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戰(zhàn)平(1966),男,漢族,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應用語言學等。
摘 要: 文章應用波克特的語言理解模式,通過分析在源語文本理解和分析階段各種與譯者相關的語言因素和言外因素來追溯《高級英語第一冊/第二冊》教學參考書中英漢翻譯失誤產生的根源,指出譯者的源語語言能力和言外能力是翻譯各個階段成功的基礎,如果譯者在第一階段能力偏弱,就會造成“全盤皆輸”的局面。英漢翻譯中源語文本的解讀、分析和處理失當是造成絕大多數誤譯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 英漢翻譯 誤譯 語言能力 言外能力 陳述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 高級英語教材
中圖分類號:H 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623X(2009)03007906
譯事之難在于翻譯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牽涉面甚廣,從語言到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及,因此就譯者而言,特別是剛起步的譯者而言,翻譯失誤幾乎是在所難免。誤譯的起因有很多,從翻譯的整個過程來看,既有源語文本理解和分析失誤,也有語碼轉換策略失誤,還有標語結構重組和表述失誤。其中,源語文本理解準確與否基本上決定了翻譯的質量,而語碼轉換策略以及標語結構重組和表述方面的問題所造成的誤譯比例相對前者要低很多,嚴重程度也相對較低,因為除了部分不可理解,無法接受的譯文,后兩個階段也可能產生翻譯腔很濃,漢語表述不規(guī)范、不地道的譯文。有鑒于此,本文的英漢翻譯討論把焦點集中在源語言文本理解和分析失誤上,希望通過分析在源語文本理解和分析理解階段各種與譯者相關的語言因素(linguistic factors)和言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來追溯英漢翻譯失誤產生的根源。
一、 英漢誤譯根源分析
譯者在著手進行實際翻譯前一般要做譯前的準備工作。比如說查閱譯文的主題資料、了解原文作者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或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準備相關的字典和百科全書等,為正式開始翻譯工作鋪好路。與譯前準備過程相比,翻譯過程則更為復雜,所涉及的因素更為多樣化,但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源語解碼和標語編碼的過程。翻譯學家對翻譯過程的闡釋大致可分為二階段模式、三階段模式以及四階段模式。
克里斯蒂安?諾德歸納了二階段模式和三階段模式的特征。二階段模式按時間的先后由兩個階段組成,分別是解碼或理解階段和綜合或編碼(亦稱重構或言語再表現)階段。在該模式下,譯者解讀源語文本,分析所有相關的詞法、語法、句法、篇章、文體、語用、交際和文化等信息,然后用標語對源語文本的意義或含義進行再表現。三階段模式在源語解碼和標語編碼中間還加入了轉換操作,所以整個翻譯過程包括三個階段:分析(解碼或理解)階段、轉換(轉碼)階段和綜合(或編碼)階段。[1]美國語言學家和翻譯家尤金?奈達則將翻譯過程分成四個階段:源語文本分析; 從源語到標語的語碼轉換;標語結構重組;讓受眾檢驗譯文。[2]奈達的四階段模式其實跟三階段模式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他只是增加了譯文完成后的后續(xù)矯正階段。在奈達看來,四個階段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最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階段就是源語文本分析階段。他指出,源語文本分析就是對詞素、句法和篇章結構的指稱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進行細致的分析處理;該階段的正確理解與分析是翻譯過程其他階段的基礎。其實,絕大多數的翻譯失誤都是由該階段處理不當所致。德國譯學教授威爾斯在定義翻譯失誤時也表示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之所以出現翻譯失誤很可能是因為譯者缺乏語言功底或者譯者缺乏事實性知識而造成曲解原意的現象。[3]威爾斯教授這里所謂的“曲解原意”就是跟第一階段的源語解碼和理解息息相關,換句話說,譯者本身的語言功底直接決定了翻譯過程后面幾個階段的成敗。
英漢書面翻譯第一階段的語言功底可分為兩大部分:語言能力和言外能力。前者主要涉及詞匯、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翻譯難點在于:英文的數、性、時態(tài)和與組詞相關的文體特征等;某個概念的近義詞以及慣用法、俚語、比喻表示法等;連接詞、同指關系和句間的邏輯關系等。后者主要涉及與源語相關的生活常識、專題知識(包括科技、商務、政治、軍事等)、跨文化知識、歷史知識、文學知識等;翻譯難點在于:源語表示法背景信息的查詢與驗證;專業(yè)詞匯的掌握與運用;文化空缺現象的理解與處理等。
根據特定的溝通情景以及所擁有的語言能力和言外能力,譯者在具體的源語理解中會經歷一個心理認知過程。簡單的過程可能就是調用詞義關聯(lián)信息,而復雜的過程卻需要同時調用語言知識和言外知識,對翻譯問題進行綜合處理。波克特于1981年提出了語言理解的三種方式:一是基于輸入文本的理解,使用輸入文本中出現的語言信息和長期記憶中儲存的特定的語言信息;二是基于圖式的理解,調用儲存在長期記憶圖式中的信息;三是基于語境的理解,使用語言語境信息和言外情景信息。[4]這三種理解方式在處理輸入文本后被同時應用。譯者在接收到語言輸入信息后就會對輸入信息的意思進行推斷,而推斷過程又會觸發(fā)儲存在長期記憶中與語言相關的圖式,兩者匹配產生預期結構,預期結構隨著信息量的增加會不斷得到調整和修正。對英語是本族語的讀者來說語言理解主要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只有輸入信息與預期不匹配時才有小量的信息被調到“意識處理單元”進行針對性的處理,而對英語是外語或第二語言的讀者而言,所遇到的理解問題就會更多。由于沒有成熟的主題或文化相關的圖式,缺少足夠的篇章語用知識或語言知識(包括詞匯、語法信息和句法信息,特別是慣用法、俚語、比喻表示法等),所以不匹配或部分匹配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語言處理的速度和準確率都比不上英語是本族語的讀者,理解的錯誤率也就相應增加。波克特認為語言學習者只有準確定位和激活儲存的信息才能真正理解語言信息,該儲存的信息既可以是與語言無關的儲存在相關記憶圖式里的信息,也可以是儲存在心理詞庫中的特定語言信息或者是源語規(guī)則體系。由此可見,譯者想要避免誤譯發(fā)生的先決條件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語言應用和實踐,建立比較完整、可靠的源語主題和文化相關圖式和語言知識和應用規(guī)則圖式。源語信息解讀、分析和處理不當無疑是造成整個翻譯失敗的關鍵因素。對英漢翻譯而言,無論是二階段模式、三階段模式還是四階段模式,第一階段的失誤就幾乎使后面幾個階段徹底失去意義。
二、 英漢誤譯舉偶與分析
本文所引用的英漢誤譯例句主要來自由梅仁毅先生、王立禮先生編寫的《高級英語(第一冊修訂本)(教師用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張漢熙先生編寫的《高級英語(第二冊修訂本)(教師用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以及張鑫友先生主編的《高級英語學習指南(第一冊/第二冊修訂本)》(湖北人民出版社)。張漢熙先生主編的《高級英語 第一冊/第二冊》自1980年出版至今已經歷了28個年頭。期間,此書多次再版,截至目前為止,發(fā)行量已高達數百萬冊。由于《高級英語 第一冊/第二冊》一直以來是我國許多大專院校英語專業(yè)高年級的精讀課教材,其使用范圍之廣,影響力之大是不可言喻的。而作為兩本書的教學參考書—《高級英語(第一冊/第二冊修訂本)(教師用書)》和《高級英語學習指南(第一冊/第二冊修訂本)》可以說是國內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配套書。遺憾的是這些參考書的英漢誤譯率相當高,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使用這些教學參考書的教師和學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下面分別從語言因素和言外因素的角度來分析參考書中所出現的英漢誤譯:
(一)語言信息處理失誤
1.詞匯、詞組與句子
例1.I will wander the face of the earth, a shambling, holloweyed hulk.
【譯文】我將會萎靡不振,茶不飲,飯不思,到處游蕩,成為一個步履蹣跚、雙眼凹下的軀殼。[5]
【評析】該譯文顯然是沒有正確處理“hulk”這個詞,譯者只查到一層意思:“廢船舶體或廢船外殼”,而不知該詞還有“巨人或龐然大物”的意思,暗示男主角Dobie Gillis自負的秉性。另外,“茶不飲,飯不思”也是多余的翻譯。
【改譯】我將成為世上獨自游蕩的巨人,步履蹣跚,眼窩深陷。
例2. “It’s a shift from elitism to populism,” says Bernard Luskin, president of Philips Interactive Media of America.
【譯文】“這是從杰出人物統(tǒng)治論轉向類似人民黨主義的做法,”美國菲立普斯相互作用媒介公司的伯納德?魯斯金說道。[6]
【評析】該譯文總共有五處詞匯翻譯錯誤。“elitism”、“populism”和“Interactive”都是按字典的表層意思直接翻譯,而不是根據語境進行相應的處理。“Philips”作為公司名已有固定的譯法,不能隨意更改。另外“president”一詞漏譯。
【改譯】“這是精英主義向平民主義的轉變,”美國飛利浦互動媒體公司的總裁伯納德?魯斯金說。
例3. Just like when I’m in church and the spirit of God touches me and I get happy and shout.
【譯文】這就像在教堂里受到上帝的神力感動后激動得狂喊亂叫時的那種感覺。[7]
【評析】該譯文混淆了“in church”與“in the church”的區(qū)別。前者意為“做禮拜”,而后者則是“在教堂”的意思。
【改譯】這就像我做禮拜時受到上帝的感化后開心地叫出聲來。
例4. A third wall gave way. Water lapped across the slanting floor.
【譯文】又一堵墻塌了。水拍打著傾斜的地板。[8]
【評析】該譯文混淆了“l(fā)ap across”與“l(fā)ap against”的區(qū)別。前者意為“漫過、淹過和涌過等”,而后者則是“拍打”的意思。
【改譯】第三堵墻倒了下來。海水頃刻涌過傾斜的地板。
例5. To their lasting glory, they fought with distinction, but it was a much altered group of soldiers who returned from the battlefields in 1919.
【譯文】他們可以永遠感到光榮,因為他們戰(zhàn)斗得很出色,但是1919年從戰(zhàn)場回來的卻是一批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的士兵。[9]
【評析】譯者將主句“they fought with distinction”與“to their lasting glory”理解成因果關系,而非表示目的的主從關系。
【改譯】為了名留青史,他們英勇作戰(zhàn),功勛顯赫,然而,從1919年戰(zhàn)場歸來的那群軍人卻是與以往截然不同。
2. 慣用法與俚語
例6. “Maggie’s brain is like an elephant’s,” Wangero said, laughing.
【譯文】“麥姬的腦袋像大象一樣,”萬杰蘿說著哈哈大笑。[10]
【評析】“麥姬的腦袋像大象一樣”很容易讓人誤解為麥姬的腦袋很大,跟大象的腦袋相仿。大象的大腦一般都在4~5公斤左右,在英語為本族語的人眼里,大象不光聰明,而且記憶也非同尋常。英語俚語“to have a memory like an elephant”表示某人記性特別好。
【改譯】“麥姬真是好記性??!” 萬杰蘿說完哈哈大笑起來。/“麥姬的記性都趕得上大象了!” 萬杰蘿說完哈哈大笑起來。
例7.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the donkeys are damnably treated.
【譯文】驢子的待遇極為不好,這是不成問題的。[11]
【評析】譯者誤把“no question”看作是“no problem”。
【改譯】驢子無疑是受到令人發(fā)指的虐待。
例8. After a dozen years of devoted work it suenly drops dead, whereupon its master tips it into
the ditch and the village dogs have torn its guts out before it is cold.
【譯文】忠心耿耿地干了十幾年以后,它突然倒下死了,于是主人就把它扔進溝里,尸骨未寒,村狗就把五臟六腑給扒了出來。[12]
【評析】“drop”跟形容詞搭配表示“驟然發(fā)生、突然發(fā)生”,而沒有“倒下”或“掉下”的意思。
【改譯】埋頭苦干了十幾年以后驟然死去,于是主人就把它扔進溝里,尸骨未寒,村狗早把五臟六腑全扒了出來。
3.修辭
例9. The rather arresting spectacle of little old Japan adrift amid beige concrete skyscrapers is the very symbol of the incessant struggle between the kimono and the miniskirt.
【譯文】漂浮在水面上的舊式日本小屋夾在一座座灰黃色摩天大樓之間,這一引人注目的景象正象征著和服與超短裙之間持續(xù)不斷的斗爭。[13]
【評析】轉喻(metonymy)的翻譯雖然要求盡量忠實原文的韻味和民族特色,但當直譯晦澀難懂,不符合漢語的行文習慣時,應當靈活處理,采用意譯的方法。本翻譯應采用直接還原本體的方法,即用本體取代喻體。
【改譯】漂浮在淺褐色混泥土摩天大廈之間的古老日本小船屋十分搶眼,象征著傳統(tǒng)與現代難以化解的沖突與對立。
例10. Where he saw internal memos, someone else saw Beethoven.
【譯文】愛迪生從留聲機里看到了備忘記事本,別人卻從中發(fā)現了貝多芬。
[14]
【評析】本譯文同樣涉及轉喻(metonymy)的翻譯,解釋同上。
【改譯】愛迪生只看到留聲機的錄音功能,而其競爭對手卻發(fā)現了留聲機的娛樂與藝術價值。
(二)言外信息處理失誤
1. 常識與邏輯
例11. I can eat pork liver cooked over the open fire minutes after it comes steaming from the hog.
【譯文】我能吃從剛宰殺的豬體內切下來、還冒著熱氣、而后在明火上燒熟的豬肝。[15]
【評析】說這句話的女主人想要證明自己具有常人不具備的能力,而從譯文上來看卻無法找出其與眾不同之處。根據常識,“minutes”這個詞應該修飾“cooked”,而非“after it comes steaming from the hog”。
【改譯】剛切下來,還冒著熱氣的豬肝,只要在篝火上烤上幾分鐘我就能吃下去。
例12. For several weeks, alway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of day, the file of old women had hobbled past the house with their firewood, and though they had registered themselves on my eyeballs I cannot truly say that I had seen them.
【譯文】連續(xù)幾個星期,每天都在差不多同一個時間,一隊老嫗背著柴禾一顛一顛地在我屋前魚貫而過。雖然我看到了這一情景,但確實不能說我看見了她們。[16]
【評析】“一顛一顛地”與“魚貫”相互矛盾。第二句“雖然我看到了這一情景,但確實不能說我看見了她們”看起來讓人十分費解。
【改譯】一連幾個星期,每天幾乎同一時間,一群老嫗,背著柴禾,一個挨一個地從屋前蹣跚而過。雖然這一切都呈現在眼前,但我不能確切地說看到了她們。
例13. The Moroccan donkey is hardly bigger than a St. Bernard dog, it carries a load which in the British Army would be considered too much for a fifteenhands mule...
【譯文】摩洛哥的驢子跟一只瑞士雪山救人犬差不多大小,但它馱的東西,在英國軍隊里連一只十五手高的騾子都嫌重……[17]
【評析】這里作者要說明的是驢子用手掌量度的高度。一手掌約為4英寸,15手掌就是60英寸(1.5米左右)。如果按“十五手高”來測算的話,那么幾乎是好幾層樓高了。
【改譯】摩洛哥的驢子跟圣伯納犬大小相仿,但它馱的東西對在英國軍隊里一只高達十五手掌(1.5米左右)的騾子來說都是負擔過重……
2. 科技與商務
例14. To some degree, viewers already have accepted a certain amount of fake interactivity by channelsurfing with their remotes, ordering payforview movies and running up their creditcard bills on the Home Shopping Network.
【譯文】在某種程度上,觀眾已接受了一部分假冒的相互作用,如用遙控器快速選擇頻道,預定付錢觀看的電視,以及利用居家購物網購物,以致信用卡帳單迅速上升。[18]
【評析】 譯者顯然是對本句所涉及的科技詞匯(fake interactivity、channelsurfing以及payforview等)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出現翻譯不夠準確的現象。
【改譯】觀眾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接受了一些“非真實的互動”,比方說用遙控器選擇頻道,點播付費電影,在“家庭購物網”上用信用卡付帳等。
例15. Some plans call for charging hundreds of dollars for the “black box” in the first phase of
interactivity. Other plans are cheaper, but would still levy a fee for services used.
【譯文】有的計劃要求在相互作用的第一階段對“黑盒子”收幾百美元。其它計劃便宜一些,但仍然要對使用這些設施收費。[19]
【評析】 同樣,譯者對本句所涉及的科技、商務詞匯(black box、interactivity以及services等)理解不透而產生誤譯。
【改譯】有些方案要對互動的第一階段所使用的“機頂盒”收取幾百美元的費用,而另外一些方案則相對實惠些,但對消費者所使用的業(yè)務仍然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例16. psychology has lent its services to “human engineering,” an attempt to treat the worker and employee like a machine which runs better when it is well oiled.
【譯文】心理學已用來為“人類工程”服務,一種把工人和雇員作為機器來對付的嘗試,如果加好油,就能運轉好一些。[20]
【評析】 譯者對一些詞匯(特別是商務詞匯)的處理過于隨便,結果造成誤譯。
【改譯】“人機工程學”開始應用心理學原理,試圖將工人和雇員當機器來對待:機器得到充分潤滑后,就能運行得更好。
3. 歷史與文化背景知識
例17. And, as if home town conditions were not enough, the returning veteran also had to face the soen, Napoleonic cynicism of Versailles, the hypocritical dogoodism of Prohibition, and the smug patriotism of the war profiteers...
【譯文】再者,似乎家鄉(xiāng)的情況還不夠,回來的退伍軍人還得面對像拿破侖那樣愚蠢地蔑視一切的凡爾賽和約,虛偽地想做善事的禁酒令和發(fā)戰(zhàn)爭財者洋洋自得的愛國主義。[21]
【評析】 “Napoleonic”作為形容詞有“專橫、傲慢”的意思,并非實指拿破侖本人的所作所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親自去巴黎凡爾賽宮與盟軍和戰(zhàn)敗國的首腦簽署了“凡爾賽和約”,但該條約并沒有得到美國國會和眾多國人的認可,1919年9月威爾遜撇開國會,舉行全國范圍的巡回演講,試圖博取國人的支持,但途中不幸病倒,引發(fā)中風住院。
【改譯】再者,似乎在家鄉(xiāng)的這些遭遇還沒完了,歸國的退伍軍人還得面對人們對《凡爾賽和約》非理智、蠻橫的冷嘲熱諷,諸如“禁酒令”般裝模裝樣、不切實際的社會改革以及靠戰(zhàn)爭起家者揚揚自得的愛國主義面孔。
例18. At the door to the restaurant, a stunning, porcelainfaced woman in traditional costume asked me to remove my shoes.
【譯文】在水上餐廳的門口,一位身著和服、面色如玉、風姿綽約的迎賓女郎告訴我要脫鞋進屋。[22]
【評析】 身著和服的禮儀小姐一般底粉涂得都很厚,形似日本的藝妓。西方馬戲團的小丑也經常是“porcelainfaced”的扮相,因此“porcelainfaced”在此就不能譯為“面色如玉、風姿綽約”?!皊tunning”一詞雖然有“相貌出眾的”的意思,但從作者當時內疚、低落的精神狀態(tài)來看,該詞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看到沒有心理準備的東西而感到驚訝”的意思,這也更符合一個美國記者在另一種文化的經歷。
【改譯】在餐廳的入口處一位身著和服的接待員叫我脫去鞋子。她的扮相令人頗感意外,臉涂得白白的如瓷器一般。
例19. It is announced in every city in the developed world by the fantastic and playful buildings of postmodernism and neomodernism and by the fantastic juxtapositions of architectural styles that
typify collage city and urban adhocism.
【譯文】它在發(fā)達世界的每座城市里都通過后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的奇形怪狀和荒誕的建筑物,通過把各種建筑風格奇特地拼湊在一起得到反映,而這恰恰是拼貼畫式的城市和無計劃的大雜燴城市的典型表現。[23]
【評析】該譯文對與建筑相關的文化信息理解和處理不當,結果導致譯文晦澀難懂。
【改譯】先進國家的每個城市都通過怪誕、戲謔的后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建筑,通過把代表拼貼城市和城市局部獨立主義的建筑風格進行異乎尋常的組合從而向外界展示其美學的戲謔性。
三、 結語
尤金?奈達非常看重源語文本的正確理解對整體翻譯所起的作用。他說,如果譯者能真正理解源語文本的含義并且具備一定的標語語言能力,那么翻譯就會成為一個完全自然、幾乎自動的過程。[24]其實,更確切地說,源語語言能力,特別是源語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語言之外的背景知識以及標語的語言能力是避免失誤的關鍵因素,但是若要達到嚴復所倡導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還需長期的翻譯實踐才行。一般來說,翻譯過程涉及:第一,學習翻譯理論,了解翻譯技巧和策略(陳述性知識);第二,學習源語的語言、文化和歷史知識(陳述性知識);第三,參與翻譯實踐,以及與翻譯相關的閱讀與寫作實踐(程序性知識)。由于翻譯程序性知識體現譯者語言應用和文本解讀、處理和轉化成標語的能力,需要長期的翻譯實踐、訓練和經驗的積累,因此可以說翻譯程序性知識直接決定了翻譯質量的高低。目前國內翻譯教學偏重陳述性知識而忽視程序性知識的現象值得關注。譯文不通順或翻譯腔很濃可能不至于造成溝通失敗,而翻譯失誤卻是傳達了完全有悖于原作者的信息,不可不謂是徹底的“背叛”。作為國內最高水平的教學輔導書,《高級英語(第一冊/第二冊修訂本)(教師用書)》和《高級英語學習指南(第一冊/第二冊修訂本)》在翻譯上有這么多的失誤,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和反思。
參考文獻
[1]Nord, 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435
[2]Nida, 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46147
[3]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 1982, 201
[4]Boekaerts, Monique. Is there a direct link between the comprehension process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G]//H. Eickheim A. Maley (Eds.), Fremdsprachunterricht imSpannungsfeld zwischen Gesellschaft, Schule und Wissenschaften. München, Germany: Kemmler Koch, 1981, 2660
[5]張鑫友.高級英語學習指南(第二冊修訂本)[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07
[6][18][19]梅仁毅,王立禮.高級英語(第一冊修本)(教師用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174,173
[7][10][13][14][15][22]張鑫友.高級英語學習指南(第一冊修訂本)[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65,62,17,146,57,17
[8][9][11][12][16][17][20][21][23]張漢熙.高級英語(第二冊修訂本)(教師用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23,282,52,53,52,52,225,283,169
[24]Nida, A. Eugene.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41251
Causes Underlying CE Mistranslations: An Analysis of Mistranslations in Reference Books for Advanced English (Books I II)
WANG Zhan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P. R.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linguistic factors and illocutionary factors concerning a translator at the stage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using Boekaer’s model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so as to find the causes underlying EnglishtoChinese mistranslations
in the reference books for Advanced English (Books I II) and concludes that the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illocutionary competence of a translator is the base for the success in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f the translator is weak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translation, there will be the situation of “failure across the board”, so the root cause for the majority of mis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s the inadequacy in interpreting, analyzing and processing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s.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mistranslations; linguistic competence; illocutionary competence; declarative knowledge; procedural knowledge; the textbook of Advanced English
(文字編輯、責任校對:龐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