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Webquest的構成和特點,建構主義學習觀以及Webquest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Webquest 英語教學 建構主義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提到“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fā)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p>
Webquest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探究學習方式,通過向學生提本質性問題、提供進一步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應用他們的知識,從而努力讓學生在較高的水平上思考。將Webquest與英語課程有機結合,彌補傳統(tǒng)課堂不足,促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現(xiàn)“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fā)展”之目標。
一、Webquest 簡介
Webquest是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教育技術系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博士和湯姆·馬奇(Tom March)于1995年創(chuàng)建的一種以網絡為協(xié)作平臺,基于探究的專題學習模式。其包括緒言、任務、過程、資源、評估、結論等6個關鍵屬性,還可以有小組活動、學習者角色扮演等非關鍵屬性。
1.緒言。緒言目的有兩個:給學習者指定方向;通過各種手段提升學習者的興趣。為做到這一點,主題應當充滿吸引力,生動有趣。
2.任務。任務是學習者對要完成的事項進行描述。最終結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PowerPoint),或口頭報告等形式。
3.過程。教師列出完成任務將要經歷的步驟,讓學習者知道完成任務的過程。包括把任務分塊的策略,整個過程描述部分應當簡短而清晰。
4.資源。這是一個網站清單,給出資源并不限定在網上,也可以非網上的資源,如教科書、錄音帶、與他人面對面的交流。網站資源必須經過預選,避免學生漫無目的地沖浪。
5.評估。由于我們尋求的學習在布魯姆目標分類學中處于較高層面,因此難以用多項選擇測試題來測量,需要有一個評價量規(guī)。根據(jù)給予學習者的任務的不同,評價量規(guī)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6.結論。該部分提供機會總結經驗,鼓勵對過程的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學知識,鼓勵學習者在其他領域拓展其經驗。
二、Webquest 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理論基礎
1988年,Shall曾提出建構性學習應具備的四條核心特征:積極的、建構性的、積累性的以及目標指引性的。首先,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積極的。因為當學生為了用有意義的方式學習知識而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時,他們必須做一定的事。其次,學習是建構性的。因為在學習中學習者必須對新信息進行加工,并將其與其他的信息關聯(lián)起來,讓學生在保持簡單信息的同時,理解復雜信息。再次,學習是積累性的。在建構主義的學習中一切新的學習都是建立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的或在某種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學習。最后,建構主義的學習是目標定向的。因為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目標,并形成與獲得所希望的成果相應的預期時,學習才可能成功的。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P. Roben J. Simons(1993)又補充了兩個核心特征,即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這意味著學習者必須從事自我監(jiān)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診斷和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置的目標。
根據(jù)六大特征,建構主義學習強調的是學習自主性和學習者的先前經驗,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互動學習方式。Webquest的構建不失為一種不錯的嘗試。學生通過Webquest可以不斷思考、調整自己學習方式,加強自我管理,提高學習主動性;或通過訪問老師及同學,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擴大學習群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建立工作點滴也有助于進行反思性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
2.教學實際操作
(1)確定教學目標。對整門課程及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教師在設計時應該清晰地描述任務,分析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結構和水平,分析學生個性和興趣愛好,設計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和解決“認知失衡”的動機。
(2)選擇網絡資源。提供完成任務可能需要的信息,包括網絡資源、書籍和實物文件。如果學生對如何去獲取和有效利用資源等問題有困難,教師應給以幫助。
(3)組織教學活動。教師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其思考,將活動分為幾項小活動一步一步進行,使學生有目的、有意識、積極思考。
(4)展示、評價結果。每一項Webquest都需要有一套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標準必須是公正的、清晰的和一致的,并且適合特定的任務。教師從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度進行的評價,是對Webquest質量的檢查;同學的評價容易讓學生接受,引起反思。學生都要對探究過程有一個總結,讓學習者知道自己學了什么,并鼓勵他們將這種方法用于別的領域。
三、Webquest的優(yōu)勢
1.激發(fā)學生和老師的興趣和想象力。在網絡環(huán)境的各種資源的支持下,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各種解決方案。教師在設計WebQuest時,可以采用與課本不同的材料,來達到與課堂教學相同的教學目標,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Webquest利用模塊的在線學習方式,讓學生跟隨既定步驟完成知識的“探究”。因此,Webquest是一種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方式。
3.促進學生高水平的思維。學生開始Webquest學習時,分析任務,構想出解決問題的計劃,收集資源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和評價,形成自己的結論;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因此,Webquest能使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評價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4.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由于Webquest期望學生解決的是一些較復雜的問題,學生個人不可能掌握問題的所有方面,要求學生進行合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交流會擴展思路,反思自己;小組的成功有賴于每個人的勞動,從而體會和發(fā)展了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
四、教學應用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師的作用從傳統(tǒng)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基于Webquest的研究性學習方式主要是在教師設計的網頁中為學習者構建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學習者確定主題后,以小組協(xié)作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最后予以評價。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可以通過實驗、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展開他們的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應用Webquest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設計真實的學習任務。教學目標應該與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目標相符合,確定的問題應該使學生感到就是他們本人的問題。把所有的學習任務都置于為了能夠更有效地適應世界的學習中。
2.學習任務不能太難。設計學習任務要符合學習者的特征,不能超越學習者知識能力太多。
3.設計開放性問題的任務。解決問題的目的不是期望學生一定就能給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勵學生參與,使其了解這個領域。
4.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協(xié)商,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5.教師對Webquest本質和過程真正認識才能避免把Webquest的基本模塊當作執(zhí)行命令,才能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必要指導。
Webquest中情景設計,將問題置于一個真實的任務環(huán)境中,這有助于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相關案例和信息資源有助于問題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在易出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實用的幫助與指導。教師應支持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發(fā)展學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為獨立的學習者。
五、小結
將Webquest引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好處固然很多,但基于該教學模式并不是要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而是充分利用Webquest在交流及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學習、教師反思能力以及有效利用網絡英語學習資源等方面的優(yōu)勢,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P. Roben-Jan Simons, 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 Role of the Learner, In Designing Environments for Constructive Learning Edited by Thomas M. Duffy, Joost :owycd, David H. Jonassen.(NATO AST Series)1993.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London, Paris, Tokyo, Hong Kong, Barcelona, Budapest Published in cooperation with NATO Scientific Affairs Division.(291-3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EB/OL].http://www.moe.edu.cn/
[3]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外國教育資料,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