫君琪就認為“至于通商問題,曾紀澤也根本未打算力爭,甚至曾建議將松花江行船至伯都納問題緩議,只是由于朝廷嚴詞駁斥,才堅持作了修改”。李蕓在其碩士論文《曾國藩、曾紀澤外交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就認為曾紀澤在通商條款中對俄國的讓步對中國近代邊疆問題影響甚大。曾紀澤在商務上采取遷就方針,俄國商人多年來一直想解決的蒙古市場愿望也得以實現(xiàn)。曾紀澤沒有敏感地認識到商務對于蒙古地區(qū)的重要性,雖然他的既定方針是“重界輕商”,但他在俄談判時應還有機會力爭,理應審時度勢,在貿(mào)易方面減少中國的損失?!兑晾鐥l約》允許俄商經(jīng)科布多、尼布楚兩路往來運貨,使俄商完全控制了蒙古地區(qū),而華商完全被排斥于蒙古,損害了中國的利益。曾紀澤對于商務問題的忽視,為后來蒙古分裂埋下了伏筆。作者探討其原因有:第一曾紀澤對國際形勢缺乏深刻透徹的了解,第二曾紀澤沒有正確了解俄國所處的形勢。
關于曾紀澤近代外交思想的局限和影響,一些學者認為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官宦家庭,自幼受到封建倫理綱常等正統(tǒng)思想的熏陶;加之,曾紀澤辦理外交,半路出家,自學成才,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近代外交理論的教育,因此,曾紀澤的近代外交理論水平和經(jīng)驗是十分欠缺的。第一,主權思想與王權思想交織在一起。第二,主權平等觀念與“天朝上國”觀念的雜揉。最典型的就是其“西學中源論”和“保藩固邊”思想。第三,誠信外交理論兼存?zhèn)鹘y(tǒng)外交和近代外交的雙重因子。第四,理論知識的欠缺導致認識與實踐上的失誤。夸大外交的作用是失誤之一,比如說他關于內(nèi)政外交關系的“緩內(nèi)急外”思想。對列強的侵略本質(zhì)和某些外交策略認識不足是失誤之二,比如他在處理伊犁問題時的聯(lián)英制俄論。外交辭令不當,造成不良后果是失誤之三。
筆者閱讀了《曾紀澤日記》和《曾紀澤遺集》等有關曾紀澤的資料,發(fā)現(xiàn)曾紀澤作為駐這三國的公使,對這三國是有不同看法的。對于法國,曾紀澤認為它國力衰弱,政治動蕩、外患頻繁,所以中國不必害怕。對于英國則是曾紀澤所要重點籠絡的國家,曾紀澤的外交側(cè)重點是聯(lián)英。而俄國,曾紀澤是最為害怕的,因為它與中國毗鄰,而且殘暴狡黯,曾紀澤聯(lián)英的目的也在于防俄,在給朝廷的奏折中,曾紀澤多次談到對俄國的恐懼,他把其比喻為戰(zhàn)國的秦,是虎狼之國。不但如此,在曾紀澤看來俄羅斯軍事強大,尚且與歐洲各國相爭,中國不是它的對手?;蛟S這就是一些學者認為曾紀澤近代外交理論水平和經(jīng)驗欠缺的主要依據(jù)。郭廷以先生在《郭嵩燾先生年譜》中認為“郭提倡的是一種循理、知情的外交”。相比之下曾紀澤在這方面無疑比他的前任要遜色一些。
三、中國“先睡后醒論”
曾紀澤《中國先睡后醒論》中文全文3885字(不含標點),未分段落。全文共談及4個問題:第一,對列強侵略戰(zhàn)爭的看法;第二,中國的先睡;第三,中國的后醒;第四,外交政策。
劉泱泱認為曾紀澤“不愧為中國近代初期一位愛國的、富有民族氣節(jié)的,并且頗具才干、卓著貢獻的外交家”。鄭正偉甚至認為:“曾紀澤《中國先睡后醒論》是堅持正義與公理的外交宣言;是被欺侮的弱國向西方列強討回公道的戰(zhàn)斗檄文;是中國外交家通過西方媒體向世界申明中國和平、獨立、自主、友好外交政策的不屈的吶喊?!弊髡叱姓J“先睡后醒論”立論的根據(jù)是否正確、客觀,論證是否合理還有待商榷。但他強調(diào)論文所表現(xiàn)曾紀澤“一腔憤血,為國爭利”的外交氣魄與才干是值得稱贊的。
何啟、胡禮垣反駁“先睡后醒”理論和中國政府應辦好的三項外交事務的論點可以概括為:曾氏盲目樂觀,強國之夢易做,強國之路終究難走,并對洋務運動有所批評;二人用“治”、“亂”觀代替醒睡觀,從而導出變法的議題。對于至于“急外緩內(nèi)說”,何、胡先從道理層面進行分析,得出了“欲攘其外者,先修其內(nèi);欲修其內(nèi)者,先得其人”的結(jié)論。何、胡也承認列強欺侮中國、外交不利的事實,但究其源頭,實應檢討自身?!皯圆炱渌灾氯柚桑丝尚衅淝髽s之事?!庇捎趪曳上到y(tǒng)的混亂以及內(nèi)政不修,治外法權的取消乃至改訂條約是一種奢望。對于申明中國統(tǒng)屬藩屬關系一項,何、胡也持反對意見。從中國方面來講,如今已是自身難保,又憑什么兼顧他國。況且“保護之說,原屬空文。我之不能護人,猶人之不能護我。人既不能護我,則我何可輕以保護許人”,如仍沉溺“保護之說”,無異于好大喜功,只會招致更大的禍端。從藩屬國角度考察,它們淪為殖民地實乃咎由自取。
對于何啟、胡禮垣的論點,劉泱泱對曾氏大唱贊歌,文章對何、胡二人以及《中國先睡后醒論》發(fā)表后引起的廣泛討論只字不提;鄭正偉認為何啟、胡禮垣和曾紀澤是處在不同地位,不同環(huán)境的人,他們的立場觀點之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對曾氏抱著肯定的態(tài)度;王學斌認為何啟、胡禮垣的反駁并非無的放矢,王學斌、單正平的文章是以針鋒相對的形式出現(xiàn)的。單文對王文中“洋務、維新派別之爭”的提法提出異議。而且單正平認為討論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前提,即“曾紀澤這篇文章的真實命意,這篇文章的基本意圖是向歐洲人宣示中國的基本外交政策,表明中國的發(fā)展意圖,顯示作為大國的自信,當然毫無疑問,也要在強大的英國人面前說一些不失國家尊嚴的大話”。不可否認《中國先睡后醒論》,就主要是從外交方面立論的,如曾紀澤自己所說,“余此篇所論者,專在國外之事。蓋邦交一事,實系今日急務,不可緩圖。至于國內(nèi)政事,何者或宜整傷,余暫不性全”。
四、結(jié)語
本文力圖透過曾紀澤個案一窺中國外交近代化的艱難歷程,以及當時的知識分子如何應對“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梢钥隙ǖ氖窃o澤的思想并非只屬于他一個人的專利,他的思想可以看作是那個時代某個群體,某一部分人思想乃至實踐的縮影。筆者以為關于曾紀澤研究還有一些值得繼續(xù)探討的問題,比如關于“先睡后醒論”,我們?nèi)滩蛔∠雴枂柈敃r中國真的覺醒了嗎?如果還沒有覺醒,是什么導致其酣睡?是那篇文章里所提的由于周邊民族的落后以及我們的閉關嗎?而如果它正在覺醒,促使它覺醒的動力又是什么?是歐風美雨?還是自強運動?我們能不能運用那幾個有名的模式,即沖擊—回應,傳統(tǒng)—現(xiàn)代,帝國主義模式,還是所謂的中國中心觀?關于《曾紀澤日記》的史料價值,筆者以為我們不可盡信,而且透過曾紀澤的日記到底能夠反映曾氏多少的真實想法,誰也不知。曾紀澤不像郭嵩燾,郭氏在其日記里比較敢于直抒胸臆,比如對其副使劉錫鴻的不滿,而曾紀澤會不會是吸取了其前任的教訓,或者由于其它的因素對自己的想法有所隱瞞呢?對比翻閱《郭嵩燾日記》和《曾紀澤日記》會有很不一樣的體感的。而且曾紀澤8年的外交生活,肯定接觸了不少的他國外交人員,這些人員是怎么記述曾紀澤以及清朝的外交?或許這方面的資料有限,或許因為多語種知識的缺乏,目前除了少數(shù)的那幾個人員之外,鮮有涉及。而且關于中國外交近代化,包括晚期使臣的群體研究,曾紀澤的前任、后任以及派往其他國家的同仁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課題。鐘叔河先生已經(jīng)做了很好的嘗試,中山大學博士生吳寶曉的《中國駐英美使臣研究(1876-1890)——以近代化為中心》也是這方面的論著,但總體的研究稍顯薄弱。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在評價這些歷史人物時如何在把握、追求歷史真實的同時盡量剔除那些主觀的道德評價標準,并且更好的解讀文本,了解歷史的語境,這也是史學家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曾紀澤.曾紀澤日記[M].長沙:岳麓書社,1998.
[2]鐘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A].外交人才曾紀澤[C].北京:中華書局,2000.
[3]汪榮祖.從傳統(tǒng)中求變——晚期思想史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4]朱維錚,龍應臺.維新舊夢錄[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