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既是學好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又是構建整體科學文化的大廈的基礎。本文針對中小學語文的素質教育,簡要地談談作者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語文課 素質 能力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這為中、小學語文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為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奮斗目標。中小學語文教育作為提高整體文化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是發(fā)展上述整體素質的必要前提和條件。
一、語文素質教育存在的誤區(qū)
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維的束縛,許多學校都在片面追求高升學率,而忽視素質教育的效果。在現(xiàn)實中,素質教育仍陷入難以自拔的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缺少語言能力運用的素質的培養(yǎng)。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這一門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因此,學習和運用語言,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這一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沒有教會學生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自主地獲取有關信息、解決問題。
第二,與人文精神脫節(jié)。語文除了其形式外,其文學特征的存在是一個客觀現(xiàn)實,這導致了語文素質在構成因素上的復雜性。特別是語文形式素質和文學素質的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使得中學語文輻射到了很多學科領域。所以,我們不能在語文素質教育中否定人文因素的存在,而應該把學生引入文學的殿堂,從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弘揚民族文化等諸方面形成一種潛在的發(fā)展能力。
第三,缺乏科學的考核機制。語文素質教育如同語文學科本身一樣有其嚴密的科學性,其成果也應該通過測試來考核。純粹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會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以素質教育為借口來抵制科學的考核、評價。
二、加強中小學語文課素質教育的相關措施
1.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的全面素質放在首位
在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的這種主導作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這樣認為,教師與學生的素質是成正比的。語文教師不但要有科學的頭腦、高尚的人格、先進的思想、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有熱愛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成為學生的朋友,同時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養(yǎng)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只有語文教師自身的全面素質提高,才能有效地帶動與影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師用熱心去鼓勵,用誠心去感化,用耐心去幫助,才能變課堂教學中少數(shù)學生積極學習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中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擔負著為提高民族素質打基礎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學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及教師觀。做到教與學的統(tǒng)一,通過語文知識經驗的傳遞去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發(fā)展的機制,不斷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教會學生學習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
2.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哲學上認為,人的認識具有自覺能動性,能自覺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就是承認人的這種主體特性。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學習是一種智力勞動,完成適量作業(yè)是學生學習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一種必需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一種必要手段,而靠外來壓力強迫學生刻苦學習就是痛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到克服困難后成功的愉悅,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
在實踐中,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捉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二是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不搞滿堂灌;三是讓學生自己來總結課文的思想,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例如魯迅先生的《社戲》,主要記敘迅哥兒十一二歲時從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生活經歷,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教學此文,可讓學生結合自身少年時代的生活來想象、補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畫面、形象等,尤其要抓住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些充滿江南水鄉(xiāng)生活氣息的畫面啟發(fā)想象,讓魯迅先生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
三、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知識、技能與能力的關系告訴我們,能力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各種教學練習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記憶力、材料的組織能力。語文教學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主要目的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能力,特別是聽說讀寫能力。所以,必須充分重視聽說讀寫之間的相互影響。我們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聽講、記筆記是最好的聽力練習;其次,在講讀課中,教師對課文的講解、分析,對學生來說實際上就是最好的說話示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訓練聽的能力,可以向學生提出目標,聽清楚別人講話的重點,并掌握講話的來龍去脈。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上臺演講,以此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書生[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