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17世紀初,北美大西洋沿岸和印度幾乎同時淪為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但是兩國接受英國統(tǒng)治的時間長短卻不一致。北美相對較早的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而印度雖然最終也作為獨立的主權國家出現(xiàn)在世界舞臺上,但是它已經接受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長達三個半世紀了。本文將從英國的殖民政策的角度來探討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英國 美國 印度 殖民政策
[中圖分類號]K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489(2009)01-0027-02
近代殖民主義是在地理大發(fā)現(xiàn)以來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其主要表現(xiàn)為殖民侵略。殖民侵略是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海外延伸,是資本主義世界擴張的必然產物。殖民統(tǒng)治政策是為殖民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服務的。殖民國家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殖民地,采取的政策也不盡相同。但是,無論殖民國家采取什么樣的政策,都是萬變不離其宗,即為了最大限度的把殖民地變?yōu)樽约旱匿N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就是這樣世界上最典型的殖民國家。
英國從15世紀末開始,就已經到海上進行探險活動,到16世紀后半期開始開辟新航線,在17世紀上半期,英國人的海外擴張逐漸發(fā)展成有組織的海外定居和拓殖活動。到18世紀,經過一系列的殖民爭奪戰(zhàn)爭,英國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體系。
由于英國對于殖民地的統(tǒng)治具有很強的利己性,所以其統(tǒng)治勢必會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所以到二戰(zhàn)之后,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紛紛解放成為獨立的國家。英國的殖民體系瓦解。但是殖民地的獨立時間并不是整齊劃一的。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自然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內因決定的,但是英國長達數(shù)百年的統(tǒng)治對于殖民地也不能不產生重大影響。所以英國在各個殖民地的不同統(tǒng)治政策是促使殖民地提前或延后獲得獨立的重要原因。本文將以美國和印度為例來論述這有觀點。
印度是南亞一個古老的封建國家,從1526年起處于莫臥兒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之下,他有著多次被外來勢力征服的歷史,其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英國對印度的控制是從東印度公司開始的。1600年,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活動并獲得了對印度洋貿易的壟斷權。此后,東印度公司又獲得了建立軍隊,宣戰(zhàn),媾和,占有領土等特權。公司對印度的征服開始于1757年占領孟加拉,至1849年兼并旁遮普為止。1858年,英國女王正式接管印度。這樣,人口達一億的印度完全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民經過艱苦的斗爭,直到1947年,印度才根據(jù)蒙巴頓方案成為英國的自治領,正式獲得獨立。
而北美殖民地和印度殖民地有所不同,印度殖民地是英國通過征服封建國家而逐漸建成的,北美殖民地則是英國在荒涼的美洲大陸逐漸開發(fā)而成的。北美于1607年建立第一塊殖民地,進入北美殖民地發(fā)展時期,此間相繼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在很大程度上移植了英國原有的政治經濟體制,到1763年,北美殖民地和母國的關系惡化,1789年殖民地通過獨立戰(zhàn)爭取得完全的獨立,在今天,美國經過兩百多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通過對北美和印度的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英國作為母國或宗主國對兩個殖民地采取了不同的殖民政策。歷史上的殖民地有若干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是完全是由母國的人口外遷而形成的海外殖民地,不僅居民和母國人口同出一源,而且在政治管理上也和母國一脈相承,這是母國的領土和主權的一種延伸。第二種是一個國家對其他主權實體實施征服而建立的殖民地,振奮者直接統(tǒng)治或利用被征服者中的上層進行統(tǒng)治,以實現(xiàn)宗主國利益。這種方式往往要以武力為后盾。第三種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殖民地,既建有統(tǒng)治被征服者的機制,又從母國輸出人口進行拓殖。美國屬于第一種殖民地的類型,是移民殖民地,而印度屬于第二種殖民地類型的非移民殖民地??傮w而言,英國對印度和美國的殖民政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不斷變化的。然而,不同的是,對印度的政策是先嚴后寬,對美國的政策是先寬后嚴。
英國對印度的統(tǒng)治政策特點如下:
首先,印度既是由公司征服的,按照英國國王和議會授予的特權,就是公司殖民地,由公司進行統(tǒng)治。所以在征服孟加拉之后,就由公司建立政權。倫敦的公司董事會成了印度的最高權力機構,從方針政策的制定到文武官員的任命都由它行使權力,在印度的政府是其執(zhí)行機構。這樣,在政治上,英國的殖民政策最突出的特點是確立了由英國人壟斷全部官職的原則。這個原則在1793年議會通過的公司特許狀法中得到確認。該法案規(guī)定,在印度,所有參事以下的文官職位必須由公司契約文官擔任。契約文官都是懂事們從英國送來的貴族子弟,他們都是為了升官發(fā)財而來,野心很大,知識不多,對印度的情況一無所知。這樣,公司早期政權的極端專橫暴戾就可想而知了。直到1806年,公司董事會迫于輿論壓力,在英國建立海利伯銳學院,作為培訓印度文官的基地,文官的素質才略有變化。
在司法體系方面,從一開始就必須出種族歧視。涉及英國人的案件只能由高等法院審理,無論什么地方發(fā)生事端要控訴英國人就都要到管區(qū)首府。這需要很大花費,對一般人來說是支付不起的,這就為一些殖民主義分子胡作非為提供了保護傘。訴訟中貪贓枉法盛行,一個案子通常要積壓數(shù)年才能受理。
在經濟上,赤裸裸的掠奪為其主要特征。東印度公司一旦政權在手,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它來掠奪。在這方面,他的貪婪,殘暴,使當年在馬拉巴而海岸胡作非為的葡萄牙人也相形見絀。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早期掠奪就最典型的表現(xiàn)了原始積累時期商業(yè)資本在殖民地的殘暴掠奪。整個印度都不同程度上的受到了摧殘。給印度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以上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早期統(tǒng)治政策,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赤裸裸的掠奪。以后,英國為了適應新形式的發(fā)展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其中,較典型的調整有兩次,一次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由初級階段發(fā)展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為了使印度殖民地更適應英國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在這次調整中,對印度人的排斥相對放松,這是自由競爭的副產品。第二次是在1858年,英王接管后進行的調整。其目的是鞏固對印度的政治統(tǒng)治,主要內容是進一步集中和強化殖民地的國家機器,并通過各種手段開始拉攏印度社會上層為其服務。這樣,殖民者很快與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知識界結盟,拉開了印度社會中上層與下層人民的距離,降低了印度爆發(fā)各個階層聯(lián)合起義的可能性,鞏固了自身的統(tǒng)治。
綜上,外們可以看出,英國對印度殖民地總體政策是高壓的,封閉的,限制的,這種政策使英國牢牢地把握了對印度殖民地的控制權,先嚴后寬的方式使印度人滿足于階段性的“勝利”,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延遲了他們進行起義和取得獨立的時間,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各個殖民地紛紛獨立,民族解放已是大勢所趨,印度才最終獲得獨立。
而美國卻不然,恰是英國的高壓政策最終導致了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爆發(fā)。
在北美殖民地建立的過程中,英國政府雖然很少直接出資或出力,但是它通過特許狀的方式,將管轄殖民地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據(jù)特許狀和其他文件,英屬殖民地是由英王創(chuàng)設的“法人和政治實體”或“永久政治實體和法人團體”也就是說,殖民地一方面是一個經濟組織,服務于私人或團體的經濟目的;另一方面又是一個政治社會,擁有實行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權力,這種權力來自于英王的授予。殖民地不是全體英國人的屬地,而和英國本土一樣是英王的屬地。在政治和法律上服從于英王的統(tǒng)治。從這一界定出發(fā),殖民地依照英國的政體和習慣,建立了以總督、參事會、民選議會下院所構成的政府。其中總督代表英王,參事會代表財富精英,而議會下院代表民眾,三者構成一種類似英國政體的“混合政府”。可見,每個殖民地政府在形式上均以英國政府為對應,其自主性和完整性高于英國的地方政治單位。英國則以管理海外領地的方式,確立了一套控制殖民地的機制,要求殖民地所制訂的法律必須符合母國的法律和習俗。
殖民地的上述性質,覺得了殖民地居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他們和本土居民一樣是英國臣民,享有英國國民的一切特權和豁免,而且可以自由返回本土。而且不僅英國移民和他們的后裔享有英國臣民的權力和平等保護,非英裔移民極其后裔也是一樣。
由此可見,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歐洲國家在亞、非等地的殖民地有著根本差別,它們是由英國人建立、英國人定居、英國人統(tǒng)治的海外殖民地。從理論上說,“殖民地”一詞意味著依附,在法律上和政治上不可能和母國享有同樣的地位;實際上,北美殖民地在母國的保護下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本地人分享了很大一部分統(tǒng)治權。英國在和平時期沒有在北美駐扎強大的常備軍,殖民地居民對英王主權的認同和服從,并非強制或武力威懾所致,而是自愿和自主選擇的結果。
也就是說,英國的殖民地政策在總體上是消極的,其宗旨在于防止殖民地擺脫對母國的忠誠和依附,保護殖民地不受歐洲其他殖民國家及印第安人的攻擊,而不是知道的規(guī)范其社會發(fā)展道路。因此,英國對北美內部事物干預甚少,使殖民地居民獲得了很大的自主發(fā)展空間。導致了殖民地自治能力的加強。
自17世紀中葉以來,英國政府一直在謀求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北美殖民地,但是始終未能找到合適的途徑,其管理體制和過程是漏洞百出,流弊叢生。七年戰(zhàn)爭期間,這種體制的缺陷暴露的更加明顯,促使英國下決心進行改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以強化殖民統(tǒng)治為目的的政策調整,卻揭開了殖民地獨立運動的序幕。七年戰(zhàn)爭之后,英國統(tǒng)治者制定了禁止殖民地居民向阿巴拉契亞山脈西移、駐軍、征稅等政策。引起了殖民地的反抗。
總之,英國在殖民地的不同政策造成了殖民地的不同時間長短的統(tǒng)治。嚴厲的政策禁錮了國家的發(fā)展,而寬容的政策則鼓勵了殖民地的發(fā)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統(tǒng)治者的政策的寬容,無論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在一般情況下會促使社會的發(fā)展,反之,則禁錮社會的進步。這對當今世界各國仍有啟示的。
[參考文獻]
[1]齊世榮、楊生茂:《美國通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齊世榮:《英國——從稱霸世界到回歸歐洲》,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3]林承節(jié):《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4]林承節(jié):《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印度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王覺非:《近代英國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6]黃安年:《美國的崛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