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事實婚姻的法律態(tài)度經(jīng)歷了有條件承認—不承認—有條件承認。有條件承認體現(xiàn)了法律對當事人選擇的崇尚和對事實的尊重。但同時我國現(xiàn)行事實婚姻法律制度仍需完善。
關鍵詞:事實婚姻 法律制度 立法完善
中圖分類號:D91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1875(2008)09-061-02
事實婚姻一般是指沒有配偶的男女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周圍群眾也認為是夫妻關系的兩性結合。作為一個與法律婚姻相對應的概念,事實婚姻是世界各國婚姻立法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根據(jù)我國的國情將事實婚姻納入到法律的范疇進行調整,這是長期困擾我國婚姻立法的一個難題。
一、新中國成立后對事實婚姻法律態(tài)度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事實婚姻的法律態(tài)度變化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建國初期到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生效以前。在此階段,我國對事實婚姻的法律態(tài)度是有條件的承認。這期間的法律文件有1953年3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頒布的《有關婚姻問題的若干解答》、最高人民法院1956年11月14日頒布的《關于未登記的婚姻關系在法律上的效力問題的復函》、1957年3月6日頒布的《關于男女雙方已達婚齡未進行登記的一方提出離婚時應如何處理問題的批復》、1979年2月2日頒布的《關于貫徹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1984年8月30日頒布的《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1989年11月21日頒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
第二階段:從1994年2月1日始到2001年4月28日修正后的婚姻法頒布施行前。此階段對事實婚姻效力予以完全否認。1994年2月1日民政部頒布施行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第24條規(guī)定“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公民以夫妻名義同居的,或者符合結婚條件的當事人未經(jīng)結婚登記以夫妻名義同居的,其婚姻關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第三階段:從2001年4月28日修正后的婚姻法頒布施行后至今。此階段的特色是對事實婚姻的效力又采有條件的承認。不過這種承認是間接的、通過賦予補辦登記溯及力的方式來完成。2001年12月24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4條規(guī)定“男女雙方根據(jù)婚姻法第八條規(guī)定補辦結婚登記的,婚姻關系的效力從雙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規(guī)定的結婚的實質要件時起算”。
二、對我國事實婚姻法律制度變化的思考
對事實婚姻法律制度從有條件的承認到不承認再到有條件的承認,這一過程表明了:
1、我國對事實婚姻法律制度認識的深化。事實婚姻與法律婚姻的區(qū)別僅在于當事人對結婚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是當事人的不同選擇。伯那德認為:未來社會婚姻的最大特點,正是讓那些對婚姻關系具有不同要求的人,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如果在不違反強制性規(guī)定(如無效婚姻、可撤銷婚姻)及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當事人的選擇應該得到尊重,畢竟這是在崇尚意思自治的私法領域,并且婚姻相對其他契約而言,具有更多的隱秘性與私人事務化的性質。從現(xiàn)實而言,婚姻是身份關系的結合,具有“事實在先”的特點,無論法律承認與否,這些身份關系都已經(jīng)存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關系或父母子女關系都是非常具體的,聯(lián)系著相關的權利與義務,很難從抽象的概念的權利體系中分離出來。因此,和其他法律領域相比,身份法律關系是相當尊重具體事實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婚姻家庭生活雖屬個人隱私,但是締結婚姻的行為卻有著不可否認的公示性,它是在一定的法律約束下對公眾的公開宣言。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國家基于其公共管理職能對婚姻關系進行規(guī)范是必須的。否則就可能導致現(xiàn)實中的婚姻五花八門,不僅使國家難以管理,也使社會其他人難以認定,容易導致重婚、騙婚等各種違背婚姻倫理秩序的行為,對整個社會的文明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2、既尊重我國的國情,又借鑒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合理做法。造成我國事實婚姻的現(xiàn)狀的原因是很復雜的,主要有:第一,我國傳統(tǒng)婚姻文化的影響。由于我國古代有關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主要由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禮”來調整,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婚姻習俗都是重儀式,舉行婚禮是民間的傳統(tǒng),在老百姓的觀念中,舉行了婚禮才算結婚了,這樣的婚姻也就合法了,而登記與否則是無所謂的。第二,農(nóng)村實行土地承包經(jīng)營改革后,農(nóng)民結婚登記與否與農(nóng)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不大。第三,現(xiàn)代人觀念的發(fā)展變化對兩性關系的認識重內(nèi)容輕形式,追求自由,不愿承擔責任。第四,老年人口、城市外來人口的增多。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一些喪偶再婚的老人,因為財產(chǎn)等諸多問題,寧愿選擇同居,而不去辦理結婚登記;隨著我國城鄉(xiāng)間人員流動的頻繁,流動人口的婚姻中因結婚登記的程序繁瑣等各種原因而出現(xiàn)了大量的事實婚姻。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我國目前的事實婚姻呈現(xiàn)廣泛性、大量性和長期性的特點。
同時,事實婚姻在許多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名稱、性質和法律上的對策不盡相同。歷史上羅馬法中的時效婚、英美的普通法婚姻、日本的內(nèi)緣婚、古巴的非正式婚、德國的同居婚等,都具有事實婚姻的性質。對這些現(xiàn)象,各國法律所持的態(tài)度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為絕對不承認主義。即法律對事實婚姻一律不予承認和保護,這種規(guī)定以日本最為典型。第二種為承認主義。即對符合結婚實質條件的事實婚姻的效力予以承認。承認事實婚姻的法律僅要求當事人有結婚的行為能力、結婚目的、同居的事實。在滿足這些條件的前提下,與法律婚有同等的效力。但是如果要解除事實婚姻,則必須提起離婚訴訟。第三種為相對承認主義。即法律為事實婚姻設定某些條件,具備這些條件者與法律婚有同等效力,否則為無效婚。這些條件或是以雙方當事人同居的時間達到法定期限、或是經(jīng)法院審查確認為有效、或是補辦法定手續(xù)。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采取的是相對承認主義。
三、我國現(xiàn)行事實婚姻法律制度的具體規(guī)定及其完善
1、我國現(xiàn)行事實婚姻法律制度的內(nèi)容。主要是婚姻法第8條規(guī)定“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及《解釋(一)》第4-6條的規(guī)定,即第4條“男女雙方根據(jù)婚姻法第八條規(guī)定補辦結婚登記的,婚姻關系的效力從雙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規(guī)定的結婚的實質要件時起計算”、第5條“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guī)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qū)別對待:(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jīng)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第6條“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guī)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一方死亡,另一方以配偶身份主張享有繼承權的,按照本解釋第五條的原則處理”。
2、我國現(xiàn)行事實婚姻法律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
第一,這種規(guī)定重形式輕實質,不利于保護弱者。當事人本來是起訴離婚的,而硬要其補辦登記手續(xù),雖然維護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但也給國家和當事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這種規(guī)定也不太公平。1994年2月1日以前可以不補辦登記手續(xù),而以后的卻要補辦,如一方不同意補辦,另一方想補辦也辦不成,按照規(guī)定只能以同居關系處理,這樣顯然不利于保護想補辦手續(xù)一方的利益。
第二,如未登記的男女雙方未發(fā)生糾紛,也沒有產(chǎn)生離婚訴訟,則法院無權主動干涉和督促他們?nèi)パa辦登記,那么當事人雙方同居的這種事實又該如何定性、具有何種法律效力呢?依據(jù)現(xiàn)行的法律是按同居處理,但這樣的處理方式顯然又不符合2001年婚姻法修正的初衷,既不利于保護非婚同居中善意的當事人,也不利于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第三,按《解釋(一)》第5、6條的規(guī)定,男女雙方是1994年2月1日后同居的,符合結婚的實質條件但未辦理結婚登記,一方死亡,另一方卻不能以配偶的身份享有相應的權利。如:曾經(jīng)以夫妻名義同居六年的一對男女,“丈夫”因意外而喪生,但由于兩人“婚后”一直未曾辦理結婚登記,所以“丈夫”留下的遺產(chǎn),“妻子”卻無法繼承,這顯然也不合理。
那么該如何完善我國的事實婚姻法律制度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立法上明確規(guī)定事實婚姻的認定條件。對于1994年2月1日之前的情形,當事人雙方只要符合這一條件即是事實婚姻,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這些條件是:從主體上看,當事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且沒有配偶的男女;從目的上看,男女雙方同居是為了終生共同生活,這是它與通奸、姘居或其他不正當兩性關系的根本區(qū)別;從內(nèi)容上看,男女雙方對外時均以夫妻名義并公開同居生活;從程序上看,沒有進行結婚登記,這是它與合法婚姻的根本區(qū)別。
其次,對于1994年2月1日以后男女雙方符合上訴條件的同居行為,一方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法院在受理前告知其補辦結婚登記的,如雙方都堅持不補辦的,則按同居關系處理,這是毫無疑問的。如一方堅持補辦,但另一方堅持不補辦的,則應當設定一些標準使得法院能一定程度地從保護弱者的角度進行干預。第一個標準是在沒有子女的情形下雙方同居的年限。有的國家規(guī)定為5年,有的國家規(guī)定為3年或2年,我國學者有提出6個月的。筆者以為6個月稍短了些,5年或3年又長了些,是否以1年為標準。因為雙方同居達一定年限,此種習俗在古羅馬法中便有規(guī)定,其時效婚使得連續(xù)一年保持妻子身份的婦女歸順夫權。雙方同居達到了1年的年限,一方面可以推知雙方對婚姻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對分分離離頻率高的同居關系不予承認也體現(xiàn)了婚姻的嚴肅性。第二個標準是在有子女的情形下,不論同居的年限。因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國策下一對夫妻一般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因而在生兒育女的問題上,雙方的選擇都是極為慎重的。在擁有共同子女的情形下,法律亦可推知當事人對婚姻的態(tài)度而對這種事實婚姻加以承認。而對于沒有起訴離婚的,只要雙方當事人同居達一定年限或雙方生育有共同子女的,法律推定其為夫妻關系。這樣的同居年限也以1年為限。而生育子女的,則推定雙方的關系為夫妻關系。
總之,作為私法性質的婚姻法應以保護公民的婚姻家庭權利,保護婚姻家庭中的弱者為己任,因此其不能漠視婚姻實體的現(xiàn)實存在和其衍生的各種身份、財產(chǎn)關系的法律事實。因此現(xiàn)行立法對事實婚姻采有條件承認的態(tài)度反映了我國立法水平的提高,但同時我國事實婚姻法律制度仍存在不足,我們期待著其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我妻榮,有泉亨.日本民法親屬法[M].工商出版社,1996.
[2]夏吟蘭,田嵐.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學原理[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日]栗生武夫.婚姻法之近代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4]丁素芳.淺談事實婚姻[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4)
[5]段凰.簡析新《婚姻法》對事實婚姻的態(tài)度--兼論《解釋》4-6條[J].當代法學,2002,(9)
Consideration on the Law about“Practical Marriage”
WANG Xiao-yu
(Humanity-Social Science Dept.,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u 241000)
Abstract: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ic of China,we have been acquiesced in practical marriage on a limited condition and then refused it and acquiesced in such a kind of marriage on a limited condition again.It is known as that the law cherrishes the human's rights.But something needs to be done to improve it further.
Key words:practical marriage;law system;legislative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