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代藝術市場與股票、房產并稱為最具升值潛力的三大投資熱點領域。其實質蘊藏著饑渴的精神需求,而這種文化需求必須建立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才得以滿足。
[關鍵詞] 藝術市場 文化需求 民族文化
一、當代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市場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富裕起來的特定階層社會消費,開始進入文化消費時代。人們開始意識到健康生活與養(yǎng)生文化的意義,逐漸有了收集古董、書畫方面的嗜好,既依次提高生活品味和自身素養(yǎng)的追求。于是,藝術品收藏成了高品質生活方式的新標識。社會信息平臺渠道不斷擴充,從而帶動藝術品市場,從海市蜃樓般的虛幻中揭開了神奇而獨具魅力的面紗開始融入人們生活中。當代藝術品市場與股票、房產并稱為最具升值潛力的三大投資熱點領域。
從西方發(fā)達國家歷史發(fā)展來看,藝術文化出現繁榮的跡象,也是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例如美國,就是因為工業(yè)迅猛發(fā)展而成為現代藝術的重鎮(zhèn)。每一個國家的藝術品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都與經濟實力和民眾文化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fā)展,剩余經濟資本開始流向藝術市場。開放較早的城市廣東,其藝術消費更多的是新興的企業(yè)家和商人。投資于藝術品市場,目的是期待藝術品的升值而非針對藝術收藏。這一點與近年來新崛起的山東藝術市場有共同之處,收藏范圍較廣,審美傾向不明確,但藝術品市場比較平穩(wěn)。國際性商貿城市上海,其市民素質具有獨特的國際大都市信息視野及良好文化素養(yǎng),無論古典藝術還是前衛(wèi)藝術都有一批有潛力的收藏者。私營經濟是上海藝術品市場的主要支撐者,收藏家對藝術品收藏都謹慎細致,追求格調品味。江浙地區(q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書畫收藏風氣盛行,藝術品市場普及面大,藝術品價格穩(wěn)定,擁有一批穩(wěn)定的收藏者。但市場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北京作為中國的文化中心表現出海納百川般的博大胸懷,各種協會、畫院、畫派異彩紛呈,粉墨登場,中國傳統、歐洲古典及其行活,試驗水墨,抽象藝術,本土潑皮、艷俗、潑普,已成為當代藝術品市場的主戰(zhàn)場。
我國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恢復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十年的市場培育期進入成長期。擁有豐厚資產的收藏家們,真正了解藝術的并不多。大部分收藏以投資為目的,往往容易跟潮流而選擇短期流通的藏品。西方資金近年來開始侵入中國藝術市場,但他們對中國文化難以深入了解,加上中介組織的不規(guī)范操作,贗品、偽作不斷沖擊著藝術市場,令其收藏觸角只能觸及能夠與西方文化對接的當代藝術品。這反映出中國的藝術市場處于初級階段,藝術教育長期滯后,造成藝術品的鑒賞力弱,收藏者層次較低。藝術品市場中介機構尚未健全,出現了一幅作品能拍到百萬,甚至千萬元頻創(chuàng)天價的扭曲虛假現象,客觀上阻礙了從消費意識與經濟承受能力相互和諧發(fā)展的藝術品消費態(tài)勢。這種更像股票市場的投資行為,表明處在工業(yè)化早期進程中的中國民眾心態(tài)未脫離快速致富帶來的精神躁動狀態(tài)。
二、藝術市場需求與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
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傳統農耕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型期,作為中國文化發(fā)展晴雨表的藝術市場及藝術創(chuàng)作也必然面臨新觀念的轉變。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相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現實需要5個層次,其中自我現實需要包括求知發(fā)展、審美、展示自己的需要。購買藝術品屬于滿足社會發(fā)展、審美精神需要的動機,富裕的階層在滿足自身衣食住行方面基本需求外,開始注重審美層面上的需求以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及心理上的滿足。藝術消費者購買動機相當復雜,他們不只為了收藏,更重要借此顯示自己的財富、地位和文化修養(yǎng),展示自己占了主導地位。隨著經濟發(fā)展,富裕的階層不斷擴大,帶動了當下藝術市場的繁榮。成熟的市場應該是藝術家、藝術鑒賞者和中介機構、藝術收藏者之間,能夠相互作用循環(huán)促進和諧持續(xù)發(fā)展的市場。藝術品進入市場便成為商品,必須按市場規(guī)律來運行。在沒有中介代理的狀況下全看畫家自己把握市場,風險巨大。一位資深收藏家曾講:投資藝術品首先選擇獨特風格的作品,沒有新意、模仿、抄襲都不是藝術。其次作品要反映出作者有扎實的藝術功底,表現出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難度和不可取代性。收藏者應該買有含金量高的精品。這就要求畫家應集中精力創(chuàng)作作品,盡量不去扮演商人角色,而畫作能否賣出那是畫商們的事業(yè),他們定為此傾情奔波,使藝術品的流通更加通暢。
藝術家經過努力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作品,要通過展覽、出版、宣傳等媒介包裝推出,提高藝術家知名度而被收藏家和消費者發(fā)現認知,使作品進入市場得以實現其價值。藝術品進入市場必然涉及藝術品的價格,包含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包含審美精神價值,二是決定市場需求與供給關系,三是取決藝術家與消費者共同的承受力。繪畫史上的“揚州八怪”、“海派畫家”名噪一時都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皳P州八怪”的出現與當時富甲天下的揚州鹽商們的審美精神追求不無關系。揚州是當時以鹽業(yè)興盛而富甲東南的商貿中心,富商大賈在滿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同時,開始對精神消費需求,大興書畫懸于室中以示風雅,催生了藝術市場繁榮,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匯集揚州,而其中聲名顯著者當屬“揚州八怪”。他們以賣畫為生,卻以書畫寄情,作品多取材花鳥,立意新,用筆用墨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和鮮明的藝術個性。這種大膽突破傳統規(guī)范的畫風,反映了當時消費者反傳統美學的審美趣味傾向。海派畫家中的任伯年、虛谷、吳昌碩寓居于商業(yè)氣氛濃重的上海,為適應市場要求,他們在傳統文人畫風上揮灑出了時代氣息。其創(chuàng)作題材多是花鳥畫,引入西洋寫真法,追求色彩濃郁。因顧客的需求而創(chuàng)作的人物畫帶有明顯的肖像畫特征,體現新興的有產階級追求西方帶來的新文化思想。
三、藝術品創(chuàng)作文脈與市場關系
全球化趨勢使人們生活空間得以更加開放,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不斷改善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藝術品市場,各地古玩市場和民間各種藝術品拍賣會此起彼伏。人們的政治地位、文化程度、風俗習慣、經濟收入方面存在差異,造成了不同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形成了社會各階層對藝術品的理解程度與接受程度的迥異。市場經濟的強大提供了文化環(huán)境寬容的語境,為多元化藝術發(fā)展提供了試驗與發(fā)展的空間與機遇。同時也造成了當代藝術生產過盛的局面,藝術經典在豐富中消解,藝術品市場盛行包裝加炒作手段,使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以市場為導向的時代。當代藝術品市場的主戰(zhàn)場集中了西方抽象藝術的復印件,并受到西方資金的不斷注入追捧。藝術品是藝術家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心靈的反映,雖有商品屬性,但它是特殊的商品有積極的社會效益。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特定文化背景作為支撐,割斷文脈,生命之花如同無源之水終將枯萎。最受西方市場追捧的培根人物作品,是對“恐懼”最具象的變體描繪。將個體噩夢通過孤獨、憤怒、恐慌和掙扎的畫面轉化成為人類生存困境的表述,成為戰(zhàn)后歐洲最震撼令人產生焦慮不安的畫家。其背后充滿著西方文化的隱喻受到民族文化的排斥,難以被中國民眾接受。中國藝術家范曾潛心研究歷史,精詩文、書法、白描,國學功底深厚,所畫歷史人物飄逸清新、簡潔典雅,獨具風骨,獨享天籟之境。作品因蘊含著豐厚得民族文化底蘊而贏得了市場豐厚的回報。另一位藝術家吳冠中的作品市場表現同樣非凡,他兼學東西文化并將其融會貫通,提出“風箏不斷線”的根植于民族文化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念影響深遠。根基于傳統文脈基礎上完善藝術品市場投資收藏機制,使當代藝術家在對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繼承、借鑒方面,越來越具有主動權,使藝術創(chuàng)作避免畸形發(fā)展割斷與傳統聯系而成為西方的翻版,并推動中國藝術市場規(guī)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