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自元代周德清譽為“秋思之祖”以來,得到了古往今來眾多批評家和文人的青睞,賞析和評注極為豐富。隨著西方認知科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傳人中國,我們對傳統(tǒng)文學有了新的闡釋角度和解讀方式。筆者在接觸了組塊理論以及概念整合理論后發(fā)現(xiàn),這些理論可以讓我們在解讀古詩詞過程中從另外的角度找到一些新發(fā)現(xiàn)。本文嘗試從這兩個理論角度對《天凈沙·秋思》進行一些新的解讀:
在那些并非從事與文學相關職業(yè)的人士那里,往往在多年后仍會記起如《天凈沙·秋思》里流傳甚廣的詩句,這種現(xiàn)象如果僅僅從美學或者文化的角度去解釋恐怕還難以讓人信服。組塊理論從大腦的認知角度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解釋。組塊(chunking)是信息加工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最早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iHer提出,是打破人腦對于信息接受、處理和記憶的瓶頸角度提出的。MiHer提出比特(bit)和組塊(chunk)兩個概念。一個比特的信息是指在區(qū)分“兩個幾乎相同的項目”時所需要的信息量。組塊則是稍大的信息單位。Miller認為它是“相關項目的組合”。通過再編碼(recoding),可使每個組塊中包含的信息量增加:這個再編碼的過程被稱為“組塊”或“組塊化”(chunking)。它有助于擴充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回憶(recall)效果。組塊可以幫助調動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加工進入短時記憶的信息,改善記憶效果。它存在動態(tài)性、擴容性以及自主性等特征:
我們來看《秋思》是如何通過組塊來加強人腦對它的記憶的。曲中出現(xiàn)的“枯藤、古道、老樹、人家、昏鴉、小橋、瘦馬、流水、西風”這些孤立圖象我們姑目,稱為比特(Bit),如果僅僅這樣雜亂無章的簡單羅列恐怕難以對我們的記憶形成深刻印象。然而詩人按照一定規(guī)律將其形成組塊則不同了。枯藤是攀附在老樹上的,老樹是烏鴉筑巢的地方。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一棵枯藤纏繞的掉光樹葉老樹杈,樹杈上柄息著黃昏歸來的烏鴉凄惶的聒噪。枯藤、老樹是靜止的,而黃昏歸巢的烏鴉是動態(tài)的,有了這“昏鴉”“老樹”和“枯藤”出現(xiàn)了一點兒活力。組塊理論認為不同組塊之間相對獨立,而組塊內部卻聯(lián)系緊密。這一組塊以一幅陰郁暗淡凄涼衰竭的圖象加強了組塊的這一自主性特征。而這一圖象的形成又要得力于“枯、老、昏”幾詞的形容,單一的“藤、樹、鴉”不過是自然界各不相關的存在物,難以讓人對其產(chǎn)生緊密聯(lián)系。但是加上“枯、老、昏”幾字,幾種自然物被賦予了共同的特征:一是都有陰郁暗淡凄涼衰竭之感,與人生悲秋時節(jié)的心境相符;二是但凡在南方鄉(xiāng)村生活過的人們會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自然圖景。這種緊密的組塊結構又隨著主題知識、經(jīng)驗、認知結構和記憶材料的不同而變化。剛剛記事的小孩可能對《鋤禾》《春曉》之類的組塊結構接受更快,原因在于其對組塊內部結構認知能力的不夠,他們更多是以發(fā)音方式上的共同性去辨別不同的組塊,所以會對字數(shù)整齊、長度較短、比較壓韻的絕句更快地形成記憶。而人到中老年則隨著社會閱歷的不斷豐富,將人生的經(jīng)歷投射到“枯藤老樹昏鴉”的圖景上。同時也因為句子本身從結構上并不強制這種內部聯(lián)系,給人以極大的投射空間,所以使詩句在整合空間里獲得更大容量,我們在后面還會對此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然而投射范圍的擴大并沒有弱化共同性給組塊內部聯(lián)系帶來的緊密程度,人腦的記憶因為組塊得到加強。“小橋流水人家”則是另外一種特征的組塊。這里的組塊對內依然是聯(lián)系緊密的,“小橋流水”給人一種恬淡、寧靜的心理感受,“人家”坐落在這“小橋流水”旁,顯出了幾分溫馨、詩意。而對外則還是開放式的,并不需要人們通過邏輯思考去掌握其聯(lián)系特征,而是簡單的呈現(xiàn)。“古道西風瘦馬”句中,深邃渺遠的古道、清冷蕭瑟的寒風和單薄瘦弱的老馬則似乎專門與前兩種組塊特征區(qū)別開來,抓住了人物心理特征上的一致性,卻在畫面處理上營造了另外一種風格,給人在視覺色彩上帶來豐富性、新奇感。最后,詩人又把整體畫面融入到西下的夕陽里,有意識地透露出三個組塊在情感歸依上的一致性,讓人在對其進行區(qū)別的同時把握整體的規(guī)律。
在分析文本是如何借助組塊特征抓住讀者記憶之后,我們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問題:便于記憶不等于人們記憶深刻的原因,我們?yōu)槭裁聪矚g去記憶這樣一首小曲?這就要探討文本產(chǎn)生的意義和藝術價值,借助概念整合理論能夠加深我們在這方面的理解。
概念整合也稱融合(integration)理論,是探索意義構建信息整合的理論框架。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了“類屬空間”(genetic space)、輸入心理空間I(input space I)、輸入心理空間Ⅱ(input spacelI)、整合空間(blending space)四空間論,構建了復合空間概念復合模式。概念整合就是將來自不同認知域的一系列認知活動融合起來,通過把兩個輸入心理空間(input mentd space)跨空間的部分映現(xiàn)匹配起來,然后將兩個輸入空間有選擇地投射到第三個空間,即一個可以得到動態(tài)解釋的復合空間(blendedmental space)。跨空間映現(xiàn)利用了輸入空間里共有的圖式結構或者發(fā)展其他的共有圖式結構,這一共有結構包含在第四個空間即所謂的共有空間(genericspace)里。
在《秋思》里,景物畫面的組塊構成輸入心理空間I,烏鴉到了黃昏也還找到了聊以立足的枯藤老樹,小橋流水處的人家在夕陽下雖然充滿溫情,卻不屬于西風中與瘦馬為伴的斷腸人。一直在畫面中沒有直接出現(xiàn)卻一直作為一個旁觀者間接出現(xiàn)的斷腸人及其心理構成了輸入心理空間Ⅱ,一句“在天涯”把旁觀的詩人拉到這一心理空間,與景物形成的心理空間I形成跨空間投射,從而形成景與人共存的類屬空間。在類屬空間里,形成跨空間投射相同的結構成分特征是心境,它們都同時向整合空間輸入。在輸入整合空間成分里,既有兩個輸入心理空間共有的成分,也有一些二者都不存在的成分。那么,這里的整合空間是以具體什么樣的過程得以實現(xiàn)的,就要考察在概念整合理論里,建構整合成時的三個操作過程: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擴展(elabor On)。概念整合理論指出,當輸入空間I和Ⅱ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間后通過這三個彼此關聯(lián)的心理認知過程的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層創(chuàng)結構(emergent structure)。層創(chuàng)結構的產(chǎn)生過程就是意義的運演與產(chǎn)生的過程。
組合:整合心理空間由來自輸入空間的元素組合而成,這些元素提供了兩個輸入空間不存在的關系。兩個輸入中那些分散的元素的對應成分被帶進合成空間組合起來。在《秋思》曲中,詩人以創(chuàng)造圖象反應為目的,而不像大多數(shù)詩展示的是關系網(wǎng)絡。讀者的頭腦通過視知覺來力圖還原一幅幅統(tǒng)一的圖畫,而不需要向面對關系網(wǎng)絡那樣需要進行推理融合。體現(xiàn)在這首曲子里的組合是通過線性視覺完成的,從而在整合空間中既能概括三維空間中知覺到的東西,還能把聚集在時間維度上的視覺背后人的行為綜合起來。
完善:整合補充了廣泛的背景概念結構和知識,將長期記憶中的信息與來自輸入空間的結構匹配。在這里我們會把對時代、對詩人及其當時處境的了解融入到完善過程中。馬致遠的生平記載留下的材料不多,有些說法還不一致。但可以肯定的他是北方人,出生于大都(北京),曾經(jīng)在浙江做過官,熟悉江南以及北方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因為政治上不得志約四五十歲光景就退隱了,這曲小令當是其退隱前后所做。這些背景知識就把新的特征引入到輸入空間整合結構也變得更加立體豐厚。
擴展:根據(jù)整合的原理和邏輯,擴展過程通過想象的心理模擬精細化而合成。在擴展過程中,連續(xù)的動態(tài)完善能增添新的原理和邏輯,精細化過程本身也能夠產(chǎn)生新的原理和邏輯。曲中兩字一畫一停頓,抵消了整體的行進步伐,使所有的關系都有同等的分量,產(chǎn)生接受上的輕松快感。我們在一種存在狀態(tài)中感受了整合空間的衍變狀態(tài)。
通過利用西方組塊理論和概念整合理論對《天凈沙·秋思》進行的解讀或許可以讓我們以更清晰的方式去發(fā)掘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精義,并煥發(fā)永恒的光芒。
(作者:賴申昊,湖北民族學院教師。尹文學,湖北省恩施市第一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