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目的在于學以致用,強調一個實踐性。在小學課程的教學中,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本文就此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實踐性
作為“百科之母”的語文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語文課堂之內外,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生活的積累,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筆者認為,增強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拓展實踐空間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把這空間局限于課文和課堂,將難以把課堂上習得的語文規(guī)律在現實生活的實踐運用中繼續(xù)發(fā)展。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使書本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課內與課外溝通,把自然、社會、生活帶入課堂,促使學生的語文實踐走向社會生活。教師還要注意激發(fā)學生進行實踐的興趣,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調動其積極、飽滿的情緒參與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培養(yǎng)興趣,從而掌握實踐的方法,逐漸形成自覺開展語言實踐的習慣。
二、豐富實踐形式
學生需要大量的課外語文實踐來讓課堂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為孩子們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提供更多的語文實踐形式。
第一,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作品,如與之相關的原著,與之文體相似的或主題相似的文章等,鼓勵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在書海中進一步學習實踐。在閱讀數量上不斷積累,有數量才有質量,沒有量就談不上質。
第二,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和記,精讀博覽和大量練筆。鼓勵學生寫讀后感、觀后感、每天隨想,把每天的實踐感悟通過筆頭記錄下來。還可以組織學生辦小報,增加學生的綜合實踐機會。
第三,語文的學習不僅要重視書面語言的培訓,更要重視口頭語言的練習。根據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我們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比賽課、故事會、演講課、討論課,增加口頭實踐的機會。要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
三、優(yōu)化實踐過程
第一,鼓勵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經常探索。學生實踐活動的題目是開放性的,在教科書上和教學大綱上目前還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任務的完成、產品的制作,都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才能達到。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顧問、指導者、鼓勵者,而不是操作者。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各樣問題,教師不要事先準備出相對標準的答案,或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暫緩評價,這樣可以鼓勵學生的探索。
第二,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反復嘗試。課堂教學中,教師按照課本講授,很少走彎路,而是走捷徑直接到達結論。而學生的實踐活動卻不同,科學真理、正確結論要靠學生自己去獲得,因此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常表現為進行反復的嘗試。學生實踐活動不僅允許學生走彎路,允許犯錯誤,而且必定要走彎路,必定要犯錯誤,學生只有經過一次次的失敗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學生為了朗讀好一句話,嘗試多種情感表達方式,來體會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表達結果。
第三,啟發(f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造,包括提出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途徑、完成任務的方法,都不要設置框框,學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開動腦筋,大膽想象,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但是它同人類的一般實踐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觀世界的改變?yōu)槟康?,最終目標在于學生的發(fā)展。
四、重視實踐評價
要完成語文實踐任務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識,就要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他們要直接與活動對象接觸、打交道,要自己尋找、發(fā)現結論,要自己動手去設計、制作、表達,在這樣的過程中豐富知識、積累經驗、增長才干、提高智慧。因此,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要注意兩點。
首先,強調體驗。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各方面得到鍛煉,即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的提高與發(fā)展。要突出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逐步養(yǎng)成潛心于實踐過程的習慣。直接具體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我們在總結評價時一定要突出這種思想,將語文學習的目標貫穿于語文實踐活動的始終,提高學生體驗的質量。
其次,強調多元。對于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結果,不存在絕對化的規(guī)格和標準,由此,學生搜集資料的渠道、解決問題的假設、完成任務的方法、具體方案的設計、報告體例、作品的風格特色都有相當大的變通余地。也就是說,學生與眾不同的思考、最終產品的獨特風格、解決問題的奇特方式、設計方案的大膽創(chuàng)新等等,都應該給予高分,鼓勵學生從多元角度思考問題。
總之,增強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是為了更好地實踐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沒有實踐,就沒有語文學科工具性的顯現,更沒有了人文性賴以存在的基礎。在實踐新課程理念的今天,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教師更應注重語文學習的實踐,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寶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與“悟”[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