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存在著豐富的“生本資源”,但由于其存在的潛隱性,教師對豐富的“生本資源”缺乏清晰的認識,忽視對“生本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致使大量“生本資源”的流失。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幼兒”這一重要教學資源,提高識別有效“生本資源”的能力,并積極捕捉、開發(fā)與利用“生本資源”,以提高幼兒園音樂教學效果。
[關鍵詞]幼兒園 音樂教學 生本資源 開發(fā) 利用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為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幼兒”這一核心概念也逐漸幼兒教師腦海,這改變著幼兒學習、表達音樂的方式,也改變著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很多教師意識到新課程的實施需要課程資源的支持,應積極開發(fā)、利用園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幼兒教師們一方面普遍感到音樂課程資源的匱乏,另一方面又對音樂教學中蘊含的豐富的“生本資源”缺乏清晰的認識,忽視對“生本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致使大量“生本資源”的流失。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幼兒”這一重要教學資源,提高識別有效“生本資源”的能力,并積極捕捉、開發(fā)與利用“生本資源”,以提高幼兒園音樂教學效果。
一、幼兒音樂教學中的“生本資源”
1.“生本資源”的界定
“生本資源”一般是指在園內外表現(xiàn)出的,可被教師利用的、有利于教學的、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背景、方式等。本文所研究的“生本資源”是指在教學進程中來源于幼兒,通過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以及師幼與文本的對話而生成的資源,包括幼兒出乎教師設計的問題或回答、教學過程中突發(fā)的事件或幼兒的個性化表現(xiàn)等非情意性資源。這類教學資源主要通過幼兒的獨立思考、操作和師幼或幼幼的互動而產生,其表現(xiàn)形式包括幼兒的語言、行為、情緒情感的表露等,經教師的即時價值判斷、篩選后,認為具有教學意義和教學可行性的,就可以看作是有開發(fā)和利用價值的“生本資源”。
2.“生本資源”的類型
(1)攜入式“生本資源”。它主要是指幼兒在進入教學活動之前自身就已存在但未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資源,如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學習風格、思維方式等。這類資源只有在相應情境的刺激下,通過師幼、幼幼的互動,以及與文本、材料間的對話才會顯現(xiàn)出來,而且每個幼兒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都是與眾不同,差異性是這類資源最典型的特征,并直接影響幼兒對新音樂素材的認知、思考、理解和操作。
(2)疑問型“生本資源”。它主要是指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與音樂素材對話中,由于攜入式資源的制約而出現(xiàn)的困惑、疑難或模糊不清的認識,經教師的即時捕捉、利用而生發(fā)的有效教學資源。這類資源常出現(xiàn)在幼兒與音樂素材相互作用時,由于素材引發(fā)幼兒的興趣,但又超出幼兒現(xiàn)有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于是就會提出自己的疑問,這類資源將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效益與幼兒的生命成長。
(3)情緒型“生本資源”。它主要是指幼兒在學習進程中,由于自身對音樂素材的理解出現(xiàn)一些偏差而沒有得到教師、同伴的肯定、認可而表露出的情緒情感資源。如由于缺失音樂細胞而不知如何表現(xiàn)音樂素材時的窘態(tài),有了成就感的幼兒喜形于色,精神倦怠的幼兒哈欠連天,含蓄內斂幼兒的忸怩、害羞等表露出的情緒情感,這些都可能成為激情引趣、將教學引向深入,推向高潮的教學觸發(fā)點。
(4)個性化“生本資源”。它主要是指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自身原有知識經驗、生活背景、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表達對音樂素材的理解、領悟時而表現(xiàn)出的與眾不同、獨特的、個性化的方式,經教師即時的升華而被開發(fā)、利用,將教學引向深入、向縱深發(fā)展的有效教學資源。
二、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生本資源”開發(fā)與利用
1.充分認識音樂教學中“生本資源”的價值
生本教學資源是在幼兒知識建構的過程中產生的、能進一步規(guī)定知識意義有效生產的“動力資源”。教師應充分認識“生本資源”的教學價值,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和資源”。正如葉瀾教授所言:“教師,要把孩子們的思維看成是豐富的資源,要收攏幼兒頭腦中發(fā)出的‘波’,集‘波’成‘瀾’,再推給幼兒,這便是生動的教學資源?!睂ⅰ吧尽苯虒W資源轉化為音樂教學活動靈感源,為教學進一步的開展提供原材料,讓意外、偶發(fā)、突發(fā)的教學資源所隱含的教育價值,再經過教師智慧性行動加以利用而產生額外的附加值。但在實際的教學進程中,豐富的“生本”教學資源的普遍存在與教師的有效開發(fā)與利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要求教師應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迎接教學過程中的意外聲音,與預設不吻合的內容,偶發(fā)或突發(fā)事件,以民主開放的態(tài)度思考其價值取向,并做出合理的篩選和提煉,在各種資源交互形成的網絡中得以彰顯。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比绻變耗軌蜃约禾岢鲆苫螅瑢W習就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力量,而成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
2.積極培植、開發(fā)和利用潛隱的“生本資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有效的教學資源做支撐,音樂教學很難取得好的效果。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生本資源”的產生,而要積極、主動地培植并合理有效的開發(fā)與利用。
首先,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表明:興趣是學習的基本動力,是幼兒與音樂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活動展開前,應精心預設,充分考慮幼兒的興趣需求及主體性的發(fā)揮。比如,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開放的教學心理氛圍,提供機會讓幼兒表達自己想要表現(xiàn)的思想、體驗和理解,避免因霸權而抑制幼兒表現(xiàn)音樂的主體性,阻礙師幼間的情感交流;要預想所提供的音樂素材能多大程度上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幼兒實際興趣需求與預設的需求可能存在的差距有多大,創(chuàng)造一個怎樣的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教學設計應由“剛性設計”、“教程設計”走向“彈性設計”、“學程設計”,為音樂教學預留創(chuàng)造的時空與可能,等等。
其次,要多途徑的挖掘和利用豐富的“生本資源”。教師不僅要主動培育有價值的“生本資源”,更要采取積極的教學策略,有效地陶冶幼兒美的性情和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能力,扭轉“生本資源”呈現(xiàn)的“被動”狀態(tài)。比如:有的教師為了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造、個性化地表現(xiàn)音樂美,在把握音樂素材基本價值取向后,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幼兒用不同的方式分工合作表現(xiàn)音樂的思想,借以達到人本間的情感交流,或動作,或語言,或音樂劇,或繪畫,讓幼兒的“一百種語言”得以充分發(fā)揮。
3.慧眼甄別,適時點撥,“活”化音樂教學
面對紛繁復雜的“生本資源”,教師應用心捕捉、慧眼識別,通過甄別和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首先,去其糟粕,篩選“生本資源”。隨著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教學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中。對于幼兒園音樂教學而言,更強調幼兒主體、個性化的生命成長,關注成長中幼兒幼兒的整體生命,強調營造一種使幼兒個性得到真正凸現(xiàn)、調動幼兒整個精神世界的學習氛圍,進而讓音樂教學活動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也因此,在幼兒園音樂教學進程中,幼兒即時生發(fā)的內容是多樣的,容量是豐富的,要在25分鐘的時間力處理好所有資源也是不現(xiàn)實的,而且生發(fā)的內容本身存有重要與次要、有價值與無價值之分。這需要教師在紛繁復雜的的資源中發(fā)揮教學機智,通過比較、判斷和鑒別,進行篩選并即時做出決策。對于那些次要或無意義的“生本資源”,教師可通過延遲課后評價或果斷截住話頭,以免影響教學的進度。
其次,取其精華,巧用“生本資源”。在現(xiàn)實的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教師對于幼兒預料中的表現(xiàn)是滿意的,但對那些意外、尷尬的情境重視的不夠。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對捕捉到的“生本資源”加以整合、重組,這需要教師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小蜜蜂》音樂活動時,在學會歌曲后,教師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小伙伴,根據樂曲中蜜蜂的形象一起進行表演。隨著音樂的響起,幼兒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起來。喜歡跳舞的幼兒,紛紛展現(xiàn)優(yōu)美活潑的舞姿;喜歡畫畫的幼兒在小黑板上商討著勾勒出春意盎然的春光圖;喜歡打擊樂的幼兒則用樂器給歌曲伴奏;喜歡唱歌的幼兒手卷畫紙當麥克風陶醉于歌聲中。這時,“轟轟轟”一陣不和諧的聲音傳入大家的耳膜,只見一位稍胖的男孩扭動著腰,張牙舞爪要往花叢中擠,其他幼兒都生氣了,紛紛指責他。看他的動作挺像歌曲中“狗熊”的形象,教師于是對跳舞組的同學說:“小蜜蜂們,原來你們請了狗熊來做客呀,你們還請了哪些小動物呢?”這一提問巧妙地將幼兒的注意力引向教學內容,“還有小白兔”,“還有布谷鳥,它的歌聲最美”,“還有會跳舞的天鵝”,“還有會演奏樂器的小猴”,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進來。面對幼兒學習中的這一“意外表現(xiàn)”,教師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把握契機,運用教學的“點金之術”,讓幼兒充滿智慧的火花在輕輕一“點”間迸發(fā),智慧之火在巧妙一“撥”下激情燃燒,盡顯幼兒的個性、教師的靈性、教學的生命力。
朱熹曾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問渠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变镐讣毩?,匯成江海。教學中的“生本資源”是一種活性資源,它不但不會損耗或枯竭,于教學不利,相反,它會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注意從幼兒那里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就能生成教學資源,不斷整合、豐富、深化音樂教學內容,真正實現(xiàn)音樂教學目標,使音樂教學活動不斷涌現(xiàn)精彩、鮮活的畫卷。
參考文獻
[1]陳惠英.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捕捉、利用與開發(fā)學生資源[J].教育科學研究,2005(4).
[2]范琪雯.問渠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J].藝術教育,2005(6).
[3]宋曼蕾.音樂教學中學生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中國音樂教育,2002(9).
[4]許建君.音樂課堂中”生成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J],兒童音樂,2008(11).
[5]李祎.生成性教學資源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7(3).
[6]胡心潔.被淡忘的土撥鼠[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