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法戰(zhàn)爭后期,清政府取得鎮(zhèn)南關大捷,卻拿勝利作為求和資本,讓世人不可理解。但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形勢,對清政府采取以勝求和的做法,我們則應當給予辯證地分析。
[關鍵詞]中法戰(zhàn)爭 國際形勢
[中圖分類號]K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489(2009)01-0022-02
1885年3月24日,中國軍隊在廣西鎮(zhèn)南關取得了重大勝利,使戰(zhàn)場的形勢發(fā)生了轉機,但是清政府卻下令停止進攻,以勝利作為同法國侵略者求和的資本。清政府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實力不濟,另一方面是由于當時的國際形勢所逼。歐洲諸國,但愿弱中國,而不愿強中國,且各國皆存私欲。歐美列強為了獵取自己的利益,也都打著“調?!钡幕献?,前來慫恿清政府盡速向法國妥協。赫德就曾分析道:“中國如僅單獨對付法國,我以為它能夠好好地打一陣,但是一旦中法真正開火,日本就會跟法國合作,在法國所能派出的一萬人之外,再添上三萬兵力,朝鮮也許會叛變,三合會等等也許會在內地造成擾亂,俄國也許又在邊境上拿去一大塊,前途真是夠嚴重的!”
英國是當時第一個在中國擁有重大經濟利益的國家。19世紀80年代初,英國占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沿海航運業(yè)有一半掌握在英國手里,英國在中國經營的公司占外國在華公司的三分之二左右,中國海關主要在英國控制之下。但法國對中國沿海的進攻,封鎖臺灣海峽和“禁米令”的實施,嚴重損害了其在中國的利益。而且英國不愿意法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過于強大,以致超過自己,因此希望能盡快地結束戰(zhàn)爭。英國外交大臣格蘭威爾就曾經指出:“一方面不愿意中國的市場因長期敵對行為而耗竭;另一方面中國的任何勝利一般說來對歐洲人會有嚴重的后果”。英國擔心中國的抗法勝利會激起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信心,掀起一股反抗外國侵略的熱潮。因此曾多次以“調停”的名義來誘使清政府同法國議和,格蘭威爾的多次“調停”雖未成功,但后來赫德的活動可以說是格蘭威爾“調停”的繼續(xù)。
美國也曾幾度想干預中法戰(zhàn)爭,早在1883年,美國駐法署使布勒拉塔就擬定好談判節(jié)略,欲使中法兩國言歸于好,而駐華公使楊約翰的活動則是更為頻繁。美國之所以表現的如此積極,與其當時在國際中的地位相關。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yè)化,在內戰(zhàn)結束后,逐漸步入了成熟階段,美國經濟實力的發(fā)展,既給美國擴張主義以國際競爭的信心,又使其對外擴張成為一種需要,并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成為這一時期發(fā)展最為迅速的國家,大有趕超英國之勢。同英國一樣,中法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會影響它的貿易,損害經濟利益。因此,楊約翰積極參與中法之間的調停,甚至不惜犧牲中國的利益為代價,提出解決辦法。馬尾海戰(zhàn)之后,楊約翰向清政府游說,中國如不賠款,可否用其他方法商議,例如“海島閑地可否租一塊與他?”并威脅到:“現在中國是打不過法國的?!鼻逭瘩g道:“法國即不講理,總不能起傾國之兵來到中國。我們中國兵民甚多,何怕力量來不及!況中國人民恨法無理,人人愿戰(zhàn)。”9月22日,楊約翰再替法國傳遞節(jié)略一篇,內稱:“看中國現雖不予償款,必須予以別項,即系或允中國由東京至滇省添造鐵路,并允于滇省通商所造鐵路之費,中國應行襄助,按每年須還本國造鐵路修路之費,還至十年為期;或中國允予以臺灣地方,將基隆相連煤礦予三十年限滿后,賣于本國;或允于以海南地方?!泵鎸Ψ▏臒o理,清政府也借楊約翰告知法國:不索賠款、不用法國工匠修鐵路、也不租海島閑地,除此三項,若另有平允的方法,方可和談。由于以上建議無法滿足中法雙方的要求,美國調停宣告結束。由此可見,美國仍是站在帝國主義的立場,并沒有幫助中國打敗法國,反而借調停之機,擴大了他在的中國政治影響。
德國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自從在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中戰(zhàn)勝法國后,法德關系十分緊張,時時擔心法國會進行報復。俾斯麥對法國的外交政策采取分散法國在歐洲的注意力,鼓勵其在亞洲和非洲發(fā)展,以減輕德國的壓力。這樣法國便不能過多地參與歐洲事務,減緩法德之間的沖突,以確保德國在歐洲的發(fā)展。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朝中大臣認為利用法德矛盾可以牽制法國,翰林院侍講學士陳寶琛上奏到:“法得越且復強,恐亦非德之利也。故中國欲拒法,則必聯德?!笨墒堑聡鴧s不同意“倘以兵助,則本國受敵,萬不可?!边@是由帝國主義本質所決定的,它們之間雖然存在著矛盾,但也有著相互勾結的一面,德國不可能為了中國同法國再添新的仇恨,而只會利用中法之間的矛盾謀取更多的利益,德國駐華公使巴蘭德就明確地指出:“中國的困難乃是所有外國的機會?!币虼?,面對著清政府雇用德國退役軍官和購買先進武器,德國采取了默認態(tài)度,并向清政府出售了“定遠”號、“鎮(zhèn)遠”號兩艘鐵甲艦。從而增加了德國資本家發(fā)財的機會。但是,戰(zhàn)爭損害了其他國家特別是英國在華的經濟利益,而英國又是德國大陸政策主要拉攏的對象,因此為了自身在歐洲的發(fā)展,也同意中法雙方議和,并積極參與雙方的“調?!保M麖闹蟹值靡槐?。
俄國在伊犁談判中沒有獲得便宜,一直懷恨在心,時刻在等待機會伺機報復。另一方面,在歐洲大陸,德、意、奧三國逐漸聯合,俄國為了同其對抗,便拉攏法國作為同盟。因此,俄國十分積極支持法國侵華,而清政府為此感到非常憂慮,擔心俄國趁火打劫。1884年8月24日軍機處電問曾紀澤:“法署使謝朔月下旗出京,來照會云:使館及各口人民財產均托俄使管理。又西電云,法廷給丹崖護照處境,法但允保護俄國商民。似此情形,法、俄恐有協議謀我密約。法船現已在福州開戰(zhàn),打壞馬尾炮臺、船局。倘俄暗許助虐,不但法勢更張,而朝鮮、東三省各處添防,我力亦分。閣下即就近密探法、俄有無合謀中國之事。倘有此事,應如何集籌解散,以孤法勢,希妥辦電復?!?月10日軍機處再電曾紀澤:“聞法人有與俄、倭密約,明年法犯北洋,俄犯吉林,倭攻朝鮮,以圖牽我兵力之說。自系法人虛聲。俄國有無舉動,著曾紀澤密查,隨時電聞?!?0月17日,赫德在致金登干的電報中也談到:“現在關于俄國的謠言很險惡,大家怕它會為了吞占滿洲和新疆而有所動作?!币虼?,法俄聯合,使清政府處在了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后,逐漸走向了富強,廢除了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了國家的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新興的強國,并逐漸開始入侵朝鮮。1882年日本借朝鮮爆發(fā)“壬午兵變”,逼迫朝鮮政府簽訂了《濟物浦條約》。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強硬派認為這是日法夾攻中國的大好機會。1884年10月31日,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叫囂:“我政府已決定攻打中國,對朝鮮也要伺機而動”。12月4日,竹添同親日的朝鮮開化黨人發(fā)動“甲申政變”,組成了以化黨開人為主的政府,企圖斷絕同清政府的宗藩關系。兩天后,駐屯在漢城的中國軍隊同日軍發(fā)生軍事沖突,由于王宮內的朝鮮兵也協助中國軍隊,開化黨政權很快就瓦解了,竹添被迫逃回日本。消息傳到日本,各大報紙紛紛刊登主戰(zhàn)言論,19日,《自由新聞》鼓吹“要迅速出動充分兵力,占領朝鮮漢城”,27日,《時事新報》要求“斷然訴諸武力,迅速收拾局面”,還預想在對清政府戰(zhàn)爭獲勝后,則“將永被尊為東方盟主”。不久,日本借“甲申政變”之機,派七艘軍艦前往朝鮮,以示恫嚇。而這一事變也直接迫使北洋海軍的兩艘援臺軍艦中途折回北上。面對著新的局面,李鴻章急電總署:“朝鮮又有事變,我軍與日兵接仗,已電黎使庶昌設法勸息,日謀叵測,明系乘中法有事,尋釁圖朝,恐禍更烈與越南,此事較援臺尤亟。應請旨飭南洋派出五船及北洋二船會齊,東使朝鮮援應?!鼻逭膊辉敢饽媳蓖瑫r作戰(zhàn),諭旨李鴻章:“日人意存叵測,現又突起釁端,難保不因中法有事,伺隙尋釁,事關重大,亟應嚴密籌辦?!斉c倭使從容商辦。勿為所欺,亦勿遽與倭人開釁?!贝藭r,日本雖然出兵,可是從其駐華公使榎本武揚處得知,法國要求割讓臺灣。對于日本來說,朝鮮問題固然重要,但臺灣一旦變成法國領土,就要奪去日本南進的可能。因此日法聯合礙難實行,又由于自身準備不足,只得希望和平解決,并請求英國駐華大使巴夏禮從中斡旋。由此可見,日本在北方的行動,助長了法軍的氣焰,給清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增加了中國軍隊同法國作戰(zhàn)的困難。
法國不會甘心失敗,會繼續(xù)增兵。法國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是經過長期準備的,對他們來說,這場戰(zhàn)爭必須是要取勝的,必須要從中獲得利益的。關于這點,赫德就曾經提到:“茹費理是否已經倒臺。還是仍在臺上?和平還是戰(zhàn)爭?我猜想無論是茹費理當權,或者是另外一幫——即使是和平黨也罷——執(zhí)政,都將決定從事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和野心更大的計劃?!庇捎谶h離本土,法國在遠東進行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困難是相當大的,兵員補充和戰(zhàn)略資源補給都極不便利,再加上法國內部和茹費理內閣政見不同的反對派,使法國處于不利的地位。當1885年春,法國在戰(zhàn)爭中接連失力的消息傳到巴黎,引起了全國人民大規(guī)模的示威游行,茹費理被迫于3月30日辭去了內閣總理的職務。但茹費理的倒臺并不意味著法國會放棄同中國的作戰(zhàn),法國議員李播就指出:“這不是說要放棄我們兵士用鮮血勝利取得的東京陣地。放棄這些陣地,不但是一種國家所不能寬恕的懦弱畏葸,……因此我們將要作一切必要的犧牲。我們要依據明天負起目前局勢中如此沉重責任的內閣的要求作這些犧牲……如果這個[明日的]內閣在這講臺上明析地、毫不怯弱地表示他將堅決地、完整地保衛(wèi)國家的榮譽與利益的話?!币钊?,上下兩院通過了茹費理辭職前要求用于繼續(xù)作戰(zhàn)的兩億法郎和五萬軍隊的議案。4月7日,金登干在給赫德的電報中也指出:“法議會今天開會,總統在收到諭旨業(yè)已頒發(fā)的消息之前,向議會演說:‘我們要求中國尊重我們的條約權利和天津條約所允讓的權利,如談判能達到此目的,當然很好,否則我們決心不改變遠征的原議,訴之武力。我們有責任與我們英勇的軍隊取得一致行動?!笨梢姡▏粫驗樵谠侥虾团_灣戰(zhàn)場的失利,而放棄侵略,反而會急于挽回在戰(zhàn)場中的損失。
綜上所述,清政府采取“以勝求和”的策略對國家總體上有利的,防止了繼續(xù)戰(zhàn)爭對國家人力物力的消耗,對維護清政府的對內統治起到了重要的所用。
[參考文獻]
[1]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中法戰(zhàn)爭》,中華書局1983年版。
[2]中國史學會:《中法戰(zhàn)爭》(第5冊),新知識出版社1955年版。
[3]〔日〕信夫清三郎,天津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研究所譯:《日本外交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4]戴逸、李文海:《清通鑒》,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