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富翁想磨礪自己的一對兒女,就把他們分別關(guān)進了馬廄,看他們?nèi)绾味冗^漫長的一天。傍晚時分,他去接他們,發(fā)現(xiàn)女兒守著一堆沒拆封的玩具,哭了整整一天。女兒說,我一碰玩具,它們就會壞掉,我為此很傷心。他又去接兒子,發(fā)現(xiàn)兒子滿臉泥巴地正在地上刨坑。兒子興高采烈地說,爸爸,爸爸,我猜這里一定藏著小馬駒,我已經(jīng)找了一天了。
可見,性格中的樂觀和悲觀會給荒涼的時間和漫長的人生帶來什么。悲觀的人,就算守著豐盈的物質(zhì),也害怕失去,永遠想著最壞的可能,活在恐懼和不快中;樂觀的人,就算再貧窮,再孤單,也會自我尋找樂趣和興奮點,讓生活充滿不一樣的光彩。
可見,樂觀,是陽光,是能量,是好運的起點。
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為我們示范了這樣一個實驗:一批小鼠被分成兩組,第一組被放在一個盛滿不透明液體的池里,池里有一座小島,但淹沒在液體下面,小鼠們看不見它。小鼠們拼命游泳,直到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游到了小島上,可以休息而且沒有性命之憂。第二組也被放在不透明液體的池里,但沒有小島,小鼠們拼命游泳直到筋疲力盡。然后,兩組小鼠被放在同一個池里,沒有小島。結(jié)果第一組小鼠滿懷著找到小島的希望,堅持游泳的時間是第二組的兩倍,而從來沒有見過小島的小鼠們很快就放棄努力,停止了游泳。它們知道再堅持游下去也沒有用,寧可在絕望中讓自己沉沒。換言之,它們學會了某種悲觀的思維方式,導(dǎo)致了行動上的“無能”……這個實驗說明,如果曾有過通過努力得到成功的經(jīng)驗,我們就能建立自己的樂觀精神。
樂觀是可以在后天學習的!
怎樣定義樂觀主義
面對不確定的局面,樂觀者認為事情一定能有比較好的結(jié)局,并會為此努力。樂觀是思維方式,就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樂觀也是行動。樂觀主義是現(xiàn)實的,具體來說,比如計劃去登山,如果一個人持有正常的、好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應(yīng)該準備飲用水、合適的鞋子,并了解一下天氣情況;如果他傻乎乎地盲目樂觀,沒有現(xiàn)實的態(tài)度,一心認為沒問題,不準備水和登山的鞋子,也不打聽天氣,那他很可能就陷在山里回不來了!
好的樂觀主義是指
積極和消極的理想比例是66:33
2/3的積極思想加上1/3的消極思想,這才構(gòu)成了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也就是說,做人不能百分百的樂觀,那樣的話,就容易輕信別人,對現(xiàn)實的危險估計不清,導(dǎo)致失敗、被騙。那些積極和消極的比例為50/50也沒有好的心情,可能會有點悲觀、多疑、猶豫,不敢采取行動。我們應(yīng)當知道,越是不行動,越是容易悲觀;而行動則可以讓我們發(fā)展樂觀精神,即便我們此前已經(jīng)是樂觀的人。而1/3的消極情緒則會保護我們,它是必不可少的,使一個人保持現(xiàn)實的態(tài)度,認清環(huán)境,審時度勢,做出正確判斷。
樂觀是天生的嗎
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研究結(jié)果表明樂觀精神與基因或家族遺傳有關(guān)。相反,二十多年來對兩極精神障礙(躁狂抑郁癥)的研究表明,這種比較少見的情緒障礙有基因的作用。該病癥表現(xiàn)為嚴重抑郁和極度狂喜交替出現(xiàn),狂喜時就認為一切都不在話下。這種狂喜來源于一種病態(tài)的、過度的、不適宜的樂觀狀態(tài)。有個病人,明明一無所有,卻買了一輛價格昂貴的車,然后夜里開著車大燈,自己動手砌墻蓋房。他覺得自己做什么都行,結(jié)果鄰居和警察來了。病態(tài)的、不現(xiàn)實的樂觀會導(dǎo)致災(zāi)難性的后果。
那樂觀是不是可以學習呢
當然可以,樂觀是現(xiàn)實的,不是盲目空想的,完全可以學習。
早上起來的時候,先不要急著起來,在神經(jīng)生理學的睡眠專家來看,人在剛剛睡醒的時候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所以要在剛剛睡醒的時候呢建立良好的預(yù)期,不要想一天里等著你麻煩的事情,想想那些愉快的事情,比如今天可以和老朋友一起吃午飯,可以去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多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品嘗漸漸升起的愉快的感覺,這樣將積極的心態(tài)開始一天。在上學和與人交往的時候呢,遇到棘手的事情,先要想想這件事情會遇到最糟糕的場面,想象這個場景處在一個藍色的小方框里一樣,盡可能的多想一點細節(jié),自己是不是在懊惱,是不是在發(fā)火?總之對消極場面的演示有助于把原先彌漫的焦慮感具體化。
然后很肯定地告訴自己,這個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在自己的腦海中把這些場面擦掉,休息一下,重新開始想象這個場面,用積極的方式。設(shè)想事情以最理想的方式繁盛!這個技巧就可以讓我們把自己的愿望深深地烙在腦海中。然后在吃飯的時候,在外面慢慢走一圈,感受一下周圍的樹啊草啊花啊,想著嚴冬過后就會開春,這樣平靜會漸漸占據(jù)你的身心。
晚上回家的時候,別看著車堵著怎么那么慢,一動也不動,晚飯也不好吃,心里就開始冒火,千萬別,要想著道路很快就能通暢的,我肯定可以準時到家,晚飯可以吃的簡單一點,這樣看待生活,既現(xiàn)實又不悲觀。
到了晚上,別想今天一天自己似乎什么都沒學,都沒干。要想想今天自己做了多少事情,學到了什么,用感恩的心去看今天的一天,就會有一種“圓滿”的感覺,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成就,你就有足夠的活力去迎接未來。
是不是看著挺復(fù)雜的,其實我們只需要做其中的一點點事情,就可以感覺樂觀就在我們身邊!
培養(yǎng)樂觀,
最好從孩提時開始,父母功不可沒
積極的心態(tài)能夠通過后天努力培養(yǎng)出來嗎?或者,樂觀的品質(zhì)來自于DNA,是一份上天給予的額外獎賞?今天我們還不能得出結(jié)論,認為樂觀有遺傳因素,因為基因方面的研究一直沒有多大進展。但是,根據(jù)對抑郁癥和悲觀的研究,我們可以作出一些推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在2000年對380名孩子所進行的研究表明,父母有抑郁傾向的兒童和青少年發(fā)作抑郁癥的幾率比較高。研究人員還證明,凡是早年受過父母悲觀情緒影響的孩子,成年后也容易患上抑郁癥。小孩子的心靈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一切信息,父母的“印跡”決定了他日后是發(fā)展出樂觀的能力,還是陷入悲觀的泥潭。兒童心理學家都知道:在父母有意識地向孩子灌輸某些觀念的同時,他們也在不知不覺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孩子接受別的東西。
幸運的是,父母們至少還可以通過讓孩子模仿自己,來培養(yǎng)他們的樂觀態(tài)度。父母的言行舉止和生活中的選擇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在樂觀的問題上,讓孩子“照我做的做”要比 “照我說的做”更有效!不要老是嘮嘮叨叨,也不要總是把事情往最壞的方向打算,這些都會讓孩子悲觀起來。多做益于多說,做出一個好的榜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人格成長,使他們成為一個樂觀的孩子,長大后成為一個樂觀的人。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媽媽在廚房洗碗,她聽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干嘛?”
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你猜媽媽怎么說,她沒有潑冷水,罵他“小孩子不要胡說”或“趕快進來洗干凈”之類的話,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來喔!”
這個小孩后來成為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