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理論界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達成了廣泛的共識。但對生產力諸要素中居首要地位的勞動者為何不是第一生產力的問題研究不夠,尚需進一步探討。本文分析了生產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論證了勞動者是首要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揭示了“首要生產力”和“第一生產力”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關鍵詞] 勞動者 生產力 首要生產力 第一生產力
我國理論界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達成了廣泛的共識。但對生產力諸要素中居首要地位的勞動者為何不是第一生產力的問題研究不夠,尚需進一步探討。
筆者認為,那種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能力。”的傳統(tǒng)觀點是不準確的。一方面,一味地強調生產力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容易使人們無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人為地改變自然生態(tài)的平衡,導致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和自然資源的嚴重浪費,直接危害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和諧社會的建設。另一方面,它只強調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而把精神財富(智力成果)排擠在外,顯然是片面的,與信息社會、“知識經濟”時代是不相稱的,與科學發(fā)展觀是相背離的。鑒于此,我們認為,生產力是指人們?yōu)榱藦淖匀唤绔@取其生存、發(fā)展所需要的物品,滿足其物質(經濟)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在生產活動中認識利用自然,協(xié)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以及需要與可能的矛盾,求得其動態(tài)平衡的客觀的現(xiàn)實力量的總和。這里,一方面,我們注意到生產力是一種現(xiàn)實的力量。馬克思說:“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所以生產力是人們活動能力的結果。但這種能力本身決定于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于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于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chuàng)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chuàng)立的社會形式。”馬克思在這里認為,生產力是人們實踐能力的結果,而不是實踐能力本身。可見,生產能力和生產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生產力不是尚未實現(xiàn)的潛在能力,而是已經發(fā)揮出來并產生了經濟效益的現(xiàn)實力量。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某種生產能力并不能全部轉化為現(xiàn)實的生產力。另一方面,我們還注意到生產力內容的全面性和構成要素的整體性。就生產力的內容講,生產力既包括物質財富的生產成果,也包括精神財富的生產成果,尤其是知識和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發(fā)展生產力的新形式。就生產力的構成要素而言,生產力是由許多因素有機結合的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構成生產力的要素有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實體性要素;有科學技術、教育等等附著型或滲透型要素,也有人把它叫做生產力的軟件;有生產的微觀、宏觀管理等運籌型要素。構成生產力的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形成實現(xiàn)的生產力。要想得到現(xiàn)實的生產力,必須使生產力的諸要素進行有機結合,而在結合過程中做到均衡、按比例、有序,即優(yōu)化組合,才能獲得一定條件下最大的生產力。
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沒有否定生產力的整體性原則。馬克思曾講過:“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大工業(yè)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包括”、“并入”表明科學技術應有一個轉化過程,與其他要素相結合,才能變成現(xiàn)實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正是在這樣的理解的基礎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知識就是力量”一樣是個科學的抽象,使問題變得更簡潔、明快,抓住了要害。
在生產力三個實體型要素中,勞動者居于首要地位,是生產力諸要素中的主體,其主要根據(jù)是:勞動者是惟一有意識、有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勞動者具有其他要素所沒有的特點:第一,勞動者具有意識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生產力最基礎層次的三個要素中,勞動者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這是因為,生產力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的勞動功能外化的結果。勞動者及其生產活動孕育了生產力的基本矛盾即人與自然矛盾的胚芽,是整個生產力系統(tǒng)的原始起點。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沒有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鄙a力發(fā)展的過程實質就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過程的統(tǒng)一。具體來說,首先,從生產勞動的發(fā)生看,所有勞動都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其中,勞動者是生產力系統(tǒng)中的主體性要素,具有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它既是生產工具的制造者和操縱者,又是勞動對象的加工者和開拓者,在生產中起著主導的決定作用。正是由于勞動主體的這種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才使得勞動工具能夠不斷地得以開發(fā)和改進,使勞動對象不斷得以擴展和利用,從而推動人類生產勞動永無止境地向前發(fā)展。其次,從生產勞動過程看,任何勞動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發(fā)揮作用的過程。盡管社會生產力在客觀上表現(xiàn)為物的力量,但實際上它只不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而已。我們承認,要進行生產,沒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固然不行,但是如果沒有勞動者的能動作用,生產資料只不過是一堆“死物”而已,它們不能自行地發(fā)揮其效能。因此,只有人盡其才,物才能盡其用,地才能盡其利。最后,從勞動的結果看,一切勞動歸根到底是主體的客體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每一種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本身潛藏著對人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如何實現(xiàn)以及實現(xiàn)的程度如何主要取決于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也就是說,勞動產品是勞動者勞動能力和水平的客觀反映。實踐證明,不同的勞動者使用同樣的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顯而易見,高質量的勞動產品只能出自高素質的勞動者之手,不合格的勞動產品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不合格的勞動者的存在,這就是說,勞動者素質的高低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生產勞動的結果,制約著生產效率和生產產品的質量。第二,正因為勞動者具有意識,所以勞動者在生產實踐中又具有易變性的特點?,F(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是,一個人的體力很好,但有力不出;智力很高,但有智不獻。為什么?筆者認為,勞動者作為生產力除了體力和智力外,在其背后還有一種事實上存在著的、深層次的力量,就是精神力量。我們之所以說勞動者是生產力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其理由就是有這種精神力的存在。它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具體體現(xiàn),對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起著支配作用,如果沒有精神力這個“發(fā)動機”,體力和智力都變不成現(xiàn)實的生產力。因此,勞動者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就是生產力的大解放。
可見,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要素中人的因素屬于活勞動;而生產資料作為物的因素,則是死勞動,屬于勞動者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結果,是勞動者自身力量的延伸??梢哉f,沒有高素質的勞動者就沒有現(xiàn)代生產力。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把勞動者稱為“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列寧則稱之為“全人類的首要生產力”。
生產力諸要素中的科學技術主要包括自然科學、工程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它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反過來又促進科技的發(fā)展。兩者相輔相承,互為前提??萍甲鳛橹R形態(tài)的生產力、精神生產力、間接的潛在的生產力,在現(xiàn)代轉化為直接的、現(xiàn)實的物質生產力的周期日益縮短,科技知識已從生產力的一種非獨立因素變成相對獨立的因素,并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fā)展的首要推動力和決定性力量,
具體地說,生產力中的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新的勞動對象的發(fā)現(xiàn)和利用,新的工藝流程的設計以及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依賴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一句話,現(xiàn)代物質生產是科學技術型的生產,沒有科學技術就沒有現(xiàn)代的物質生產。在我國現(xiàn)階段,要迅速發(fā)展和提高生產率水平,就必須首先發(fā)展科學和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是實施“科教興國”的關鍵。
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知識的多寡,掌握先進科技的多少,信息獲取的效率及其利用程度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速度的決定性因素。這是因為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生產力發(fā)展的速度和水平已經不再取決于勞動者的體力和勞動力的數(shù)量,甚至不取決于一般勞動手段的多少,而是取決于勞動者的智力和先進科學技術與生產的結合程度。當科學技術發(fā)展到更高水平,即勞動工具進入到綜合自動化的時候,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也將隨之而改變。這時,綜合自動化裝置,這些全新的勞動工具在生產過程中直接代替了人,作為生產力因素的人,可以不必直接參與生產過程,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執(zhí)行監(jiān)督和調節(jié)的職能。而要真正勝任這種職能,勞動者不僅要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更要具備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隨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不斷增大,掌握知識的多少,既決定了窮國和富國之間的差距,也決定了勞動者之間就業(yè)機會多少的差距和報酬高低的差距。當今世界,知識正在取代農業(yè)經濟時代的土地、勞力和工業(yè)經濟時代的資本、能源,而成為基本的社會財富和最重要的經濟資源。產品價值的構成將主要來源于知識,而物質的消耗和勞動的消耗將處于次要的地位。例如:美國微軟公司的產品僅是一張軟盤或光盤,一張聚碳酸脂光盤成本約3元人民幣,而一張“office97”卻價值8000元人民幣,知識的價值7997元,占產品的99.96%。正如經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實際上,在經濟增長的要素中人力資本比物質資本更重要。估計在全部資本中占到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顯然,這里的人力資本是指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者??梢?,勞動者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成為勞動生產率高低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首要的第一位的因素。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鄧小平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既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然勞動者就不是第一生產力。即便勞動者是生產力中的主體,居于首要地位,起著主導性作用,亦是如此。究其原因。一是勞動者是由復雜成分構成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從生理上看,有男女、有強弱之異;從年齡上看,有老、中、青之分、從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上看,有低、中、高之別;從從事勞動的形式上看,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之不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雖然勞動者中存在著由經驗型體力勞動占很大比重轉變?yōu)橹橇π湍X力勞動占很大比重的趨勢,但在短期內,它們之間的差別是消滅不了的。意識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勞動者的共同特點,但在這個共同點上又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在現(xiàn)代化大生產中,并不是所有勞動者都能進行科學研究、發(fā)明和制造、操縱和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只有那些掌握較多知識的勞動者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只有他們和物化的知識量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結合才是第一生產力。二是勞動者不能成為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標志。馬克思說:“動物遺骸的結構對于認識已經絕跡的動物的機體有重要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于判斷已經消亡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fā)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笨梢姡煌轿锘闹R量的勞動工具以特定的形態(tài)指示著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盡管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武裝了頭腦的勞動者,也只不過表現(xiàn)為具備了一定潛在的勞動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因而不能成為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標志。三是在生產實踐中,勞動者的體力對生產力的發(fā)展的促進作用是有限的,而智力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則無止境的。從勞動者的體力上看,古代人、近代人和現(xiàn)代人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差別,而從勞動者的智力上看,卻有了劃時代的差別。勞動者的智力水平的標志就是各個時代的科學技術水平與成果。
當然,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沒有否定勞動者是首要生產力,而是在承認勞動者是首要生產力的前提下,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它的內容。說“勞動者是首要生產力”強調的是生產力中人力與物力相比,人力作用高于物力;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強調的是人力中的體力和智力相比,智力的作用高于體力。因此,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是在肯定“勞動者是首要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地強調了勞動者的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實現(xiàn)了“首要生產力”和“第一生產力”的辯證統(tǒng)一。
由此可見,雖然勞動者在生產力諸要素中居首要地位,是“首要的生產力”,但不是第一生產力。深刻理解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對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發(fā)揮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