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個問題:1949年以后的中國,哪一個政治概念是使用最頻繁的?只要靜下心來稍微想想,就會答道:是“人民”。
而“人民”一旦成為抽象的而非具體的存在時,就會導致很多的政治惡果。一個政策是好是壞,效果是良還是惡,衡量的標準如果不是具體的人,哪怕那個政策再荒謬、再瘋狂,哪怕它造成的后果再可怕,如果不是以具體人的利益作為衡量標準,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者總會找到“正當”的大道理為其辯護。
1978年底發(fā)起的改革,使政策的出發(fā)點開始扭轉,轉到具體的人民身上。當然,這個漫長的過程是非常曲折的。
“人民”從抽象變得具體,有很多衡量的指標,最基本的可以歸納成兩條。第一,“人民政府”與人民的關系,即人民對政府能參與和監(jiān)督到什么程度?第二,“人民幣”與人民的關系,即人民在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中能得到多少實惠?
中國改革的早期,領導人扭轉政策的方向,首要的是理順“人民”和“人民幣”的關系,使具體的中國人民能享受到經(jīng)濟實惠。比如,中國農(nóng)村的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就是把抽象的人民變成具體的人民。
1983年,胡耀邦等人試圖在理論高度把具體的中國人民置于施政的出發(fā)點。4月13日,中國為紀念馬克思逝世100周年舉行大會,歷經(jīng)“文革”劫難的周揚做主題發(fā)言。周揚提出,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搞社會主義的目的如果不是使個人活得有尊嚴、人的生活和自由得以步步改善、個人的價值得以提升,那社會主義有什么意義?他大聲呼吁,社會主義要以人為本,要講人性和人道主義。
現(xiàn)在又是25年過去了,當今的中國政府肯定了“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這是一個顯著進步。客觀地講,中國人民大概是全世界最能體諒政府的人民之一。中國的執(zhí)政者只要對具體的中國人民好一點點,具體的中國人民都會真心感激。這次四川大地震,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為死難的普通的中國人民降國旗,中國人民是何等的感激!如果按照昔日時代的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怎么可以為四川七萬多人降旗呢?七萬多具體的中國人不等于“中國人民”!
所以我講,中國過去30年的改變,最為核心的就是,在這個叫作“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里,“人民”正變得越來越具體,人民的實際利益變得越來越重要。
對此,我的感想則是:過去中國30年的改革,在理順“人民政府”與“人民”的關系,以及“人民”和“人民幣”的關系上取得了大的進步,即把提升大部分人民的福利、給中國人民以具體的實惠,當做主要的施政目標之一,亦是中國社會穩(wěn)定的主要支柱之一。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在制定和落實政策時,如果忘記了具體的中國人民,偏離具體的人民的實在利益,就會出大事。
(摘自《經(jīng)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