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語作為語言的精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本文從生存環(huán)境、習俗差異、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等方面闡述了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并分析了英漢習語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這對培養(yǎng)語言的領(lǐng)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關(guān)鍵詞]習語 文化差異 翻譯
一、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1.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
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即地域文化差異。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例如,漢語中有贊美“東風”的文句,英語里不乏歌頌“西風”的詩篇。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的東風“即是春天的風”,而英國是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jié),常與“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這些都與文化的地域性不無關(guān)系。
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會帶來不同的生活習慣,而生活習慣上的種種差異也會在習語中體現(xiàn)出來。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曾一度領(lǐng)先世界,而中國古代是一個內(nèi)陸國家,傳統(tǒng)的文化是農(nóng)業(yè)文化,土地對中國人來說至關(guān)重要。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漢語是“揮金如土”。英國人的主食是牛奶和面包,這兩種食物便常常出現(xiàn)在詞語中,如to earn one 's bread(賺錢糊口);to take the bread out sb's mouth(搶別人的飯碗)等等。而中國人的主食是大米,因此漢語中有許多與大米和飯相關(guān)的習語,如“生米煮成熱飯”、“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等等。
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與語境、與文化、與社會是不能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因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質(zhì)環(huán)境與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化個性。我們在翻譯時要考慮這些約定俗成的言語習慣。
2.歷史文化的差異
歷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遺產(chǎn)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歷史文化的還有一些習語,其中的形象直譯后雖不會產(chǎn)生文化沖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使讀者不理解其含義。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體現(xiàn)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
一個重要內(nèi)容體現(xiàn)為歷史典故,它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最能體現(xiàn)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例如,“三個臭皮匠,頂個一個諸葛亮?!边@一歷史典故,在中國家喻戶曉。但英美讀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妒ソ?jīng)》中僅收入辭典的典故就達700條,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輝。例如,美國《時代》周刊曾登載這樣一句話:“Many people borrowed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在這里,作者援引了莎劇《威尼斯商人》中的猶太高利貸者Shylock(夏洛克)作為典故來喻指那些債臺高筑的賭徒不得不借高利貸還債。
英語典故習語有很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 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一災(zāi)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3.宗教文化的差異
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在中國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影響也自然反映到語言之中,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樂極生悲”等。而在西方,宗教是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極其重要的部分,滲透到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文學藝術(shù)等各個方面。特別是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幾乎主宰了所有的精神領(lǐng)域。有一本外國人寫的介紹儒家思想的書引入孔子若干語錄,其中之一為:The man of principle is courageous. He knows the right and will fight for it at all vosts. God is on his side .孔子怎么也不會說“God”,這就是宗教文化的差異造成的。
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詞匯雖然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有對應(yīng)的詞匯,但它們所蘊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如“龍”與“dragon”,英語中“dragon”的文化意義為“怪物、魔鬼、兇殘”等,是可憎惡的象征。而漢語中的“龍”具有“神圣、高貴、珍異、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許多成語中都有“龍”這個詞,例如龍鳳呈祥、龍騰虎躍、龍騰盛世、龍馬精神等。
中西宗教信仰的差異要求譯者要了解兩種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翻譯中切不可望文生義。英語中有很多詞語表達特定的宗教意義。如,End of the world,中國人看到這幾個字很容易理解為大難臨頭、人類即將毀滅的意思。然而對西方人來說,它表示伸張正義的時刻,是指中國人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意。
4.其他方面的文化差異
(1)時間觀念
由于漢英文化的差異,兩國人民在時間觀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在用“前”與“后”分別指稱過去與未來時,他們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觀念。中國人仿佛是面對著過去看問題,因而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繼有人”之說。而英語民族的人正好相反,如英語的the latest news,譯成中文就不能說是“最后消息”,譯為“最新消息”。
(2)比喻性詞語
英漢兩種文化都講究我國古人所說的“賦、比、興”,因而在英漢兩種語言里存在大量的比喻性詞語。由于社會習俗、文化傳統(tǒng)、勞動方式的不同,其比喻的主體與客體各不相同。當然相同的也是有的,比如英文的“He is a fox”就完全等同于漢語的“他是只狐貍”,其形象、喻體和喻義都是對等的。但英文的“She is a cat”就不能譯成“她是只貓”,因為把“貓”指成“包藏著禍心的女人”。這個喻義連接起來不是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因此直譯無法接受。
二、習語翻譯原則和技巧
關(guān)于翻譯標準,中外翻譯理論家們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從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從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Anider的“功能對等”(funca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要領(lǐng)都是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忠實反映是非曲直及原作的面貌。所謂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應(yīng)該是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話,每個習語,每個詞匯都同時具備三種意義,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義,沒有形象意義;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但沒有隱含意義。尤其是任何兩種語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對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種意義全部再現(xiàn)為譯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在翻譯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出現(xiàn)矛盾,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應(yīng)當服從于隱含意義。其次,原文的形象意義在目的語中可能會找不到對應(yīng)項或者沒有相同的形象,或者形象相同,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沖突,這時首先考慮的是形象的隱含意義的準確傳達,只須譯出隱含意義??傊[含意義,也就是原文意欲表達的意義是最重要的。
為此,譯者要精通目的語和源語,在正確翻譯觀的指導下對文化差異進行合理的文化轉(zhuǎn)換。以下是英漢習語翻譯的幾種方法。
1.直譯法
由于文化上存在某些相似之處,英漢習語中有少量相同或相似的習語。它們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近似,隱含意義相同。也就是說,此類習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譯。
例如:英語的“burn one' s boat”和漢語里的“破釜沉舟”就屬這一類。公元前49年,凱撒大帝率部渡過廬比根河時,下令焚舟,表示不獲勝毋寧死的決心。當年項羽渡河時,讓部下破釜沉船,也是志在必勝。因而可以用來互譯。這樣既保存了原文的意義和風格,讀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又如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add fuel to flames(火上澆油),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用這種方法翻譯習語,在不違背漢語譯文語言規(guī)范的前提下,既可保留習語的比喻形象、特色以及明顯的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又有助于不斷地從外國引進一些新鮮生動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法等。而對于英語讀者,以下對漢語習語的直譯,也很容易根據(jù)指稱意義理解聯(lián)想意義。
2.意譯法
意譯法是指不保留原文的形式和修辭,而只傳遞原文意思的翻譯法。對于一些具有獨特原語文化特征的習語,這時候,為了填補語言之間的詞匯、語義和文化空缺,有些習語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把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讀者所熟悉的形象,從而傳達出原文的語用目的。如何自然教授在《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中舉的一個例子:“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義直譯,讀者會不明白:為什么是羅馬而不是別的什么地方?其實它的隱含意義就是“入鄉(xiāng)隨俗”,若譯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則更為形象生動。又如英語習語“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這個情景與漢語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狽”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hold the baby(干苦差事),smell a rat(懷疑其中有詐),as drunk as a fiddler(酩酊大醉),get sb’s monkey up(激怒某人)等等。
漢語習語的意譯很多,例如:毛遂自薦“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四面楚歌“to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初出茅廬“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懸梁刺股“to be extremely hard-working in ones study”。
有許多英語習語在漢語中找不到相似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符合漢語習語的結(jié)構(gòu)和習慣,就可采用這種方法,保留其原意、原有形象和風格。但必須指出的是用這種方法將原文譯成漢語后,讀者一見譯文就能聯(lián)想到其引申意義。
3.增添法
由于兩個民族在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歷史發(fā)展以及思維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習語,即多數(shù)英語習語在漢語中只是部分對應(yīng)。對此,應(yīng)采取漢語中以對聯(lián)形式構(gòu)成的諺語較為常見。上聯(lián)說的往往是形象,下聯(lián)講的常常是意義。某些英語習語在翻譯過程中不可能用少數(shù)漢字將其含義準確完整地表達出來,如采用對聯(lián)加字的手段處理,將會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即“壺小易熱,量小易怒”;Greatmen are not always wise 直譯是“偉人也不總是聰明的”,含義為“再聰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時候”。如用對聯(lián)增字法可譯為“人有失手日,馬有失蹄時”或“老虎也會打噸,好馬也會失蹄”或“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如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還有一些習語,其中的形象直譯后雖不會產(chǎn)生文化沖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使讀者不理解其含義。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體現(xiàn)出原文的風格和韻味。
4.還原法
英語里有一些習語最初被直譯成漢語,由于種種原因,如通過翻譯名著流傳,或經(jīng)過媒體傳播等等,最終在中文里固定下來,成了漢語的一部分。例如“夾著尾巴”應(yīng)寫成with the tail between the legs,“戰(zhàn)爭販子”是英文war-monger的中譯,“藍圖”則是blue print等。翻譯這類習語時,可還原其本來的意思,類似于直譯。例如:armed the teeth中文里雖有相近的習語“全副武裝”但卻不如“武裝到牙齒”來得傳神。再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雖然中文里有核心意義與之相同的“一箭雙雕”和“一舉兩得”兩條習語,但“一石二鳥”的譯法使人耳目一新,并且豐富了漢語的成語。英漢習語中有一些屬“貌合神離”,字面意義相同,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卻相去甚遠,不能互譯。此時,應(yīng)采用變通方法,做到準確表述。
5.替代法
有些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雙方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在翻譯時,我們不妨直截了當?shù)夭捎糜h習語的替代,采用替代法,使得譯語讀起來比較生動而地道,和原語在效果上達到最大限度的等值在采用替代法翻譯的過程中。盡管譯文會失落原文中的一部分民族文化色彩,但是由于譯文更貼近譯語文化,更容易被譯語讀者接受,也更便于譯語讀者深刻領(lǐng)悟原文的思想內(nèi)涵,使他們不至于因為不了解原語文化而產(chǎn)生茫然之感。
英語習語的替代,如: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the King.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對牛彈琴。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虎口拔牙。
漢語習語的替代,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One boys a boy, two boys are half a boy, three boys are no boy. 說曹操,曹操到。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畫蛇添足to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
有些帶有濃厚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具有典故性的英語習語,譯成漢語時必須加注才能交代原意。例如,僅僅把To carry coals to Newca1e譯為“運煤到紐卡索,多此一舉”,還是不夠的,因為這里雖然“多此一舉”來揭示前半部比喻的含義,但讀者對“紐卡索”還是不能理解,必須加注,說明“紐卡索”是英國的一個產(chǎn)煤中心地,運煤到紐卡索是多余的事。
參考文獻
[1]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