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積公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用于解三角形,而用正、余弦定理的一般思路是:從條件出發(fā),利用正、余弦定理進行代換、轉化、化簡、運算,實現邊與邊、角與角、邊與角的關系,或求出角的大小來。它多是從數的方面來著手,放松了對形的研究,但三角形畢竟是形,如能對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挖掘,充分利用圖形,結合圖形性質,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介紹兩個通過“巧思妙構”來解三角形的例子:
例1.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DAB=120°,∠ABC=∠ADC=90°,BC=5,CD=8,求四邊形ABCD的面積。
思路1:由∠DAB=120°=∠CAD+∠CAB,因此,可考慮使用Rt△ABC與 Rt△ACD之間的關系,求出AB、AD的長度,進而求出四邊形ABCD的面積。
設∠BAC=,∠DAC=,AC=,
則在Rt△ABC中:,
在Rt△ADC中:,,又∵+=120°,
∴= ⑴
整理,化簡得:
解得:或(不合題意,舍去),∴,
由勾股定理可得:AB=,
故S=
注:此解法雖容易想,由于沒有用到正、余弦定理,雖把題解出來了,但過程太繁,特別是⑴式的化簡,是一繁雜的過程。特別在考試時這種方法不可取。那么,怎么辦呢?
考慮到正、余弦定理的幾何意義,有下面的思路:
思路2:注意到∠ABC+∠ADC=180°,則A、B、C、D四點共圓,且AC為直徑。
∵∠ABC+∠ADC=180°,則A、B、C、D四點共圓,且AC為直徑。∠DAB=120°,故∠DCB=60°,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BD===7,再由正弦定理得:AC=2R==
下同解法一。
思路3:注意到∠ABC+∠ADC=180°,則A、B、C、D四點共圓,且AC為直徑,說明Rt△ABC與 Rt△ACD有同一個外接圓。
解法三:∵∠ABC+∠ADC=180°,則A、B、C、D四點共圓,且AC為直徑,
說明Rt△ABC與 Rt△ACD有同一個外接圓。
∴,即
整理得:,即,
∴
又,從而有 AD=
,從而有 AB=,下同解法一。
思路4: 回憶起“在三角形中,一個外角等于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角之和”,有下面的解法。
解法四:延長CD交BA的延長線于E,則
∠DAB是△ADE的一個外角,它等于
∠ADE+∠AED,又∠ADE是∠ADC的外角,
∴∠ADE=90°,∠AED=30°,
在三角形△BCE中, ∠ABC=90°,CB=5,
∴CE=10,BE=5,又CD=8, ∴DE=2
在△ADE中,AD=
∴四邊形ABCD的面積S=S
注:本題通過巧妙補形,再分割求面積,運算簡單,深得“巧思妙構”之神韻。
高中數學的學習,既要掌握通法通解,還要能靈活解題,不拘泥于一個思考方向上,要多進行多角度多方位考察,平時多進行發(fā)散思維的訓練,才能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