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從翻譯的角度考察漢語“讓”字句同日語使役句、恩惠表達和勸告間接表達之間的對應關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讓”字句 使役表達 恩惠表達 勸告間接表達
一、引言
從翻譯的角度,漢語“讓”字兼語句(以下稱為“讓”字句)同日語使役句、恩惠表達、勸告間接表達之間存在著如下對應關系:
1.誰讓你把材料送來的?
誰が君に材料を送らせたのか。
2.讓他照看我的孩子。
彼に私の子供の面倒を見てもらう。
3.太郎讓花子來,可是花子沒來。
太郎が來るように言ったが、花子は來なかった。
本文將通過考察漢語“讓”字句同日語使役句、恩惠表達和勸告間接表達的句法、意義與成立條件,從而挖掘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
二、“讓”字句和使役句
“讓”字句和日語傳統(tǒng)使役句的基本要求都是使役者(主語)和被使役者(兼語)都是有意志的人。但不同的是,“讓”字句中如果其中任何一方是無生物或是不受意志支配的人,那么該句都不成立;但日語使役句則依然成立。如:
4.疲勞反而讓她興奮。
疲勞反而使她興奮。
疲労が卻って彼女を興奮させた。
5.我也許會發(fā)火,還會讓你為難。
我也許會發(fā)火,還會使你為難。
私は怒り、お前を困らす事もあるだろうが。
例4的主語無生物“疲勞”是引起“她興奮”感情產(chǎn)生的原因,賓語“她”只不過是“興奮”感情的體驗者,與“她”本人的意志無關。同時,例5句中的主語“我”并不是有意志地使“你為難”,“我”在這里只是一個感情“體驗者”或者叫責任主體,同時,兼語“你”也只是產(chǎn)生“為難”感情的“體驗者”。在這里,雖然主語和兼語都是有意志的人,但都屬于非意志性存在。由此可見,當主語和兼語都表現(xiàn)為非意志性存在時,不能使用“讓”字句而是使用“使”字句來表達使役的意義。相反例句4、5卻可以翻譯成日語使役句??梢?,當日語使役句的使役者和被使役者都是有意志的人、且二者是命令被命令或指示被指示的關系時,同漢語的“讓”字句相對應;反之,當主句主語是小句事項發(fā)生的原因或責任主體時,同“使”字句相對應。
三、“讓”字句和恩惠表達
6.我讓父親去了。
私は父親に行かせた。
私は父親に行ってもらった。
7.老張讓我去了。
張さんは私に行かせた。
張さんは私に行ってもらった。
在例6中,使役句要求使役者必須是被役者的上級或同級;在例7,恩惠表達“てもらう”要求主語是說話者或其親屬、聽話者是說話者立場以外的他人;“讓”字句中,主語可以是說話者“我”也可以是說話者以外的人如“老張”等,也即是說,漢語的“讓”字句沒有對主語和兼語作出人稱和地位的限定,但是日語的使役句和恩惠表達“てもらう”句則對人稱和身份地位等進行了限制。因此,當“讓”字句的主語是說話者以外的人時,同使役句相對應;當“讓”字句的主語是說話者或其親屬、兼語是自己的上司或長輩時,同恩惠表達“てもらう”句對應。
四、“讓”字句和勸告間接表達
8.他給神田的一家相識的古舊書店寫了一張明信片,讓他們次日早上來一趟。
彼は神田の知っている古本屋に翌日朝の內(nèi)、來て呉れるようにと端書を出した。
這里的“讓”字句和勸告間接表達句型都未涉及小句行為的實現(xiàn)與否。換句話說此處的“讓”字句和勸告間接表達只要求主句事項成立,即主句主語“他”寫了一張明信片請對方來,但并未涉及對方是否來了。與此相反,使役句和恩惠表達則都要求主句行為發(fā)生的同時小句行為要得以實現(xiàn)。因此,下面的“讓”字句只能翻譯成勸告間接表達,而不能是使役句或恩惠表達。
9.太郎讓花子喝酒,但是花子不喝。
太郎は花子に酒を飲むように言ったが、花子は飲まなかった。
可見,當使役者和被使役者都是有意志的人且主句動作發(fā)生時未涉及小句行為的實現(xiàn)時,漢語“讓”字句同勸告間接表達對應。
因此,當“讓”字句的主句事項和小句事項都成立時,根據(jù)主語和兼語之間的親屬關系及地位,日譯文可采用使役句或恩惠表達;而當句子本身未涉及小句事項的實現(xiàn)時,日譯文則采用的是勸告間接表達。
五、結論
漢語“讓”字句和日語的使役句、恩惠表達和勸告間接表達之間存在著如下關系:
1.從構句上看均是復句結構。但日語使役句、恩惠表達以主句和小句事項同時成立為前提;勸告間接表達僅要求主句事項成立而不涉及小句事項的成立與否;漢語“讓”字句則在這一方面則沒有任何限制。
2.日語恩惠表達對于主句主語進行了人稱限制,使役句對被使役者的身份地位進行了限制,勸告間接表達和漢語的“讓”字句對主語和間接賓語則沒有限制。
3.漢語“讓”字句和日語恩惠表達式、勸告間接表達成立的前提是主語和間接賓語都必須有意志的人,但使役句則沒有這一限制。
參考文獻
[1]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M].くろしお出版,1982:2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