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的藝術管理便是這教學之樹上最為亮麗而鮮活的花朵,集中體現(xiàn)出教師教學和管理的智慧,常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特殊的教學情境最富靈感的杰作。
[關鍵詞]小學生 課堂問題 藝術管理
一、 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
每一個課堂問題行為的發(fā)生總隱藏著一定的原因,努力找到這些原因,就可以為消除課堂問題行為,改善課堂秩序。英國心理學家科恩(Cohen. L)研究認為: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環(huán)境、同伴壓力、缺乏科學興趣等等。筆者經過長時間的聽課積累和大量的文獻分析,把學生發(fā)生課堂問題行為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三個:
1.生源性課堂問題。大部分的課堂問題行為是由學生本身的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厭煩。由于教學內容太難或太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或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單調,語言平淡,甚至無意義重復,學生感到厭煩,尋求刺激,以示不滿。其二,挫折與緊張的發(fā)泄。對于教師所提出的學習、行為方面的各種要求,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學生順利地達到了教師的要求,頻頻成功;而有的學生則連遭挫折,面臨失敗的威脅。挫折使學生緊張,緊張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發(fā)泄。其三,尋求注意與地位。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從學習或競賽中獲得教師和同學的承認時,常以問題行為來尋求教師和同學的注意,爭得自己在班級集體中的位置。
2.師源性的課堂問題。其一,要求不當。有的教師對學生要求過嚴,學生忙于應付,稍不留意就違反了規(guī)章制度。教師既不分析自己的要求是否合適,也不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專斷地嚴懲學生以維護紀律,造成師生矛盾和沖突逐漸尖銳化。而有的教師對學生則要求過低,只要學生不惹是生非,不冒犯教師,一概不管。有時也可能被某些學生的問題行為所激怒,在“懲一儆百”之后,仍一如既往,放任自流。這樣的課堂紀律必然渙散。其二,濫用懲罰手段。從表面上看,懲罰常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課堂內的問題行為。但不分青紅皂白的懲罰,不但不能增強學生的紀律性,反而會降低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特別是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教師,更使學生產生怨恨情緒,有可能誘發(fā)出攻擊性的問題行為,也有可能誘發(fā)出退縮性的問題行為。其三,教師缺乏自我批評的精神。當問題行為嚴重地干擾課堂教學時,教師常常產生激怒的情緒,嚴厲懲處,而很少引咎自責。教師缺乏尋找自己在教學和師生關系方面不足之處的主動性,更不在學生面前坦率地承認自己的疏忽,從而加劇了學生的不滿情緒。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的行為主體,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尊嚴、需要和權利。這是課堂管理的基本出發(fā)點。
3.與社會、家庭相關的原因。正在發(fā)育著的小學生與他們的社會、文化背景的準則不一致,這常常導致直接的沖突。而小學生在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可能與學校的道德規(guī)范大相徑庭,一個小學生可能習慣在家里的某種語言和行為習慣,而在學校里卻不被允許,因而,價值觀的沖突看來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大眾傳媒如電視里有關暴力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生動逼真、淋漓盡致的描述也極大地影響學生的行為。有研究表明,學生看到電視上所描述的暴力行為和挑釁行為的環(huán)境與他們本身的環(huán)境相類似,那么,他們就更加可能仿效那種行為。
二、 教師應將管理藝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中
1. 教師語言的藝術性。語言是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怎樣讓這個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從而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呢?方法有:(1)以情喚情,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決課堂管理問題的最好辦法。這是使人不斷進取開拓的不竭動力所在。在教育中離不開教育者對學生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2)輕敲響鼓。在教學中把聲音的音質、音量、聲調、語言和節(jié)奏加以組合變換,用含蓄的方法對學生出現(xiàn)的違紀行為進行誘導和影響,從而使學生理會到自己的錯誤。而這種方法巧妙解決了學生個人問題,又不至于影響其他人的注意力。
2.教師行為的藝術性。為人師表的教師除了可以用語言來管理學生外,還可以用行為來管理學生,如:(1)目光暗示,具體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行為不做明確的反應,而是借助適當?shù)姆椒ㄈ〉门c行為發(fā)生者相溝通。當學生出現(xiàn)注意力渙散、做小動作、交頭接耳等問題時,為避免影響課程的進行,教師可繼續(xù)上課,還可以通過始終看著有不恰當行為的學生,或教師站到這個學生旁,或用眼睛盯這個學生,直到他停止行為為止。明示即教師通過各種方法使其主觀傾向明白無誤地表現(xiàn)出來,對存在的問題行為提出和善勸說,以阻止行為的繼續(xù)發(fā)生。(2)旁敲側擊。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小動作、講話、喧鬧、過分放肆等違紀現(xiàn)象,教師理應當機立斷處理。不過,在課堂上,這樣喧鬧并不是一種預謀行為。比如,下課前幾分鐘,如果教師講授完畢,讓學生自己看書或者做練習,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大聲講話、討論或不太出格的打鬧,是允許的。因此,我們完全不應失控,只需看他一眼,朝他點一點頭,輕輕地敲一下他的書桌,或站在他身旁或叫他或他的同桌回答問題、表演等,從而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
三、 課堂問題行為管理策略
1.明確什么是期望的學生行為。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必須對什么是適當?shù)男袨?、什么是不適當?shù)男袨橛幸粋€清楚的概念。由于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學生行為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必須讓學生懂得在不同的場合他們應該做什么。L.坎特、M.坎特(L. Canter-M. Canter)、格拉塞(W. Glasser)非常強調學生的責任,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必須承擔其導致的任何消極后果。
2.把要求變?yōu)槌绦?、常?guī)。學生明了什么是適當?shù)男袨榈耐瑫r,教師應把要求適時地轉為課堂程序和常規(guī),以形成學生的課堂行為規(guī)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必須注意:學生可參與規(guī)則的制訂。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規(guī)章制度的制訂,可讓學生討論規(guī)則的合理性、必要性,也可對守則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但教師不能完全依靠學生規(guī)定程序。關于規(guī)則的呈現(xiàn),教師可把規(guī)則公布在布告欄或墻報上,以指導學生的行為,并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而語言的使用,一般用正面教育的語言如“尊重他人”、“按時完成作業(yè)”等,但為禁止某些行為而使用“不準抽煙”、“不準打架”等語言也是必要的。
3.強化和鞏固規(guī)則。一旦形成了制度和規(guī)則,就要及時地、反復地鞏固它。這要求教師認真地觀察學生的課堂行為,并及時、恰當?shù)靥幚?。而在強化和鞏固的過程中,正確靈活地運用獎懲手段是非常必要的。有研究表明,若把什么是正確行為給學生講清楚,使學生懂得應該遵循什么程序,則使用獎勵的辦法就會得到更滿意的效果。當然為避免發(fā)生不良后果,也可適當?shù)厥褂梅疵娴慕逃椒?,如給低分,撤消或不給予特殊榮譽,課后留校,重做某事,暫停聽課或把學生送到校長辦公室等。
4.自控的轉化??刂七_到最優(yōu)化的標志是學生自控能力的形成。眾所周知,他控不論如何奏效,其作用都是暫時的,其基礎是不堅固的,因此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自控能力?!叭魪耐獠渴┘訙蕜t扣控制,就是外在紀律,即他律。若學生從內部向自己施加準則與控制,就是內在紀律,即自律?!睂W生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可通過目標自控、榜樣自控、集體自控和契約自控等方式來實現(xiàn),即當出現(xiàn)或可能出現(xiàn)問題行為時,通過目標的激勵、榜樣的仿效以及借助于集體和契約的約束力來預防或阻止問題行為的發(fā)生和繼續(xù),最終實現(xiàn)由他控向自控的轉化。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意義的生成與變形——“課堂授受”的社會學釋義[J].教育發(fā)展研 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