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過多次家,搬一次抱怨一次,總說不再搬,結(jié)果情況一變還得搬。一次老友戲言,再搬就往花園里搬!果然被他言中,新居是花園的底樓,書房外的后花園已有栽種的黃桷蘭開滿枝頭,加上梔子花、月季花,香氣襲人。再看整個小區(qū)的大環(huán)境,后花園墻外是一片樹林,正好與小區(qū)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春天,最先叫的是布谷鳥;夏日,催人睡意的是斑鳩聲聲;秋季,便是驚呼吶喊的鐵爪貓,這是一種叫聲奇特的鳴禽,常常棲息于大樹頂端,它的叫聲一聲高過一聲,一聲長過一聲。因它嘴爪尖利,老鷹也十分畏懼它。
墻外墻內(nèi)的鳥聲呼應(yīng),有時聲聲慢,有時急驚風,那真是不聽白不聽、聽了不白聽的百鳥齊鳴。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后花園的樹木枝繁葉茂,一派生機,正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兒都會有,先是一撥一撥的柳鶯不斷光臨,柳鶯潮水般呼地一聲而來,又呼地一聲而去。我為了挽留它們,便趕緊在桂花樹和桃樹上安放了三個食盒,里面放些小米。果然一只柳鶯帶了頭,其他柳鶯緊隨其后,發(fā)出陣陣悅耳的嘰嘰聲,此起彼伏,不一會兒工夫便把小米吃得精光。柳鶯嘗到了甜頭,每天便如約而至。它們赴宴的盛況感染了一對白頭翁和一群土畫眉,它們也前來品嘗,見到比自己大得多的另類,嬌小玲瓏的柳鶯只好退避三舍了。
銀杏上有一對白頭翁,它們進食前總是先環(huán)視四周,然后才慢慢啄食,一只吃飽了停在一邊,另一只才接著來吃,吃飽了守在一邊的仿佛是在擔任警衛(wèi)。土畫眉有九只,是四世同堂大家族,體型富態(tài),毛色泛紅。老態(tài)龍鐘的一只像是曾祖輩份的老祖宗;體型稍遜、毛色略暗的兩只也許是祖輩份;另外兩只體型健壯、毛色光鮮的自然是父母輩;剩下的四只矯健活潑者當然是孫子了。土畫眉進食很有講究,先老后幼,先大后小,依序而行,從不爭食。前來吃白食的想不到還有一只八哥。何謂八哥,原來此鳥展翅時兩邊翅膀各有一條白線,剛好組成一個“八”字,故叫八哥。這八哥厲害,它發(fā)出小雞般的咕咕叫聲,不由分說地把其他另類一一攆走,一個人吃起獨食來。這八哥還有一絕,一天,不知它從什么地方引來兩雌性同類,一起共享佳肴長達半月之久才不知去向。我對它的去向擔憂,莫非被某個“愛鳥者”設(shè)計圈套拐走了?還有個現(xiàn)象很奇怪,一對毛絨絨的臘嘴鳥一動不動地蹲在另一株桃樹枝頭,不吃不喝,一待便是一整天,當夜幕快要降臨時才發(fā)覺已飛走。有段時間,一只看似曾被家養(yǎng)過的畫眉突然光臨,其叫聲嘹亮悠揚,富有節(jié)奏,叫法變化多端,可謂吹拉彈唱樣樣俱全。當初我還以為是鄰居家籠養(yǎng)的那只,它如同那已不知去向的八哥一樣,喧賓奪主、一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鼾息的架勢,施出廝打好斗的鐵嘴,啄得其他鳥類落荒而逃。
一年又一年,我的鳥食不斷豐富,現(xiàn)在是大米、小米、玉米、花生米一應(yīng)俱全,偶爾加些熟肉顆粒,天熱了也喂些水果。鳥們最愛的是蛋糕,每次投放時,也許蛋糕的特殊香味傳得最快最遠,畫眉、白頭翁馬上便呼朋喚類風快地趕來,大快朵頤后也不忘給巢中的寶寶捎回一塊。偶爾也有點水雀、喜鵲以及前面提到過的鐵爪貓,它們只是象征性地打個踮兒便匆匆飛走。朋友建議我把鳥們逮住關(guān)起,我說這原生態(tài)的多好,何必把它們關(guān)進牢籠?看到它們叼著昆蟲從眼前飛過,想必是回去喂養(yǎng)巢中的雛鳥,它們的窩在哪里我無從知曉,也無意去打探,不想驚擾了它們的安寧生活。
不經(jīng)意間,土畫眉、白頭翁、柳鶯的新生代出現(xiàn)了,一個個胖乎乎的,體型大小已無異于其父母,只是尾羽還沒長齊,看上去有點禿。它們緊隨父母立在枝頭,張大嘴巴等待著爹媽喂食,這不免使我聯(lián)想到人間的啃老一族,已經(jīng)能飛翔了卻不自己去覓食,還要父母一口一口地喂。唉,原來鳥類也有此德性,莫非也是被慣壞了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