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馬克思主義是歷史進入“資本主義相對發(fā)達階段”后,西方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和左翼知識分子以西方哲學視野出發(fā),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解釋和對社會現(xiàn)實的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比較,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在“資本主義相對發(fā)達階段”對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傳統(tǒng)繼承和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所謂“現(xiàn)代化”的努力;另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又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相違背,是用唯心主義和西方社會學說的某些精神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和扭曲,是一種具有非馬克思主義傾向的非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 哲學
[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7-1962(2009)06-0024-03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xiàn)的一種自稱以補充和革新馬克思主義為己任,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代化”,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批判的社會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并且在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的同時具有新的視野。西方馬克思主義更注重資本主義的當代狀況、科學技術的當代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他們的理論主要集中于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批判分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的探討以及對現(xiàn)代西方市場經濟的文化的批判上。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比較,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在“資本主義相對發(fā)達階段”對馬克思主義某些傳統(tǒng)的繼承和走進,體現(xiàn)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所謂“現(xiàn)代化”的努力;另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又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相違背,是用唯心主義和西方社會學說的某些精神對馬克思主義的改造和扭曲。是一種具有非馬克思主義傾向的非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繼承和“發(fā)現(xiàn)”
首先,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不是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而是社會歷史和人以及人的解放問題。
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樣,都把對社會歷史與人的關注,放在其理論的核心。在傳統(tǒng)的理解中,社會歷史或人的問題至多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主題是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本體論(世界觀)被看做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靈魂。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時普遍強調,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不是自然,不是整個世界,而是社會歷史問題或人的問題。盧卡奇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總體性哲學”。在他看來,“總體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類歷史有“總體性”。因此他理解的馬克思哲學是一種社會歷史理論,他特別強調:“認識到這種方法(馬克思的辯證法——引者注1被限定在歷史的和社會的范圍內,這是特別重要的。”(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6頁)柯爾施也認為,關于馬克思的哲學,“它是一種把社會發(fā)展作為活的整體來理解和把握的理論,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一種把社會革命作為活動的整體來把握和實踐的理論?!?科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應該看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在強調社會歷史問題、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時,其“主題”的含義并不是很清晰和確定,但確實有啟發(fā)意義。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關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歷史發(fā)展。根本目的是要實現(xiàn)人的解放,首先是無產階級的解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xiàn)實對象,是人的歷史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任務,是揭示歷史運動的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哲學活動的重點是唯物史觀,而不是本體論哲學等。
其次,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基本范疇也不是物質,而都是實踐。
人是什么?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對這兩點表達得最明確的是南斯拉夫“實踐派”。馬爾科維奇說:“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存在。(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導論”第23頁)彼德洛維奇說:“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存在是因為人是一種實踐的存在?!?同上)提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是對馬克思哲學的走近。
再次,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不是意識的現(xiàn)實對象,而是人的感性活動。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大多十分重視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特別是其第一條的思想。馬克思在此清晰地表達了新唯物主義的意識對象觀。盧卡奇在講到意識的現(xiàn)實對象時,直接表述了馬克思《提綱》第一條的思想:“馬克思強烈地要求我們要把‘感性世界’、客體、現(xiàn)實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新版序言”,第23頁)他認為,馬克思在意識對象觀上堅持“創(chuàng)造的原則”,作為意識對象的“現(xiàn)實……無論如何它要高于那種產生于經驗世界的僵硬、物化了的事實的現(xiàn)實——這種現(xiàn)實決不同于經驗的存在,它不是固有的,而是變異的?!?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新版序言”第231頁)“從認識論來說,自然與其是作為逐步地純粹‘給予的東西’,不如說越來越作為‘被創(chuàng)造的東西’出現(xiàn)的。”(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11頁)“能被認識的東西,在嚴格要求意義上只是主體‘所創(chuàng)造的東西”’?!皩嵺`派”波什尼亞克也說:“存在并非某種在(主體)以外的東西:人就是存在的組THEORY STUDY成部分。人意識到了存在,即在人自身之內,存在意識到了它自身?!?馬爾科維奇等主編:《南斯拉夫“實踐派”的歷史和理論》,正文第249頁)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曲解和“改造”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除了馬克思主義的源頭外,還有西方哲學的源頭。往往站在某一西方哲學的立場上來解讀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
首先,西方馬克思主義否認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的觀點,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性,抹煞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實際上將自己的理論建筑在了唯心主義的沙灘上。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大都強調從“主體”方面、“能動”方面去理解現(xiàn)實的感性的對象世界。他們對經濟是歷史決定性力量的歷史決定論的懷疑、對革命的階級意識的作用的重視、對認識論的反映論的拒斥、對自然辯證法的否定,大都源自于這種哲學特征。甚至他們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展望,對蘇聯(lián)社會模式的批評,也離不開這種哲學特征的左右。誠然,西方馬克思主義這種哲學傾向是事出有因的。如前所述,z0世紀初西方國家革命的挫折和蘇聯(lián)政治社會制度的某些僵化弊端,以及當時盛行的庸俗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存在于蘇聯(lián)理論界的某些教條主義的泛濫,是引發(fā)他們這種哲學反思的兩個現(xiàn)實和理論的誘因。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反思”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引向了懷疑甚至是反對唯物主義基本原則的極端。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范疇一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時確立的辯證的革命實踐范疇,早已把主體的能動性賦予了哲學,是他說的“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或“新唯物主義”與一切舊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區(qū)別。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歪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基本原則,抹煞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實際上將自己的理論建筑在了唯心主義的沙灘上。
其次,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異化”觀念雖然具有啟迪我們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和關于人的價值的理論,但與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有著本質的不同。
由于西方哲學的立場和背景,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和闡發(fā),對共產主義理想的真正意義的思考,便無可避免地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這也使其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有著本質區(qū)別。仔細比較,會發(fā)現(xiàn)這種區(qū)別是十分明顯的。
第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人性、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的前提認定有著本質的不同。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中確曾在某種程度上襲用過人本主義的一些詞語和概念,但隨著其思想的逐步成熟,在他后期著作中提到異化概念時,其前提已是被科學界定了的關于人的本質的學說,即,“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瞬粌H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更是一種歷史的、社會的存在物。從這樣的科學前提出發(fā)來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剝奪,才能真正找到克服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異化的正確途徑。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卻將異化的前提看成一種超越社會階級關系的抽象的“人”。把異化看成是這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人的“異化,生活的貶值,人的現(xiàn)實的歪曲和喪失”。這實際上是回到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必然模糊對異化真正根源的認識。削弱其社會批判的力量,甚至會將反對和克服異化的斗爭引入歧途,這在馬爾庫塞和弗羅姆等人的理論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他們抹煞人的社會階級界限,把異化說成是抽象的人的異化和人的價值的喪失,把馬克思的學說說成是對“人”的價值喪失的抗議。從根本上歪曲了馬克思的學說。
第二,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異化的范圍有著本質不同的理解。馬克思從來就是把“對象化”和“異化”嚴格區(qū)分開來的?!皩ο蠡笔侵溉嗽谂c自然相對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和勞動,將人的本質力量不斷對象化到自然中去,使自然不斷“人化”并逐步成為“人化自然”的過程,這個過程永不止息,成為人類與自然的永恒課題?!爱惢眲t純粹是一種社會歷史的現(xiàn)象和概念,特指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對人造成的價值摧殘,使人非人化。在馬克思看來,前者屬本體論范疇的現(xiàn)象和概念,后者則純屬人類社會的一種暫時的歷史現(xiàn)象和概念。西方馬克思主義則不同,他們把異化現(xiàn)象本體論化了,在他們眼里,異化實際上成為一種不可消除的人類永恒現(xiàn)象。這在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那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黑格爾從其唯心主義立場出發(fā)。將一切對象化都看成是精神的異化。盧卡奇因襲了這一立場,在他看來,由于物化,人的自我活動、他自己的勞動,都變成了一種客觀的和獨立于他的東西,成了一種外在于人的自主性并控制著人的東西。他后來也承認,這一錯誤就在于把物化、異化和對象化等同起來了,從而擴大了物化、異化的范圍,造成了理論的失誤。薩特則認為,由于人類生存需要無法滿足的“匱乏”存在的永恒性?;凇皡T乏”之中的異化和對異化的反抗就會成為人類社會前進的永恒動力和主題。這實際上是將社會歷史本體論化了。
第三,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異化的表現(xiàn)形式有著本質不同的理解。馬克思在談到異化時,是從客觀異化和主觀異化兩個方面考察的。他既揭示了工人主觀上的自我異化。揭示了由于工人同其勞動產品相異化的事實而造成的工人心理上的異化,又揭示了物的異化,揭示了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同生產者、同勞動相對立的事實。馬克思并且指出??陀^異化是主觀異化的前提和基礎。西方馬克思主義則不同,他們在談論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時,拋開了物的異化和客觀的異化,僅僅談論主觀和心理的異化,而且在談論工人的主觀異化時還撇開了異化勞動對工人造成的肉體和精神的摧殘。這種把異化理論完全心理學化,把異化說成是一種抽象的人的自我感覺和主觀體驗的傾向,在弗羅姆那里尤為明顯。他把異化說成是一種人把自身當成陌生人的“體驗方式”,甚至還把異化與神經官能癥相聯(lián)系。這就完全剝去了異化理論的社會內容,喪失了異化理論揭示資本與勞動相對立的積極功能。
綜上所述,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繼承馬克思批判精神的同時,對資本主義現(xiàn)實進行了馬克思所不曾作過的批判,并且肯定和重新闡發(fā)了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同時,他們也企圖用西方哲學社會思潮來解釋、補充和重建馬克思主義。在對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態(tài)度上,他們既不同于資產階級思想家,又區(qū)別于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者。雖然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不是政黨的代言人。也沒有專門的機構開展其理論的宣傳和教育,但在他們的思想理論闡釋中,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理論的宣傳和教育。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些內容的“修正”,已經引起了思想界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