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心理劇作為團體心理治療方法的一種,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種新穎的形式。校園心理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能夠發(fā)揮獨特和良好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教育輔導方式。
[關鍵詞]校園心理劇 大學生 心理健康
校園心理劇是受心理劇的創(chuàng)始人莫雷諾(Moreno)創(chuàng)立心理?。╬sychodrama)的啟發(fā)而在校園里應運而生的,它集戲劇、小品、心理問題為一體,既能幫助當事人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又讓其他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教育[1]。校園心理劇是學生扮演當事人或由當事人自己借助舞臺來呈現他們各種典型的心理問題,在心理輔導老師和全體參與演出者及觀眾的幫助下學會如何應對和正確處理心理問題,從而讓全體學生受到教育啟發(fā)的一種團體心理治療方法。
一、校園心理劇的結構
校園心理劇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人物、內容與活動的環(huán)境三方面,人物又主要有四種角色:心理輔導老師、當事人、參與者和觀眾[2]。心理輔導老師是心理劇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對心理劇的過程進行整體把握和控制;當事人是指遭受心理困惑的學生,他們一般來說是表演的主角;參與者通常試演當事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來幫助當事人更好地解決問題;觀眾不主動參與心理劇的表演,他們體驗心理劇的表演,并在表演完成之后進行分享與討論。校園心理劇的內容所反映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均來自學生。校園心理劇的活動環(huán)境主要是圓形舞臺和觀眾席,有時也在教室中進行。活動場所最好安靜、寬敞、舒適,不要太大。
校園心理劇的治療過程可分為暖身階段、演出階段和分享階段[3]。暖身的作用是用來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潛能,同時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使參加者相信導演和信任團體。演出階段是在團體指導者的指導下,完成心理劇的演出。演出階段是發(fā)現問題深層原因所在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達到領悟、習得新行為的階段 [4]。分享階段是心理輔導老師組織討論,發(fā)掘學生未能注意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有所得、有所悟的階段,是對治療目的的強化階段。
二、校園心理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樂觀,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評價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問題、意志品質的問題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而校園心理劇對于學校團體心理輔導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作為心理學主要的治療方法,也可以是作為輔助的心理治療方法,具有其他心理輔導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
校園心理劇是綜合個人的認知分析、實際經驗和參與投入等方式發(fā)展出來的一套方法。它把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心理沖突、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變成“小劇本”進行表演。它的創(chuàng)作是建立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目的在于解決他們實際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因而大學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在校園心理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劇本的創(chuàng)作應更多地依靠同學們自己完成。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增進學生的參與精神,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選擇題材、確立主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出自己的困惑、問題,還要嘗試對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癥結所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方向,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體驗的過程。
三、校園心理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1.自我意識教育。每個年齡階段的個體均有其特定的心理特征,這些特征使其心理困惑、心理問題也具有相應的年齡特點。大學生正處于自我的整合時期,此階段個體的心理問題都是與自我意識相關的問題。校園心理劇中涉及自我意識的主題包括自尊與自卑、獨立與依賴、自我價值觀等。
在進行自我意識教育的校園心理劇演出時可以采用校園心理劇技術——神奇商店。神奇商店是由心理輔導老師或參與者扮演店主,賣各種東西或特質(必須是無形的,在生活中無法用金錢買到的),如快樂、幸福、健康、財富、成功、理想等等。由當事人扮演買主,他們要拿出自己所擁有的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來交換。例如,用熱情換取智慧,用毅力換取成功等。同時他們要說明自己最想要什么東西及其原因,愿拿什么來換,店主可以和買主討價還價,請當事人思考是否值得去換。通過這個活動,心理輔導老師可以了解當事人的主要困惑、改變的動機;扮演買主的當事人也可借此澄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已有的是什么,有什么優(yōu)缺點等。還可以采用時間投射技術,它有前瞻性和回溯性兩種。前瞻性的時間投射是指讓當事人生動地想象將來的生活情景并進行表演。例如,讓一個膽怯的不敢當眾說話的學生做當事人,想象他在以后的幾個月的生活,在想象中逐漸地加進一些當眾講話的情景,以幫助他增強克服膽怯的信心,減少他對改變現狀的擔憂。回溯性時間投射是讓當事人回到自己過去生活的某個時刻,以現在的身份觀察自己過去的活動,并對那些活動進行干預,在此活動中當事人能夠得到感情的宣泄與積極的領悟。
2.人際關系教育。人際關系是指個體與個體之間或個體與團體之間形成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減少個體社會焦慮感,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然而,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擔心人際交往的失敗,怕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挫折,這是其一。其二,每個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學習到的人際交往的知識、經驗是不同的。交往過程中不同交往主體所關注的焦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交往主體關注的焦點如果能夠相互分享,那么人際交往的學習就會豐富起來。校園心理劇作為團體心理治療的方式之一,特別強調人際關系學習的重要性。校園心理劇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與周圍同學交往的機會,也為學生提供了親自實踐,從理論中獲得實際交往的嘗試,特別為一些人際交往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了一種信任、安全的人際交往氛圍,可以幫助他們克服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自卑心理,幫助他們積累人際交往的成功經驗。
在進行人際關系教育的時候可采用“空椅子”的校園心理劇技術。空椅子的一般形式是在舞臺上面對面放兩把空椅子,當事人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假設對面坐著那個與當事人交往發(fā)生困難的人。當事人輪流坐在兩把椅子上,模仿彼此間的對話。如此重復,可讓當事人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情感,增加理解,有助于克服當事人的交往困難。此方法適合于當事人與別人交往發(fā)生困難時使用。
3. 學習心理教育。學習是學生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的根本任務。因此,許多心理問題是由學習引起的。校園心理劇將學生可能遭遇到的學習心理問題搬到舞臺上,讓可能發(fā)生學習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學習心理問題的產生。在校園心理劇中,當事人可以真實地將學習的實際情況展示到舞臺上,體驗由于自己的不適應而帶來的心理問題,如毅力較差導致的學習懈怠問題。我們可以采用間歇刺激技術,讓當事人從事某種活動,同時安排參與者不時地對當事人加以刺激。這些刺激是當事人在平時不能處理或不能很好處理的,其目的是幫助當事人擴充其角色能力范圍。比如讓當事人扮演一個正在準備高考的學生,心理輔導老師每隔一段時間就安排一個刺激,如同學來叫他看電影,弟弟來吵他,媽媽責備他不用功等。輔導老師通過不斷地改變刺激,可以了解當事人處理各種干擾刺激的能力,并幫助他提高這種能力。通過心理劇中當事人是如何克服這種問題的全過程的演出,學生將從中獲得學習方法和應對由學習方法不適而引起的不良心理。
4.挫折教育。在學習、人際交往以及擇業(yè)就業(yè)等方面常常會遇到目標行為受阻的現象,這就是挫折。個體的挫折感與個體應對挫折的能力、遭受挫折的經驗、抱負水平以及一些客觀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因素有很大的關系。校園心理劇可以通過將他人的挫折經歷搬上舞臺,并可以與觀眾發(fā)生聯(lián)系,為需要體驗挫折的學生提供嘗試挫折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體會挫折,積累挫折經驗。然后可以采用“比較法”技術,將好與不好的兩種應對行為、態(tài)度或方法安排在一起表演,讓當事人與參與者體驗,讓觀眾觀察比較這兩種行為或態(tài)度的優(yōu)缺點,以強化他們對好的應對行為、態(tài)度的認知與體驗,激發(fā)他們擁有好的行為、態(tài)度、動機與信心。
參考文獻
[1]Ed E. Jacobs,Robert L. Masson,Riley L. Harvill.團體咨詢策與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2]邢利芳.淺議校園心理劇[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8).
[3]Marcia Karp,Paul Holmes Kate,Bradshaw Tauvon.心理劇入門手冊[M].臺北:心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