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位于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qū)。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地區(qū),素有“江河源”,“亞洲水塔”之稱。這里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69種;有蟲草等一些珍貴的國家級保護植物數10種;這里也是英雄史詩《格薩爾》流傳最廣的地區(qū)。世居于此的藏民族不僅適應了這里獨特的高原環(huán)境,還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藏文化。他們因受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尤其是藏傳佛教的影響,形成了有別與其他民族的信仰、禁忌等習俗,在這些獨特的習俗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許多習俗和環(huán)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一
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觀念,是“天人合一”,認為天地、山川、江河都是神靈,只可敬畏愛護,不可污染褻瀆;自然界的一切物質,包括花草樹木,與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因而也是有靈魂的。主張人類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古代藏族人民的這種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引導人們熱愛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熱愛雪域之邦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要去破壞或傷害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在藏區(qū),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首先表現(xiàn)在對大山、大河、大湖的敬畏。他們認為喜馬拉雅山、昆侖山、青海湖以及包括各個地區(qū)的著名山川湖泊,都賦有神的性格,神山、圣水的一草一木、一魚一蝦都不可隨意損折或打撈,否則會遭受天譴。對一切生物的殺戮殘害,都是有悖天理的罪過。因此,當捕捉到良禽益獸時,往往采取“放生”的辦法,讓其回歸自然。
在藏區(qū)的民宅、各寺院的壁畫中,都懸掛有傳統(tǒng)的卷軸畫即“唐卡”,其中有一幅叫“六長壽圖”,即:巖長壽、水長壽、樹長壽、人長壽、鳥長壽、獸長壽。這幅圖形象地告訴我們:人類應該與一切生物和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就能健康長壽,頤享天年。此外,藏族民間還廣泛流傳著“四兄弟圖”的故事,即:大象、猴子、小兔和羊角雞,又稱之為“和氣四瑞”。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這四種動物互相尊重,互救互助,和睦相處,象征著地方安寧,人壽年豐。
在藏民族的傳統(tǒng)意識里,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即戒“殺生”。按照藏族傳統(tǒng)的觀念,殺生是有罪的,是萬惡之首。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踐踏一棵小草,踩死一只幼蟲,也等于是犯了“殺生”之罪。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舉一例子。如在西藏、青海許多寺院,從農歷的六月十五日起,分別有半個月到兩個月的時間,為禁止喇嘛出寺門的日子,名叫“夏令安居”或“住夏”。因為此時正是百蟲生長盛期,外出行走,“有傷上天好生之德”。在這些日子,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念經修行,期滿后,才能走出寺門,有些地區(qū)把這種習俗又稱為“禁春”。這種習俗,對于保護植物的生長,客觀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水和土。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人民,更知道水和土的珍貴,這從民間習俗和節(jié)日文化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藏區(qū),每到藏歷大年初一,人們的第一個活動是到河邊取水,叫作“大年新水”,黎明時分,家家戶戶的婦女都要背著水桶到河邊去背水,當紅日從東方升起的時候,桶里的水剛好要舀滿,叫“日出新水”,那是被認為最吉祥的圣水?!靶滤北郴貋恚紫纫┓钤诜瘕惿暇瓷?,然后燒茶,全家人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喝新的一年中的第一碗香噴噴的酥油茶。有些藏區(qū)的人們對名山大川的水十分崇敬,常用小瓶盛回家中供奉。他們對水域的愛護十分認真虔誠,每條溪水、每眼泉水的使用區(qū)域都有嚴格的限定,決不在水中從事不潔行為。
在背水的同時,家中的另一些成員要到附近的“神山”上去焚香祭神。當太陽剛剛升起時,點上松柏,冉冉升起的煙嵐也被認為是最吉祥的,然后從“神山”捧回一把“神土”,供奉在神龕上。一般情況下,總是女的去背水,男的去燒香敬神、捧“新土”。這就是說,藏族的百姓在新年第一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新水”和“新土”,而不是去敬神佛、朝拜喇嘛活佛,更不是去訪親問友,祝賀新年。同時也說明藏族人民對他們賴以生存的水和土地有著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熱愛并珍惜賴以生存的水土資源。
此外,在藏區(qū)的有些地方,歷年的轉山會或祭峨博的節(jié)日,都嚴禁獵殺、砍伐、采挖周圍及其靠山的草木及砂石等,此時,它不單純是一種佛教活動,也是一種人們的不自覺的環(huán)保行為,人們崇拜神山圣湖的理念無疑對高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起了巨大的維護作用。從中也可看出,雖然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并不一定有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保意識,但是,他們從自身的生活經歷,自身的生活需要中,深深懂得了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性,人們的生活狀況取決于所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劣,這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從生產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基本知識。
三
關于藏民族這種不自覺的“環(huán)保意識”,在他們的飲食習俗中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藏族禁食魚蛙與水生動物和蛇,視他們?yōu)椤褒埳瘛钡耐诨蚧??!褒埳瘛?,即源自苯教經典中的三大神山之一,是天、地、水世界三大部分中水的主人,藏語稱其為“魯”,“龍神”掌管著世間所有疾病的釋放大權,所以絕對不能去吃“龍神”。在此我們姑且不論它是不是真的“龍神”,但是從環(huán)保角度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很好的環(huán)保舉措。
棲息于高原的鳥類都普遍得到當地人的保護。如國家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玉樹高原的牧人們稱它們?yōu)椤吧聒B”。據說,黑頸鶴曾向人們許愿,在藏區(qū)不喝清明的水,不吃清明后播種的莊稼。所以,人們很崇敬這種動物,同時也嚴禁外人加以傷害。由此玉樹龍寶灘便成為當今世界矚目的黑頸鶴繁殖基地。
禿鷲,被稱為天葬場上的“清潔工”,也是“空行母”的化身。作為“空行母”的禿鷲,藏族人認為它不僅能加速亡靈的轉生,而且有助于投生到“六道輪回”中理想的境地。所以,在天葬場上,尸體被禿鷲快速吞食殆盡,那可是十分吉祥的。正因為禿鷲與藏族之間這種濃厚的情結,人們從不愿更不許他人傷害禿鷲。
此外,藏族還禁食驢、馬、騾等家畜以及鹿、藏羚羊、野驢等野生動物。據《唐書·吐蕃傳》中記載,說吐蕃人“不食驢馬肉”,可見這種習俗由來已久。故此,才使眾多的野生動物得以在三江源地區(qū)繁衍生息,這里也由此成為野生動物生活的樂園。
四
美好的愿望與嚴峻的現(xiàn)實之間,總是有距離的。按理說,藏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包括如此繁多的環(huán)保習俗,三江源地區(qū)真應該視為生態(tài)和生命的“凈土”。但現(xiàn)實情況卻不容樂觀。近幾十年來,由于許多自然和人為的因素,整個青藏高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已明顯惡化,形勢日益嚴峻。日前,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眾多江河、湖泊和濕地縮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積仍在不斷擴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長期的濫墾亂伐,使大面積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蟲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動物盜獵嚴重;無序的黃金開采及冬蟲夏草的采挖屢禁不止;高原生態(tài)脆弱而敏感,這里每一種動植物物種的增加或減少都表達著生態(tài)水準的基本狀況。據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提供的數字,目前受威脅的生物物種占總類的20%以上,遠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區(qū)地人類已難以生存,被迫搬遷他鄉(xiāng)。
從三江源目前的狀況,使我不由地聯(lián)想到了近半個世紀前的羅布泊,眾所周知,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羅布泊在半個世紀前曾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但是由于塔里木河常年斷流、過度放牧、墾荒、建壩和無截止的農田灌溉,加上氣候變化等原因,使這片高原濕地過早地被沙漠吞噬,現(xiàn)在早已干涸了。著名藏族學者降邊嘉措先生曾不無憂慮地說:“如果再不對三江源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采取保護措施,這塊寶貴的高原濕地有可能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彼匀绾尾坏噶_布泊的后轍,因地制宜地搞好三江源地區(qū)的環(huán)保,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濕地專家劉海棠博士針對三江源目前的環(huán)保曾說,應當停止在高原河流上修建水壩、攔截河流取水、調水和不負責任的旅游、開礦以及人為因素導致的外來物種入侵,這些都會打亂高原原有的生態(tài)平衡,同時更要防止生態(tài)旅游給高原地區(qū)帶來的環(huán)境破壞,要保留三江源原有的美麗。
是啊,三江源原本是水草豐美、湖泊星羅密布、野生動植物種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地,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但是如果美麗的三江源因為環(huán)境的破壞而變得不再美麗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并且,三江源地區(qū)的環(huán)保并不僅僅是依靠藏族人民去維護它,我們應動員全社會的一切力量去愛護它、關心它。目前當地政府已開展包括退耕造林、退牧還草、禁止?jié)O獵、采金和生態(tài)移民等多項保護工程,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擁護和響應。但為了把這項有意義的工作堅持下去,我認為還要做到如下幾點:
首先,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途徑廣泛宣傳,動員包括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公民個體等在內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和支持環(huán)境保護工作。
第二,為了使被破壞的草場得以休養(yǎng)生息,使惡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以改善,應該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與過渡區(qū)。并在該區(qū)域內實行禁牧,遠期實行限牧的保護措施。
第三,在加強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制定一系列相關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以確保三江源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力度和強度。
總之,保護和建設好三江源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不但對我國的水源保護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多樣保護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興旺發(fā)達也具有十分深遠的現(xiàn)實和歷史意義。
(作者單位:青海省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