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作為一種投入要素,與資本、勞動和原材料一樣,在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本文從價格角度出發(fā),運用經濟學原理,建立一個純理論的三部門經濟模型,通過微積分中求導的方法得出理論上經濟各要素與能源價格之間的關系。盡管我們建立的三部門模型存在很多的前提假設,但是其得到的結論是符合現(xiàn)實狀況的。
關鍵詞:能源價格; 經濟發(fā)展; 均衡模型
中圖分類號:F4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5-0082-04
20世紀70年代發(fā)生了世人矚目的世界能源危機,隨之而來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高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現(xiàn)象促使能源問題成為了宏觀經濟研究新的熱點領域。一時之間,國內外經濟學家和學者關注能源價格,尤其是能源價格與宏觀經濟的關系,以及能源價格對經濟影響程度并進行了理論和經驗研究,目的是掌握內在原理,為政府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眾所周知,價格是經濟學的主題之一,能源價格更是人們矚目關心的問題,因為能源支撐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在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也有著及其重要的地位。近30年的歷史,清楚地顯示出世界能源變化對世界經濟的作用,能源價格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無論是能源生產國或是能源需求國都十分關心能源價格,因為它的變化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有著重大的影響。正確認識能源價格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對制定我國長期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模型的建立
為了分析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建立了一個一般均衡模型,我們假設市場上有三個部門,他們分別是能源部門、非能源部門和政府。政府在這里是扮演市場的調節(jié)者。我們假設這是個封閉型經濟,一國生產的能源產品自產自銷,沒有進口和出口。能源產品的開發(fā)由政府投資,銷售所得的收入部分以稅收的形式返還給國家,另一部分作為員工工資發(fā)放。其他所有的部門我們統(tǒng)稱為非能源部門。其生產的產品供全社會消費,我們又把它叫做社會產品。能源產品作為生產要素和中間產品,提供給非能源部門使用,創(chuàng)造出社會產品供全社會消費,所以我們在計算社會總產值時只計算非能源部門生產的產品價值。非能源部門要向政府繳納銷售稅,其員工所得的收入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政府對非能源部門有轉移支付、公共消費和投資。我們把整個市場簡化為生產要素部門、生產部門和管理部門。模型在后面的分析中也可以推廣到開放經濟模式,引入進口和出口。
符號說明:
w—工資率L—勞動量
K—資本量 t1—企業(yè)所得稅稅率
t2—銷售稅稅率t3—個人所得稅稅率
除了稅率其他符號下標編號1表示能源部門,編號2表示非能源部門。
B1—政府對能源部門的投資比例
B2—政府對非能源部門的投資比例
x1—能源產品數(shù)量 p1—能源價格
x2—非能源產品數(shù)量 p2—非能源產品的價格
模型的一些其他假定:
1.短期內能源部門和非能源部門的工資率、勞動量保持不變。B1+B2<1,政府其他的費用作為政府內部的運作成本如公務員工資等支出,并假定公務員工資不繳納個人所得稅。B1和B2假設短期內不變。
2.x2代表其他所有的非能源產品,p2表示它們的價格指數(shù)或者是平均價格。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反映出當能源價格p1發(fā)生變動時非能源產品價格的總體變化情況。
3.我們假設能源部門是個國有部門,由政府投資,向政府繳納企業(yè)所得稅,因為能源是國有資源,所以能源部門的企業(yè)所得稅稅率高于競爭市場上的其他非能源企業(yè)的稅率。非能源部門是由許多企業(yè)組成的,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獨立個體,自負盈虧,企業(yè)銷售產品后向政府繳納銷售稅,政府為企業(yè)提供服務和進行基礎性建設、轉移支付等。
4.政府對兩個部門都有投資,投資資金比例分別為B1和B2。政府作為市場的服務者,在經濟活動中也起到調節(jié)者的作用.政府的收入來源于能源部門和非能源部門的員工繳納的個人所得稅、能源企業(yè)繳納的所得稅和非能源企業(yè)繳納的銷售稅。政府將所征收到的稅收再轉移支付給市場的各部門,以調節(jié)它們在市場中的比例關系,包括投資和開發(fā)能源資源、基礎建設、扶持中小企業(yè)、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和福利開支等。
政府的收入:Ry=個人所得稅+企業(yè)所得稅+銷售稅
即(1.1)
是未繳稅時的家庭收入,是兩部門企業(yè)的稅前銷售收入。能源部門的收入來源于產品的銷售所得減去所得稅之后的余額。
(1.2)
非能源部門的收入主要是納稅之后的銷售所得減去購買能源產品的成本和其他生產成本。
(1.3)
兩個部門用于下期再生產的投資資本就是兩部門的收入減掉員工工資后的余額,再加上政府對各部門的投資。
能源部門 (1.4)
非能源部門 (1.5)
其中B1和B2代表政府對兩部門的投資比例。對于以上公式,我們賦予每個變量時間下標t的話,就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收入和投資資本。為了簡化符號,模型假定始終保持不變的變量省略掉時期下標t。假設生產是用道格拉斯生產函數(shù),。由于假定各部門的工資率、勞動量保持不變,所以t期的生產由t-1期積累的資本和勞動力決定。
(1.6)
第一個下標表示部門,第二個下標表示時期。
社會總產品價值:(1.7)
將以上(1.5)式、(1.6)式和(1.1)式代入(1.7)得:
假設除了p1,其他的變量都保持不變,分析p1的變化對社會總產品價值的影響。
C-表示所有的不變值的和
Yt對p1求偏導:
從上式(1.8)可知,Yt對p1的導數(shù)小于零,表明兩者反方向運動,當能源產品的價格上漲時,社會總產值將下降,影響的幅度跟t時期的社會總產值Yt、t-1期的用于非能源產品的投資資金積累k2.t-1、石油產品的數(shù)量x1.t-1、政府對非石油部門的投資比例B2和所得稅稅率t1有關。
Yt對p1的彈性:
(1.9)式的彈性表明Yt與p1的百分比變化關系,當價格變動1%時社會總產值變動的百分比。(1.9)式中的
是k2.t-1的一部分,表明能源產品產值對非能源產品的投資資金的影響程度,也直接決定了能源價格對Yt的影響程度。
從公式(1.8)和(1.9)我們可知,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價格波動對社會總產值的沖擊,在能源產品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調節(jié)B2和t1的值來調節(jié)Yt對p1的偏導數(shù)和彈性。當B2或t1的值增加時, 的絕對值減小,k2.t-1增長,的絕對值和 的絕對值減小,能源價格的波動對Yt的影響也降低。
假設為了滿足全社會的消費,t時期和t-1時期的非能源產品數(shù)量x2保持不變,我們進一步來分析一下能源價格的變動對非能源產品價格的影響。由公式(1.6)得:
由x2的生產函數(shù)可知,若x2保持不變,在L2和其他變量假設也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相當于k2.t=k2.t-1=D(D為常數(shù)),即部門2的t期的投資資金等于t-1期的投資資金且等于某一個常數(shù),這樣才能保證非能源產品的數(shù)量保持不變。
假設其他變量保持不變,p2對p1求偏導:
p2對p1的彈性:
從(1.10)可知,在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假設下,能源產品的價格對非能源產品價格的影響是正向的,當能源價格上漲時,會引起其他產品相應的上漲,從p1和p2的彈性(1.11)可知,p2上漲的幅度主要跟兩種產品的產值有關,x2p2我們設是社會總產值。表示能源產品和非能源產品產值的比例,這個比例越低,能源價格的波動對其他產品的價格的影響就越小。價格的波動對其他產品的價格的影響就越小。我們有統(tǒng)計指標“能源消費強度”衡量這個比例關系,能源消費強度指一國單位GDP產出消耗的能源量,2005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費強度為2.5噸油當量/萬美元GDP,中國為8.4噸油當量/萬美元GDP,是世界水平的2.26倍,是美國的4倍多。油當量是按標準油的熱值計算各種能源量的換算指標。中國又稱標準油。1千克油當量的熱值,聯(lián)合國按42.62兆焦(MJ)計算。1噸標準油相當于1.454285噸標準煤。從這組數(shù)據(jù)的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的GDP雖然每年實現(xiàn)了較高的增長率,但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之中還要解決能源消耗強度過大的問題,也為我們敲響了能源警鐘,很多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如何合理的開發(fā)和更有效率的利用我們的資源不但關系到環(huán)境保護問題,而且還影響到經濟的穩(wěn)定性問題。
二、 模型的理想化假設和擴展
此模型是一個在理想狀態(tài)下的簡化模型,只反映了能源價格波動短期內對社會總產值和非能源產品價格的影響,能源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財政稅收,進而影響到政府對非能源部門的資金投入。我們假設所有的能源產品都被本國非能源生產部門所用,不存在出口,能源價格的波動影響到非能源部門的成本開支,影響非能源部門下一期的投資資金額。
(一)模型的理想化假設
1. 此模型把所有能源考慮成一種生產要素,而且沒有考慮其他的生產要素,一個復雜的市場各個要素隨時都是在變化著的,把其他變量假定不變,是個理想化的假設。
2.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研究能源價格對GDP的影響,嚴格來說,并非所有的非能源產品都是社會最終產品,還存在很多的中間產品,所以社會總產值的計算相比此模型來說更加復雜,能源產品對社會最終產品的影響越小,能源價格對社會總產值的影響也會越小。能源價格上漲所增加的成本,很多行業(yè)可以在中間環(huán)節(jié)消化掉,對最終產品價格的影響相對就減弱。
(二)模型的擴展
若市場是個開放型的市場,存在進出口貿易,我們分析一下模型的變化,假設一國的能源產品存在進口,即國內生產的能源產品數(shù)量不能滿足全國的消費,有一部分要依靠進口,假設全國消費的x1數(shù)量的能源產品中,國內生產的比例為θ(0<θ (R·y表示新的政府收入) 政府的收入仍然由三部分組成,但是政府的收入比不存在進口時的模型少,因為并非所有的能源產品都向政府繳納企業(yè)所得稅,只有比例為θ的能源產品是國有資源,才繳納所得稅,1-θ比例的能源產品直接從國外采購供應給非能源部門,政府的財政收入比第一個模型時要少。收入減少的情況下政府對非能源部門的投資額也相應的減少。 我們把K·2代入總產值公式: C-表示所有的不變值的和 對p1求偏導: 對p1的彈性: 將上式(1.12)和(1.13)跟前面的(1.8)和(1.9)式相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當國內產量只占θ比例時,Yt對p1的偏導數(shù)的絕對值增加,Yt對p1的彈性的絕對值也增加,表明能源價格對總產值的影響加大,一國對進口的依賴性越強,整個國民經濟受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也越大。 若國內的能源市場存在出口,即國內生產的能源產品不但可以滿足國內消費,還有剩余,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賺取外匯收入。假如國內消費的能源產品數(shù)量仍然是x1,只占國內能源產品生產量的比例為r(0 從(1.14)式可知,此時的絕對值比沒有進出口和只有進口的情況要小,當一國是能源生產國時,能源價格的波動對非能源產品產值的影響相對較小,因為能源價格上漲,政府收入增加,對非能源產品的投資資金增加,引起非能源產品也相應增加,能源價格上漲引起企業(yè)成本的增加被投資資金的增加抵消掉了一部分,所以對總產值的影響減小。當時,政府增加的投資超過了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的增加,能源價格對非能源產品產值的影響是正向的。同時,出口的能源也作為最終產品直接為生產國帶來較高的經濟收入,也會帶動一國GDP的增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收入轉移效應”,即能源價格的上漲,將影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和一國的外匯儲備,更多的外匯將流向能源出口國,能源出口國的收入增加,GDP也相應的增長.對彈性的分析也是類似。利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分析存在進出口的情況下非能源產品價格p2對能源價格p1的導數(shù)和彈性,歸結起來,這三種情形的分別只是體現(xiàn)在政府的收入上的差別,當存在進口或者出口的時候,能源企業(yè)繳納的企業(yè)所得稅發(fā)生了變化,即是在B2t1的后面乘于比例系數(shù)θ或者除于比例系數(shù)r,進而影響政府對兩部門的轉移投資資金。 一國是能源進口國時,p2對p1的偏導和彈性為: 一國是能源出口國時,p2對p1的偏導和彈性為: 三、 對模型的總結 在這個簡化的模型中,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能源價格上漲對非能源產品產值和非能源產品價格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在其他系數(shù)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只有當一國能源的出口量比較大時,即>1,能源價格的波動才對社會產品產值和其他產品的價格產生有利的影響。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自然資源的擁有量是受客觀條件限制的,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價格的波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從我們前面分析中可知,第一種途徑,可以盡量降低一國的“能源消耗強度”,提倡節(jié)約和綠色GDP,對能源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第二種途徑是通過增加B2和t1的值,也可以減小Yt對p1的偏導數(shù)和彈性的絕對值。而B2和t1的值的改變,主要靠政府的行為,政府在市場中起到調節(jié)者的作用。例如自從2005年以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穩(wěn)定物價和降低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我國對小排量汽車的解禁,使得汽車市場向高效節(jié)能的方向發(fā)展,從3月26日起適當提高成品油的價格水平,同時將對石油開采企業(yè)征收特別收益金,這意味著石油開采企業(yè)的暴利將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特別收益金將是一個開始,標志著政府將會陸續(xù)出臺一系列的政策以保證石油市場的穩(wěn)定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將會制定一系列的成品油定價體系方案,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將一部分石油企業(yè)的暴利用于補貼下游企業(yè)的虧損,對弱勢群體進行補貼等。所以,我們與其感嘆能源資源的缺乏,與其驚呼能源價格上漲速度之快,我們不如真真正正的拿出對策,拿出行動來應付這種局面。政府在通盤考慮整個市場結構的情況下,適當?shù)夭扇≌呤菓摰?,也是必要的?/p> 參考文獻: [1]Chang Youngho and Jiang Chan,“Oil Price Fluctuations and Chinese 方工業(yè)Economy”,Energy Policy,2003. [2]〔英〕大衛(wèi)·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3]〔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4]汪濤.組合模型在能源需求預測中的應用[J].能源與環(huán)境,2006,(6). [5]魏濤遠.世界石油價格上漲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5). [6]劉希宋,陳蕊.石油價格對國民經濟波及效應研究[J].經濟師,2004,(3). [7]徐劍剛,宋鵬.石油價格沖擊與宏觀經濟[J].上海管理科學,2006,(3). 責任編輯 劉鳳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