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人民群眾及其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它的大眾化、群眾化。同時,應當更加重視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注重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群眾實踐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是辯證統(tǒng)一的。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 群眾; 實踐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5-0020-04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群眾實踐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經(jīng)驗,又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榜R克思主義群眾化”是毛澤東在1963年5月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根據(jù)時代發(fā)展需要,與時俱進地提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大命題,它是一個對待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關系的總體性、概括性概念,它包含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大眾化、群眾化和群眾實踐經(jīng)驗必須馬克思主義化的雙向互動過程。前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shù)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榜R克思主義群眾化”的基本內涵包括“用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讓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和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兩個方面。一是要使群眾思想和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化。即強調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武裝群眾,使群眾實踐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要求,合規(guī)律性又合目的性地順利進行,實現(xiàn)變革中國現(xiàn)實的任務。要使群眾從被動的“灌輸”向主動的“迎受”(李大釗語,相對于接受而言,更凸顯其主動性)轉變,使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變?yōu)槿罕娮杂X自愿的行動。二是要使群眾實踐的豐富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使之上升為理論,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展現(xiàn)真理光芒,就必須中國化;同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發(fā)揮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就必須大眾化。必須正確處理好兩者的辯證關系,這是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否正確實現(xiàn)和衡量實現(xiàn)程度高低的重大問題。
一、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人民群眾及其實踐相結合,實現(xiàn)它的大眾化、群眾化
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在群眾實踐中實現(xiàn)科學理論的巨大價值,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群眾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馬克思這段名言科學地闡述了理論和群眾的關系。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創(chuàng)造性的馬克思主義”,[3]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是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揭示和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的理論體系,它能掌握群眾,而群眾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化作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總結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在世界各國傳播并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經(jīng)驗教訓,就是不僅要用馬克思主義,而且最迫切的是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具體而言,就是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眾化、群眾化。
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根本動力;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和實踐范圍的擴大,必將是人民群眾隊伍的不斷壯大。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和群眾實踐相結合,再好的理論如果不為群眾所理解所掌握所踐行,就會變成無果之花。而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人民群眾認識和改造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偉大實踐,如果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就不能持久有效地開展下去并進到更高一級的程度和更新的發(fā)展階段。馬克思辯證地指出:“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保?]恩格斯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保?]列寧則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外面“灌輸”進工人階級的頭腦。毛澤東認為,科學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這一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的最高智慧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實際及其本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美好前景。因此,能夠指導人們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夠給人們以信心和力量。他反復強調要“宣傳創(chuàng)造性的馬克思主義”,[3]用科學理論武裝干部和教育人民并進一步指出:“為了做好我們的工作,各級黨委應當大大提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yōu)槿罕娛掷锏募怃J武器?!保?]毛澤東在此給全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化”的重大任務。當前,怎樣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使之大眾化呢?除了列寧提出的“灌輸”原則之外,還有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概括和我們黨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用馬克思主義同時也是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武裝群眾最有效的辦法。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共產主義者同盟時,就在同盟章程中明確要求,參加黨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進行宣傳工作。列寧也特別重視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基本經(jīng)驗。建黨初期,黨通過建立工人學校,成立工會來宣傳、提高工人覺悟,組織工人階級。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和共產黨人還通過舉辦各種講習班和深入到廠礦、農村進行調查研究等形式,向廣大工人、農民普及馬克思主義的常識和宣傳革命道理,動員和組織工人、農民加入到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來。
1941年至1942年的延安整風,既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又是一場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運動,使全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使全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并進一步成熟起來,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毛澤東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完成黨的一切政治任務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的高度來認識。他說,“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5]
黨成為執(zhí)政黨之后,更加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圍繞建國初期黨的中心任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圍繞抗美援朝運動在國內人民群眾和志愿軍中加強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教育;圍繞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開展階級教育;圍繞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三大改造”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加強和改進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1957年毛澤東強調“現(xiàn)在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知識分子、青年學生“除了學習專業(yè)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保?]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江澤民根據(jù)時代主題的轉換,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帶領全黨探討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鮮經(jīng)驗,對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作出了新的發(fā)展。鄧小平科學闡明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地位和作用、總方針和基本內容;強調越是改革開放越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強調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其內容、方式方法和途徑。江澤民對新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主要任務、基本內容、方針原則、方式方法、黨的領導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新的思想觀點,并進行了精辟而科學的闡述,形成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開展了歷時一年半,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這是一次馬克思主義集中教育活動,使廣大黨員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增強了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自覺性。
當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要采取多種方式,利用多種手段,著眼于鞏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著眼于服務經(jīng)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和全黨全國工作大局,著眼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特別是貼近群眾。要善于從群眾最關心、同群眾利益最密切的矛盾和問題入手,深入動員、教育引導、組織幫助和服務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真正體現(xiàn)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真正體現(xiàn)執(zhí)政為民,真正體現(xiàn)“共建共享”,努力做到內容新鮮活潑、形式為群眾喜聞樂見,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傊獔猿忠钥茖W的理論武裝群眾。
二、 應當更加重視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注重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群眾實踐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fā)展
群眾實踐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與中國實際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是一致的。人民群眾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體和實踐主體。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本身不僅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而且體現(xiàn)了尊重實踐的態(tài)度,只有在實踐創(chuàng)造中,科學理論才能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并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而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尊重實踐就必須尊重實踐的主體即人民群眾。尊重群眾既要十分注意傾聽群眾的呼聲,堅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又要尊重群眾在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善于總結群眾在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并把這些經(jīng)驗提升為理性認識,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增添新的內容。馬克思主義與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具體實踐相結合,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然這種創(chuàng)新活動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離不開黨的領導。我們黨歷來重視把群眾實踐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把群眾感性的豐富多彩的實際經(jīng)驗經(jīng)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工夫”[7]提升到理性認識高度。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黨特別注重把群眾實踐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誕生,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群眾豐富實踐經(jīng)驗相結合的三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三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且在新的歷史時期把馬克思主義與群眾實踐經(jīng)驗和我國階段性特征相結合,形成了科學發(fā)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zhàn)略思想;并把理論成果再回到群眾實踐中去,運用于指導群眾實踐,化為群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反之,“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8]
實際上,毛澤東在提出馬克思主義群眾化的同時,還提出“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保?]不斷實現(xiàn)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就是要在廣大人民群眾實踐中不斷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fā)展。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既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群眾實踐的需要。“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保?]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就是革命的實踐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不斷向前發(fā)展、進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基石。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在吸收和改造人類思想文明發(fā)展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必然會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向前發(fā)展。因為“我們的理論是發(fā)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9]因此,我們決不能把馬克思的理論包括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看做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10]而“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共產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個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10]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對群眾的實踐生活、時代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所提供大量新經(jīng)驗、新材料和新觀念進行分析和研究,不斷作出新的總結和概括,用來豐富和發(fā)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此其一。其二,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進行革命和建設,是馬克思主義者從未經(jīng)歷的嶄新事業(yè),無論在哪一本共產主義的書本里都找不到現(xiàn)成的答案,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獨特性,要求我們只能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解決實踐中的問題,依據(jù)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但是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不懂得這一點,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在城市里,在莫斯科和共產國際那里,在書本上,自命是百分之百的馬克思主義者,指責毛澤東只有“狹隘經(jīng)驗論”,沒有一點馬克思主義。他們從本本出發(fā),從共產國際的指示出發(fā)來指揮中國革命,結果使革命遭受重大損失。由此引發(fā)了毛澤東對于什么是理論,什么是理論工作的思考。毛澤東指出,反對教條主義并不是說理論和理論工作者不重要,相反應該更加重視理論工作,更加重視理論工作者?!罢嬲睦碚撛谑澜缟现挥幸环N,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以稱得起我們所講的理論”,“在實際斗爭中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概括了各種東西,得到的結論又拿到實際斗爭中去加以證明,這樣的工作就叫做理論工作?!保?]
“群眾實踐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就是要總結群眾實踐的豐富經(jīng)驗,使之“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保?]1942年2月毛澤東指出:現(xiàn)在我們黨的理論水平是比較過去提高了一些,“但是按照中國革命運動的豐富內容來說,理論戰(zhàn)線就非常之不相稱,二者比較起來,理論方面就顯得非常之落后?!保?]“我們還沒有把豐富的實際提高到應有的理論程度。我們還沒有對革命實踐的一切問題,或重大問題,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階段?!保?]因此,我們必須提高理論水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總結中國群眾實踐的豐富經(jīng)驗,“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chuàng)造”。[5]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群眾實踐經(jīng)驗馬克思主義化”是辯證統(tǒng)一的
“大眾化”和“馬克思主義化”互相聯(lián)系又互相區(qū)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辯證統(tǒng)一。從認識論視角來看,前者是從一般到特殊,從共性到個性,從抽象到具體,從深奧到通俗,從被少數(shù)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強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為中國的人民群眾所掌握,即普遍性的原理在中國特殊化、具體化,主要是反對教條主義;后者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強調中國人民群眾的實踐經(jīng)驗需要從感性形態(tài)上升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性形態(tài)的高度,主要是反對經(jīng)驗主義。這兩個過程是雙向互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人民群眾具體實踐相結合,達到兩者有機結合的最佳境界。因為“‘化’者,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5]“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化”兩者是不可分的,但是為了簡化起見,我們通常只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用它來統(tǒng)稱這兩個過程,賦予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群眾實踐經(jīng)驗相結合的涵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終必須落腳在人民群眾這個實踐主體上。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的有機結合,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的雙向統(tǒng)一,既是中國化、大眾化的目的,也是實現(xiàn)中國化、大眾化的途徑,更是衡量中國化、大眾化實現(xiàn)程度的標志。
“大眾化”和“馬克思主義化”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理論命題(以下稱“相結合”思想)的基本內容。毛澤東在談到什么才是理論與實際相聯(lián)系時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只有在他們善于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應用列寧斯大林關于中國革命的學說,進一步地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的認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國需要的理論性的創(chuàng)造,才叫做理論和實際相聯(lián)系。”[5]過去我們只是注意到毛澤東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群眾化”的口號,而忽視了毛澤東提出的“中國革命豐富經(jīng)驗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應該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當代中國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內容。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能簡單地用“馬克思主義群眾化”來定位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性質,也不能簡單地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定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性質。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既包含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群眾化的要求,也包含著當代中國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的要求。因此,“相結合”思想的提法應該比“大眾化、群眾化”要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群眾化,在“黨的文獻中和領導人講話中,用得比較少。”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喜歡用這個提法。其原因,可能是這個提法比較簡明通俗,但要注意將兩個提法聯(lián)系起來?!保?1]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發(fā)展來看,這些思想就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群眾化的積極成果,更為重要的是它們還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新時期改革開放不斷發(fā)展著的中國人民群眾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爱敶袊R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命題正是包含這樣兩個方面的規(guī)定性和內容:一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群眾化,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來分析當代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二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所積累的群眾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獲得的獨特的、新鮮的群眾實踐經(jīng)驗理論化、系統(tǒng)化,從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只有既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具體應用,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又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群眾實踐經(jīng)驗進行系統(tǒng)化的整理和群眾思考,才能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這樣。在這個理論體系中,既有馬克思主義具體運用的成分,又有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而且后者構成理論體系的主導本質。如鄧小平理論關于在中國這樣一個經(jīng)濟文化比較落后、發(fā)展不平衡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思想觀點,是在改革開放群眾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思想完全是基于中國獨特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群眾實踐基礎上的一種理論創(chuàng)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zhàn)略思想也是如此,單純的理論運用不可能產生這樣偉大的思想。因此,只能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群眾實踐經(jīng)驗相結合的思想來界定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性質、只有從“相結合”的視角來審視,才能準確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馬克思主義化”,才能科學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既堅持又發(fā)展,既繼承又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著作選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斯大林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沈寶祥.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個問題[DB/OL].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