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劉女士的兒子小松今年12歲,正上小學5年級,年年都是三好學生,考試經(jīng)常考滿分或是年級里的最高分。劉女士的朋友、同事以至鄰居們知道她有這么一個優(yōu)秀的兒子,羨慕得不得了,還紛紛向她討教育兒經(jīng)驗。劉女士卻告訴大家,她也沒有特別教育,只是從小叮囑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細致,盡量把事情做好,不要馬虎、隨便應付了事。但是最近,她對兒子小松過于追求完美的性格感到擔憂起來。
劉女士說小松一直都很乖,像他兒子這么大的小孩,很多都是每天想著玩的。而她和丈夫其實并沒特別管過兒子,小松能在學校拿到很好的成績,可能與他的個性有關(guān)。兒子很小的時候就特別愛鉆牛角尖,做事小心翼翼、一絲不茍。所以他無論是考試還是做作業(yè),都會要求自己每道題目都要答對,甚至是考試的試卷或是寫作業(yè)時的作業(yè)本,他也要保持干凈。如果有一點點不滿意,就會把整篇作業(yè)擦掉重新寫。
劉女士以前也覺得兒子小小年紀做事就能盡善盡美,實在是不簡單,值得大力表揚,但后來慢慢就覺得不對勁了。劉女士曾看到兒子寫的學期自我總結(jié),說覺得自己還不夠努力,有時候求勝心不夠強,他還覺得自己意志不堅定,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學習。有時候小松給同學打電話,會聽到他說,他討厭在任何事情上犯錯,不僅是學習和考試。這種話簡直都不像是小孩子說的。平時,小松只要事情有點做得不滿意,就很沮喪,飯也不愿意吃。最近一次,他一向擅長的數(shù)學得了99分,居然為此大哭一場,小孩子能自律到這種程度真是少見。劉女士和丈夫真的開始有點擔心,兒子這樣追求完美到底好不好?這樣發(fā)展下去,對孩子的的生長發(fā)育有沒有影響?他們到底應該怎么辦呢?
心理分析:可以肯定地說小松具有過分追求完美的心理。
心理學上所指的完美主義者,是把個人的標準都定得過高的人。追求完美如果過了頭,甚至會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
一個人將目標定在100分,要求自己時時得100分,他可能更多的時候要面對失敗。對于青少年學子來說,過多失敗的結(jié)果不僅不能帶來成功,反而會導致自信心的喪失和學習積極性的低落。處在緊張的學習階段,這種不良的情緒和心態(tài)無疑會抑制學習的效果。因此,小松要為自己留有適度的發(fā)展空間,讓自己能稍微輕松一點,不讓完美成為成功的絆腳石。
像小松這樣的一些孩子為什么會在學習等各方面這樣自我苛求呢?在自我苛求的背后,常常還有些深層的心理沖突。比如,可能家長望子成龍,對子女期望值很高,于是子女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也就高起來,想通過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父母更多的贊揚和肯定;有的孩子也可能小時侯受到的表揚少,批評多,于是也自我苛求,想通過學習的無比完美來逃避可能的懲罰??墒墙^對的完美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努力難免在現(xiàn)實中受挫,于是就批評自己,更加自我苛求;有的孩子的家長自己就有完美主義傾向,這種傾向“傳染”給子女,孩子也就變得自我苛求了。
所以說,青少年過于追求完美,自我設(shè)定的標準太高,容易遭受失敗,從而出現(xiàn)自卑情緒。再加上多次沒有達到理想目標的挫折,更容易出現(xiàn)強迫行為,如果不及時矯正,輕者學習效率下降,重者可能還會發(fā)展為完美主義人格障礙以及憂郁癥、焦慮癥等多種心理疾病。
解決方案:首先是改變家庭教育的理念,不要追求盡善盡美,要鼓勵孩子看到進步,并適當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梢圆扇∫环N“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教育孩子只要努力了,就問心無愧。不要因為所謂的沒有得滿分,就過分關(guān)注這件事,強迫自己甚至為此而焦慮,不要使心理能量過分集中在這件事上,以致形成惡性循環(huán)。正確的態(tài)度是,認真學習,奮發(fā)向上,態(tài)度積極,該干什么就干什么,盡力學就是了。
其次是幫助孩子重新樹立評價自己的標準,改掉原來那種完美的、苛刻的、傾向于十全十美的標準,樹立一種合理的、寬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勵的標準,坦然愉悅地接受別人的贊揚。如果希望學習成績更優(yōu)秀,注意力更集中,那么孩子更需要讓自己的心靈寧靜,不是說完全沒有雜念,而是說盡可能減少追求完美的心理沖突。古人說:“非寧靜無以致遠?!边@句話也是很適合青少年學子的。再次,有條件的最好帶孩子到專業(yè)心理咨詢機構(gòu),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心理咨詢。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外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