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新型教師,新課程呼喚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如何推動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優(yōu)化教師隊伍建設,是擺在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為了塑造一支教育教學有特色、習慣于反思和終身學習的均衡發(fā)展的師資隊伍,一學期來,我們以武漢市“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促進教師專業(yè)素質均衡發(fā)展的因素與對策》為抓手,立足于校本教研,要求教師用“與時俱進”的精神重新審視自己的形象與職責,重新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定位,重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通過實施“教研—科研—培訓”三位一體的研究機制,教師的專業(yè)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初步具備自我反思與交流協(xié)作能力。其主要做法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加強教研組建設,充分發(fā)揮年組作用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這一教育規(guī)律決定了校本教研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有效的校本教研,應來自于主線貫穿的教研組工作模式。教研組既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搖籃,也是學校教學發(fā)展的主陣地,更是校本研究的前沿。教研組建設水平將直接影響并決定著學科教學水平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因此,我們以新課程為導向,改進和加強教研組工作,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課堂為主陣地,以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臨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以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為宗旨,使教研組成為教師學習的共同體。
學校實施了教研活動組長負責制、學校領導聯(lián)系制,即各教研組的活動由組長負責,學校領導各聯(lián)系一個教研組,指導并參與各個組的教研活動。每周學校每一個行政人員都下到教研組,全程參與“一課四活動”,參與主題學習、集體備課、聽課、反思重構,確保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走得實在、走得好。與教師一起,換個角度審視課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教師們一起設想如何調整教學設計,使學生更能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引領學生探尋一個新的世界;與教師們一起商量體會學生的思維過程,抓住學生的心理,巧加點撥……這些都不僅僅是評價,是引導,是心中關注教師的成長,是引導教師認識教學的魅力,引領教師追求自身的價值,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轉變教師地位,鼓勵主動參與
道德經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志。我們就要求教師有這樣的自我認知。
1.制度引導,自主參與
我們根據學校的實際,制定了一系列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制度,如《一小教職工學習制度》《一小教師業(yè)務學習制度》《一小科研管理制度》等,為課題實施及規(guī)范運作提供了外力支持,也為學校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學校健全教科研保障機制,課題經費每年都列入學校預算,專項列支,近兩年中用于專家講座、教師外出學習培訓、舉辦教科研活動和成果獎勵的經費以10%的速度遞增,能做到四個確保:確保課題設備經費,確保教科室事業(yè)經費,確保課題研究經費,確保課題成果獎勵經費。學校還投入大量財力用于添置現(xiàn)代教育設備,建有一個計算機房,科學實驗室、多功能室等專用教室,現(xiàn)有電腦70余臺,微機室利用率高。
2.制定規(guī)劃,自律發(fā)展
學校的發(fā)展離不開教師個體的發(fā)展,因此,學校組織教師撰寫《教師個人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教師的個人發(fā)展計劃包括政治思想、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教學工作、個人成長等各個方面,也包括要求學校提供的條件,學校還通過行政小組與教師交流,進一步引導教師思考自己在學校中的位置,將學校的要求轉化為教師個人的需求。每學期結束,學校要求教師對照自己的發(fā)展計劃,進行修訂,不斷促進自身發(fā)展。
3.開闊視野,自知而明
為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我校適時適機舉辦各種專題報告。學校邀請省內外的各級專家、特級教師來校作專題講座,使教師能在新觀念、新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校本教研指導,積極幫助教師提高校本教研理論素養(yǎng)。其次,我們將專家的“專業(yè)指導”與教師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將一些特級教師的課堂實錄利用周五的“科研日”時間與老師們分享。另一方面我們讓教師走出校園,而且也形成了外出學習回校匯報傳統(tǒng)。這樣做目的就是讓教師打開視野,讓教師接受外界的先進教學經驗、學術研究成果,讓教師們覺得教學還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讓教師們明確差距,努力發(fā)展。
校本教研創(chuàng)設了和諧濃厚的科研氛圍,其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實現(xiàn)了科研與培訓并舉,主研與群研結合,行為與理念互動,研究與使用統(tǒng)一,喚醒了教師的科研主體意識,促進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發(fā)生全方位的變革,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加強反思,自省進取
自我反思是指教師個人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對象,對其中的教學行為、教學現(xiàn)象和教學問題進行審視、分析、探討、研究,從而最終解決問題并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學校要求教師養(yǎng)成自省反思的習慣,要求課課有反思。我們以教師最為關心的教學問題做為活動的主題,往往能最大限度的激發(fā)教師們的主動性。但如何能使教師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在開學伊始,我們就開展了一個“做反思型教師”的校本研修活動。通過和全體數(shù)學教師的專題座談,以及與骨干數(shù)學教師羅慧莉、徐翠翠、周繁亞、沈娜的“心靈對話”,教師們最終能將大而空泛的問題縮小至平時課堂上的點滴。這種貼近教學的座談提高了課堂教學水平。
教師只有以自己的教學為反思的對象,深入思索,深入研究,才能不斷地更新觀念,提高專業(yè)素質,改善教學實踐,提升職業(yè)生活的質量。經過這樣一次次的研討、展示,教師們的思維活躍了,研討教學的氛圍越來越濃,一個例題的講解、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都是他們談論的話題。反思研討加強了教師們的溝通,讓每一個教師看到自己的思考變成經驗、變成有價值的作品的過程。教師們體驗到了收獲,從而不懈地進取。
5.實踐鍛造,自信成功
學校在實踐中突出“我能行”,組織教師參與各級各類教材培訓、研究課、公開課及教案與論文評選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讓教師們在一個個展示鍛煉的舞臺上展露風采。僅僅一年下來,80%以上的教師主動要求上研討課,其中四節(jié)研討課走出了學校來到省、市、區(qū)內展示;老師們的案例、論文多次獲全國、省、市、區(qū)級獎項。同時,學校教科室要求全體教師利用空余時間主動參與各項師德、師能活動,開展“2+1”工程(2即毛筆字、鋼筆字,1即現(xiàn)場教案比賽。其囊括教師鉆研教材能力、駕馭課堂能力、課改理念與實踐相結合能力),以此提升師能,促進情意發(fā)展。在校內,我們還采取多元化評價的方式,鼓勵教師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轉變。通過評選學?!皟?yōu)秀教研組”、“科研積極分子”,進行宣傳推廣,教師們擁有了成就感,樹立了自信心。
三、倡導讀書,豐富內涵
自2006年6月起,學校持續(xù)開展了“書香校園”全校師生讀書活動,促使教師們加強理論學習,豐富內涵,創(chuàng)建學校讀書學習氛圍。學校以“讀書,為精神打底;讀書,為教育導航”為活動主題,推薦了系列書目供教師選擇,開放了校閱覽室,并設計了《教師讀書情況登記表》,鼓勵教師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制定本學期讀書計劃,并按計劃認真閱讀書籍,及時記錄閱讀心得。學校每學期學校投入專項資金購買一批教育專著、理論書籍和一些閱讀性強的教育通俗讀物,如《英才是怎樣造就的》《教育智慧從哪里來》《給老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等,并要求寫出讀書筆記。本學期學校購買了83本《給老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新書,學校中層以上干部每本親筆題字,且本本不同??梢妼W校對這一活動的重視程度。同時在每周的周安排上從這學期起,我們也新增一頁,每周推薦一文,供老師學習。如今,校內全民自覺閱讀理論專著、教學雜志,并在網絡上搜索最新的理論知識。學期末學校還開展教師優(yōu)秀讀書心得評比和讀書交流活動。2008年7月在全校教師的讀書交流活動中,多位教師或幽默風趣、或真情流露、或引人深思的讀書心得得到交流分享。這一活動既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又經歷了精神的碰撞。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個個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空間,我們的教師集體意識增強,自我滿足感增強,才能在這里揚帆起航。如今全校掀起了一股“個性教室”風,教師們紛紛“引經據典”打造教室文化。我們的校園呈現(xiàn)出和諧景象。正是因為我們有了這樣一個好的教育思想,我們的學生感受到了關注,收獲到了高質量的、公平的教育。今年第二十四屆“武漢國際楚才杯作文競賽”我校23人獲獎,一等獎2人,二等獎8人,三等獎13人,成績在全區(qū)名列前茅。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我們永遠的目標和方向。這就是我校參與教師專業(yè)素質均衡發(fā)展課題研究以來,我們感到欣喜的結果。
誠然,在基礎課程改革實驗中,要讓教育達到絕對的公平還處在探索階段,我們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離我們的目標還有一段的距離。促學校教育均衡發(fā)展任重而道遠,還有更多的問題、困惑等著我們去思考,更多的領域等著我們去探索。我們還要把一些優(yōu)勢做強,樹一批人出來,真正成為享譽青山地區(qū)各項第一的小學,建立起老師發(fā)展的梯隊。相信在社會呼喚教育公平的大環(huán)境下,在學校領導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還會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