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課改大潮紛至沓來的,有更深邃的思考,有更富創(chuàng)新的實踐,然而繁花似錦之中卻也隱藏著絲絲縷縷的浮躁與急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浮華的世界里很少見人與事的本真本色,而初見徐巖,其為人嫻靜、真誠,其課亦如此,這是頗讓我欣賞的氣質。
當今的課堂教學,已經由甚囂塵上的浮華返璞歸真為平淡,卻也正是這份平淡凸顯了教學本身的真、善和美。課堂教學是實實在在的,來不得半點虛假。語文教學尤其要上出語文的氣質與滋味,上出語文的詩韻與唯美。徐巖的語文課恰恰是這樣的充滿質樸又不少韻味的語文氣息濃厚的課堂。她特別重視讀課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美目盼兮,她便引導誦讀,以會其神;有的神氣內斂,她便釋義解題,以求其髓;有的朦朧模糊,她便因題促思,以明其惑。她特別重視每個生字、每個詞語,教學時真是“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種設計,讓學生始終浸潤在文字的氣息之中吞吐氤氳,卻又沒有任何花巧噱頭,只是于質樸天然中給我們一種極舒服的感受。
教學不是同步勞動,而是異步的。老師的教是為了在學生的心底激起波瀾,讓學生能夠有所思有所悟,進而有所得;而學生的學又是對老師的鼓勵和支持,讓老師能更好地把自己的知識儲備變成生動的語言和形象。所以,教學是師生間的一種活動,只有師生在異步活動中取得和諧,才能使這種活動取得最佳的效果。作為老師,始終要追求一種境界,那就是“會通物我”的境界——將自己與課堂與學生融為一體,不分彼此。聽徐巖的語文課,往往給我們這樣一種感受:她是教師,在教學中以自身的典范給學生以影響;她是大孩子,在課堂上以童真童趣的語言與學生交流;她是文章中的角色,在動情的講述中與學生分享著喜與憂、樂與愁;她還是一本厚厚的書,供學生和任何一位聽課者細細翻閱。那自然的神情,那質樸的話語,那充滿熱愛的眼神,那無意中流露出來的對語文、對課堂、對學生們的愛,讓我們絲毫不覺做作,卻總能感同身受。聽徐老師的課,我們能在徐老師的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喜悅,和學生一起傷悲。
中國近代的文學大師、漫畫大師豐子愷先生師從弘一法師,他在回憶自己跟李叔同先生學習時寫到“李先生的人格和學問,統(tǒng)制了我們的感情,折服了我們的心”,“而我的崇拜他,更甚于他人……凡是他所歡喜的,我都歡喜”。我們在徐巖老師的課堂上看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似乎也有這樣一種情緒,那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對老師的一種尊敬和喜愛,是純潔到令人感動的一份真情,從眼神、動作、表情中我們能看到孩子們在努力,努力做到最好,這是為了回報老師的一份心意。我希望,徐巖老師的孩子們能從心底里接受徐老師這樣一種影響,真誠、質樸地為人,真誠、質樸地做事。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復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