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俄羅斯宗教、歷史文化和俄羅斯民族性格及審美氣質的分析,追溯了俄羅斯烏托邦思想的歷史文化淵源。通過此研究我們就不難理解烏托邦文學與反烏托邦文學在俄羅斯異軍突起的根本原因了。
[關鍵詞]宗教 歷史 民族性格 審美氣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489(2009)01-0082-02
反烏托邦題材文學在俄羅斯的發(fā)展是尤為引人注目的,這并不是偶然現(xiàn)象。反烏托邦文學與烏托邦文學是一脈相承的,兩者在實質上都是集批判現(xiàn)實與夢想未來與一體的,只是側重點不同,前者更側重夢想未來,后者則更注重批判。當烏托邦部分實現(xiàn)時,其弊端也得到了暴露,于是烏托邦開始向反烏托邦轉變。而兩者在某些精神實質上是相同的。因此,也可以說反烏托邦思想與烏托邦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在俄羅斯帶有明顯烏托邦性質的文學描寫直至18世紀才出現(xiàn),這是歐洲烏托邦文學作品廣泛流傳的結果。18世紀下半葉,莫爾的《烏托邦》在俄羅斯出版印刷,歐洲其他的烏托邦作品也陸續(xù)被翻譯介紹。因此,俄羅斯最初的烏托邦小說廣泛借鑒了歐洲小說中的情節(jié)和手段。然而俄羅斯烏托邦思想的產(chǎn)生遠遠早于烏托邦文學的出現(xiàn),在俄羅斯,培育烏托邦思想發(fā)展的土壤在西方文學傳入俄羅斯之前早已生成。而俄羅斯烏托邦與反烏托邦文學的發(fā)展歸根結底是俄羅斯歷史文化與民族性格積淀的結果。
烏托邦是人們對未來的美好設想??v觀烏托邦思想發(fā)展的歷史,思想家們考慮的主要問題是,烏托邦社會怎樣才能為人類提供一個平等、富裕、和諧的大同環(huán)境,人類怎樣才能夠過上幸福、和諧、美滿的生活。這就使得烏托邦往往都與社會生活及政治制度相關。因此它不僅是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希寄,而且有時會上升為一種政治信仰。而俄羅斯是一個始終有著信仰的民族。10世紀前,羅斯人信奉多神教。當時羅斯人處于原始氏族制度階段,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不能很好的了解周圍的自然界,總是生活在一種對自然規(guī)律的恐懼之中。他們認為天地萬物間有無數(shù)神靈,其威力大小不一,但都主宰或影響著人類的命運和生活,令人敬畏。與此同時,起源于氏族制度的祖先崇拜也依然存在。9世紀初,古羅斯由原始氏族公社社會過渡到了早期封建社會,反映原始氏族公社時期社會經(jīng)濟存在的多神教與新的生活條件之間出現(xiàn)了越來越明顯的矛盾。誕生中的封建社會需要一個相應的要求等級森嚴、相對集中的意識形態(tài)結構。988年羅斯受洗,俄羅斯被正式納入了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在俄羅斯經(jīng)歷了與多神教的沖突與融合后最終成為俄羅斯人共同的信仰。東正教的創(chuàng)世論、上帝萬能論、原罪論、救世論、末日審判論和上帝揀選論等基本教義,與斯拉夫人原有的圣母崇拜、大地崇拜、萬物統(tǒng)一思想和神人統(tǒng)一思想等傳統(tǒng)觀念交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斯拉夫人特色的東正教神學思想。其中與烏托邦思想有緊密聯(lián)系的就是東正教神學思想中關于彌賽亞和末日論的學說。《舊約》中耶和華許諾派彌賽亞拯救人類,俄羅斯人認為自己的多災多難是因為上帝揀選他們?yōu)樽约旱拿瘢虼怂麄內(nèi)棠椭系鄣摹翱简灐?,虔誠地期待著耶穌的二次降臨,期待著獲得拯救。于此相關的是末日論思想,也就是最后的審判或千年王國的期待。在他們看來,世界末日的到來,就是上帝的國的到來,基督二次降臨將進行最后的審判,之后就是理想的、美好的千年王國的降臨。在俄羅斯人的思想中,千年王國不是在虛無縹緲的彼岸實現(xiàn),而是在現(xiàn)世此岸就能降臨。因此在俄羅斯人的內(nèi)心中一直存含著對美好未來的期待。因此可以說塵世天堂、千年王國、烏托邦是俄羅斯思想固有的宗教內(nèi)蘊。俄羅斯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學作品中往往透露出宗教內(nèi)涵與宗教探索以及宗教精神。在俄羅斯,烏托邦文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變化離開宗教我們是無法理解的。
在歷史上,俄羅斯是一個后起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從13世紀中期起在還沒有建立起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的情況下就被蒙古韃靼統(tǒng)治了近兩個半世紀。17世紀初天災人禍不斷,內(nèi)憂外患頻起。18世紀彼得大帝改革又引起了紛爭。19世紀初抗擊拿破侖入侵,19世紀下半葉社會運動不斷。20世紀更是經(jīng)歷了日俄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內(nèi)戰(zhàn)、斯大林集權統(tǒng)治以及蘇聯(lián)解體等重大災難。有一本介紹俄羅斯文化的書是這樣命名的:《尋找自救的文化苦旅》。俄羅斯人,特別是俄羅斯知識分子面臨落后而又多災多難的民族,一直在苦苦的尋求出路,一直懷揣實現(xiàn)和平、平等、富足、美滿的夢想。這一尋求的過程也恰恰體現(xiàn)了烏托邦思想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過程,由此可見,俄羅斯烏托邦思想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也是與俄羅斯民族的社會歷史狀況相關的。還值得一提的是,從古羅斯以來一直存在于俄羅斯的農(nóng)村村社制即米爾為俄羅斯人接受共產(chǎn)主義烏托邦思想以及其在俄羅斯得以實現(xiàn)奠定了一定的社會意識基礎。
烏托邦思想的產(chǎn)生與俄羅斯人的性格也是直接相關的。俄羅斯人追求公正,追求真理,喜歡探討終極問題。特別是俄羅斯知識分子,從它誕生之日起他們就與主流社會是背道而馳的,他們往往政權疏離,對當下和此在持一種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把揭露社會之惡減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當做自己應當肩負的責任。俄羅斯知識分子在精神上不是生活在現(xiàn)在,而是生活在未來,有時則生活于過去。他們志在未來,總是向往著更加美好、公道、自由的生活。而當為未來的希望破滅時,一部分人就會轉向過去。無論是寄希望于未來,還是托精神于過去,都表現(xiàn)出他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美好、公正社會的向往。也就是說,俄羅斯知識分子身上天生就具有一種烏托邦精神氣質。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這種精神氣質自然造就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取向。了解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的這一特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烏托邦主題文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變化了。
同時烏托邦思想的產(chǎn)生也與俄羅斯人特有的審美氣質有關。俄羅斯地處歐亞大陸北部,維度比較高,通常情況下八點天亮,下午四點天就黑了,時間漫長的夜晚有氛圍將生活藝術化,再加之氣候寒冷,冬季比較漫長,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書籍,去思考,去發(fā)揮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俄羅斯人熱愛生活,又對現(xiàn)實生活不滿意,所以喜歡將生活藝術化,造出自己喜歡的那種生活,因此就產(chǎn)生了審美烏托邦。俄國人不相信理性,而寧愿相信自己的感情和愿望是與這種審美氣質不無關系的。而俄羅斯的作家們往往就擁有著這種審美氣質,表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則是表現(xiàn)出更多的理想與追求。這種審美氣質為烏托邦思想及烏托邦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審美基礎。
烏托邦文學與反烏托邦文學在俄羅斯異軍突起的原因很多,本文通過對俄羅斯烏托邦思想歷史文化淵源的追溯,試圖尋找其根源所在,希望通過此篇小小的探究有助于對俄羅斯烏托邦文學和反烏托邦文學的進一步理解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別爾嘉耶夫,雷永生、邱守娟譯:《俄羅斯思想》,生活#8226;讀書#8226;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3月版。
[2]張冰:《俄羅斯文化解讀》,濟南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德#8226;謝#8226;利哈喬夫,吳曉都等譯:《解讀俄羅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任光宣主編:《俄羅斯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
[5]格奧爾吉耶娃,焦東建、董茉莉譯:《俄羅斯文化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1月版。
[6]澤齊娜、科什曼、舒利金,劉文飛、蘇玲譯:《俄羅斯文化史》,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7月版。
[7]張百春:《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
[8]弗洛羅夫斯基,吳安迪等譯:《俄羅斯宗教哲學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