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對決策有用觀提出質疑,認為:從會計信息的內在需求來看,決策有用僅是對會計的一個人為外加目標,不能體現會計的本質,不能使會計系統(tǒng)保持相比于其他信息系統(tǒng)的競爭優(yōu)勢;從決策有用的可行性來看,實現這一目標具有很大難度,該目標不具備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 決策 有用內在需求會計 目標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以下簡稱FASB)自從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并得到越來越多會計機構的認可和效仿。20世紀70年代之后,以會計目標作為構建會計概念結構的邏輯起點逐漸為會計理論界所接受,并由此形成了規(guī)范會計理論的兩大學派——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在兩大學派中,大多數會計組織和機構比較傾向于決策有用觀。但是,會計信息的內在需求和決策有用性目標實現的困難性決定了將其作為構建會計系統(tǒng)的起點是極其不恰當的。
一、決策有用性是對會計信息的外加目標,而非內在需求
對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而言,會計信息不過是眾多信息來源的一種。會計信息之所以能在如此眾多的信息來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位,對決策有用肯定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甚至于可以說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1.會計的產生源于管理者自我報告的需要
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會計的起源和發(fā)源。關于會計理論的研究是在會計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才被提到日程上來。當我們回顧會計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時,不難發(fā)現會計的產生源于管理者自我報告的需要,而未考慮太多其他方面。會計的前身實際上是復式簿記。比較公認的復式簿記是1494年意大利的盧卡.巴其阿勒首先記錄和描述的。當時的意大利,比較流行的企業(yè)組織形式是合伙企業(yè),企業(yè)規(guī)模不大。在這些合伙企業(yè)中,一部分合伙人參與經營管理,另外一部分合伙人不參與企業(yè)經營管理。參與經營管理的合伙人需要記錄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情況,以解除自己的受托經營責任??梢?,會計信息的本質在于它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種自我報告。管理者希望通過自我報告來解除一定受托責任,并籍此得到相應業(yè)績評價。所以,會計起源的最根本動力在于管理者自我報告的內在需要,而不是所謂決策有用的外在驅動力。
2.從決策有用觀產生背景來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向性
在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S)中,第1號SFAC就是企業(yè)財務報告的目標,指出了財務報告的目標是提供投資和信貸決策的有用的信息。但是,讓我們觀察一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出臺的背景,就不難發(fā)現它的出臺絕非偶然。FASB制定的FAS19等準則曾遭到過反對和抵制,1976年和1977年,美國參眾兩院下屬兩個委員會對由民間組織制定準則和會計師的獨立性提出了批評,并建議由國會收回上述會計準則的制定權。作為準則制定機構的FASB要想保留自己對準則的制定權,必須努力尋找準則的制定依據,就此形成了以會計目標為起點構建會計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將會計目標定位為決策有用,FASB似乎就站到了會計報表使用者的立場上,就能爭取到更多投資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支持。我們不能否認的是,FASB在提出決策有用性目標時是帶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利益偏好的。將某個準則制定機構或團體的自身偏好滲透于會計系統(tǒng)的設計中。這樣構建的會計系統(tǒng)體系必然會影響到會計信息公允的表達和傳遞。
3.過分追求決策有用性會導致會計信息比較優(yōu)勢的喪失
會計系統(tǒng)作為企業(yè)披露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具有其他信息無法比擬的競爭優(yōu)勢,這也是會計能夠存在并得以發(fā)展的原因所在。但是會計信息的優(yōu)勢不在于其能提供和決策有用相關的信息,而是在于其可驗證性。如果會計過分地追求決策有用性,而忽視其可驗證性,則會計就會喪失其根本的優(yōu)勢。因為由于會計報告信息的滯后性,它永遠不如其他渠道的信息更加及時。從2007年4月起,在中國A股市場上,業(yè)績較差的ST板塊的部分股票一路走強。對于投資者而言,單純從會計報告上是無法做出對自己有的決策的,因為這類ST板塊的股票從其財務報告而言是沒有太多投資價值的,甚至于他們會直接面臨退市的風險。由此可見,尤其在資本市場上,會計報告所提供的信息可能遠不如所謂概念、題材等信息與使用者決策相關。既然,會計信息在與使用者決策相關上具有天然的劣勢,我們?yōu)槭裁床粨P長避短,摒棄決策有用性目標,而將會計信息的可驗證性作為會計信息的一個目標予以堅持和貫徹下去呢?
二、決策有用性目標自身實現的困難性
贊成決策有用觀的學者和專家認為會計的主要目標是提供給會計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但即使決策有用性目標經過了理論上的論證并得到了承認,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也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是因為決策有用的概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誰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呢?什么樣的會計信息才是對他們有用的呢?哪些有用的信息可以在報告中反映,而哪些又不能呢?如果我們能從理論研究上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決策有用性目標就只能是空談,而無任何實踐指導意義。
1.判斷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困難性
如果將決策有用性作為會計的首要目標,那么確定利用會計信息作出決策的相關使用人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因為只有在清晰地界定會計信息的重要使用人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分析他們各自的信息需求,并以此為基礎確定會計整個概念框架的構建。然而不幸的是,關于誰是會計信息使用人這一問題并沒有明確的定論。
英國的會計準則委員會(以下簡稱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以下簡稱IASB)則不加歧視地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界定為利益相關團體。 而FASB在SFAC No.1中將會計信息的使用人界定為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并且將投資者放在使用者的重要位置。兩種觀點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界定都有偏頗之處。
ASB和IASB將會計信息使用者界定為利益相關團體,貌似全面,實則不然。由于確認標準的存在,會計系統(tǒng)在傳遞信息時具備自身的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在作出決策時所需要的信息會有很大不同,具有內在偏好的會計系統(tǒng)不可能一視同仁地提供與所有利益相關者都相關的信息。當一個信息系統(tǒng)聲稱能提供給所有使用人決策相關的信息時,也就意味著它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和所有人的決策都不相關。 以此為起點設計的會計系統(tǒng),必然是一個毫無價值含量的會計系統(tǒng)。
FASB將投資者作為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緣于美國一直奉行“股權導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固然,FASB對于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給出了較為明確的答案。但是,會計系統(tǒng)提供的信息一定會和所有投資者的決策相關嗎?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在公司的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投資者未見得是一家企業(yè)的股東。比如說基金公司在購買股票時通常會對若干家公司的股票進行組合,它們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來分散自己的投資風險。套利定價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點。我們用N種股票構建一個組合,第i種股票的收益為:
Ri= Rf+βiF+εi
Ri:股票期望收益;Rf:無風險資產收益;βiF:由于市場系統(tǒng)風險的存在而要求的收益;εi:非系統(tǒng)風險 存在而要求的收益
根據套利定價理論,如果投資組合的股票品種足夠多并且選擇適當,組合的非系統(tǒng)風險就會逐漸降低,甚至于可能為0,則持有股票的收益隨股票品種的增多越來越與單個公司的價值不相關,而卻與影響整個市場的系統(tǒng)風險相關。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我們以股東為導向,過分追求與股東決策相關信息的確認與披露實際上是沒有多少價值可言的。
(二)決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會計報告中的確認相對困難
如果將決策有用性作為會計目標,那么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就都應圍繞會目標進行,凡是有助于這一會計目標實現的信息都應在報告中反映。
但是,首先,會計系統(tǒng)所能容納的信息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對信息的有用性進行排序,將排序靠前的信息優(yōu)先在會計系統(tǒng)中反映。那么哪些信息對決策更有用呢?FASB在第2號概念公告中有這樣的表述:“什么樣的會計信息才算有用的,卻要由每一位決策者來判斷”??墒菚嬓畔⒌氖褂谜哂泻芏啵恳活愋畔⑹褂谜叨加凶约旱膫€體偏好。哪一類使用者的偏好更重要呢?會計信息應該如何去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呢?既然,我們不能對哪一類信息更為有用做出判斷,我們又如何去構建我們的會計系統(tǒng)呢?
此外,有一些信息雖然經過判斷對決策非常有用,但是由于計量的困難,也被排除于財務報告之外。這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創(chuàng)商譽?!敦敻弧冯s志1999年世界500強中,通用汽車公司排名第一,其資產總額為2739.21億美元,2000年3月14日的股票市場價值為638.38億美元;微軟公司排名第84位,其資產總額為371.56億美元,而其2000年3月14日的股票市場價值為4924.62億美元,相當于通用汽車市值的8倍左右,與其凈資產賬面價值(284.38億美元)背離高達17倍之多 。我們如何解釋如此巨大程度的背離?誠然,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的背離是很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之所以微軟能夠用相對較小的賬面資產獲取較大的市場價值,是因為市場認可了微軟更加良好的發(fā)展前景,認可了其超出普通制造企業(yè)的獲利能力,而無論是良好的發(fā)展前景還是超額獲利能力都和商譽能給企業(yè)帶來的結果是不謀而合的。所以,我們認為是市場認可了會計上沒確認的商譽等資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間接證明了商譽有信息含量,商譽有助于會計報表使用者判斷企業(yè)的價值。但是因為計量上的難題,商譽被排除于會計報告之外??梢?,在現行會計確認體系下,決策有用性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
三、小結
決策有用性目標是人為設置的會計目標,會計產生的背景不能為其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持,會計的發(fā)展也不能為其提供足夠的驅動力,過分地追求決策有用性還有可能導致會計信息競爭優(yōu)勢的喪失。即算決策有用性被一些準則制定機構強制性的設為會計目標,它的實現也存在很多現實的困難。所以,將決策有用性作為會計目標是不恰當的。
參考文獻:
[1]葛家澍著:《財務會計理論研究》第1版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2]葛家澍著:《會計理論、方法準則探討》 第1版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年10月
[3]杜興強 章永奎著《財務會計理論》第1版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4]斯蒂芬芳A.羅斯等著 吳世農等譯 《公司理財》第6版 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