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外語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提高,又離不開“母語”和“目的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語言既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因此,運用外語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能力。要使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就必須首先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和修養(yǎng)。
關鍵詞:大學外語教學 外語教師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1875(2008)09-030-01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高校外語教師應具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較為廣泛,國際學界對此所作的論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思維方式即思維習慣或思維程序。它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在歷史傳統(tǒng)、哲學思想、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綜合影響下,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式也就不同。所以,東西方思維模式的比較和轉換應當成為外語教學的重要內容。研究表明,西方人是直線性思維,語言的表達,多為開門見山,實話實說,直抒己見;東方人的思維模式為螺旋式,表達方式多為含蓄、委婉、迂回曲折。不同的思維模式,使人們對東西方人的定型也大相徑庭:西方人外向、坦率、思想開放,崇尚自立、個人主義;東方人則內向沉默、保守,重和諧、集體主義。西方人對事物的評價多為“好與壞”,“是與非”,“對與錯”,“黑與白”等,且細微之處可以忽略不計。而中國人卻留心事物的細微差別,奉行“中庸之道”,所以西方人認為“中國人講究克制,容忍”,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狂熱,走極端。此外,東方人習慣于綜合型形象思維;西方人習慣于分析型抽象邏輯思維。從哲學意義上講,語言影響人的思維。一種語言的結構體現(xiàn)了持該語言的人們的內心生活。英語等西方文字為線性音素文字;漢語等東方文字為非線性音節(jié)文字。語言的不同,導致了人們思維模式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際中,針對某一問題,西方人慣于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使其有說服力,對他人的觀點或贊同或駁斥,語言風格為“是或非”。而東方人則往往先就某一觀點褒獎一番,附和居多,少有評論。最后,在寫作方面,由于語篇類型的不同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失敗的案例也很多??梢?,高校外語教師應對東西方思維模式、語篇模式教學予以高度重視,并在寫作教學中揚長避短,使兩種思維模式實現(xiàn)自然轉化。
2.價值觀念是一個文化群體的文化意識的核心,是跨文化交際的內核。價值觀念形態(tài)積淀于民族心理之中,得以世代相傳,并在實際生活中發(fā)揮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會效應。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價值取向基本是個人本位的,尤以歐美為典型,美國人有很強的個人奮斗意識和競爭意識,他們恪守這樣的生活信條: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美國文學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部人個人主義的贊美詩;東方國家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取向基本是集體本位的。中國人注重互助和依靠,重視集體的作用,注意保護“面子”,人際關系重和諧,即“和為貴”,集體至上;美國人注重自立,重視突出個人,不留“面子”,注重隱私,張揚個性,喜歡個人競爭。在英語中,“我”(I)無論何時都要大寫,是世界上唯一將“我”字大寫的文字。這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鮮明的對照。在古代漢語中,論“我”時,常用“敝人、寡人、不才”等謙辭;現(xiàn)代語言中常用“本人”等謙辭。如果遇到一個負重而行的老人,中國年輕人會走上前去,幫助老人;美國年輕人則是駐足思考片刻,然后離去。這就是在跨文化交往中東西方人在價值觀上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心態(tài)。價值觀是民族心理的深層結構層次,它影響和作用于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3.構成某一文化群體特點的社會規(guī)范(它包括社會習俗、道德規(guī)范、宗教規(guī)范、歷史傳統(tǒng)、社會契約等),也是影響交際是否成功的一個主要方面,外語教師必須通曉這方面的知識。東西方社會規(guī)范有很大的不同,分別從屬于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在座次上,中國人尚左,西方人尚右;在文化蘊涵很深的表示顏色的詞匯中,東西方人語義聯(lián)想大有不同。中國人以“紅色”為吉祥,西方人卻為暴力、血腥和活力;西方視“白色”為喜,新郎新娘在婚禮上著白色婚紗,象征純潔;中國人則只有在葬禮上才身著白服。類似例子不勝枚舉。不同文化中有共同的道德也有不同的道德規(guī)范。在中國文化中,不贍養(yǎng)老人是不道德的,因此才有“四世同堂”這一說法;在美國文化中,人們對贍養(yǎng)老人這個觀念很淡薄,“核心家庭”大為盛行。宗教信仰規(guī)范是神化了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在社會中發(fā)揮著調整人們行為的作用。如西方人星期日去教堂參加一些宗教節(jié)目、宗教儀式等;中國人在這點上則較為淡漠。如果外語教師意識不到這一點,就會使學生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遇到很多麻煩。
4.高校外語教師除了要掌握跨文化方面的知識外,還要對目的語文化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評價立場,以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這些差異給予客觀的、辯證的分析,提高認識水平,不能武斷地說孰好孰壞,尤其不應用簡單否定的態(tài)度來對待目的語文化。這就是為什么在東西方政治交往方面,我們一再強調,不能將各自的意識形態(tài)強加于對方的原因。
(二)培養(yǎng)高校外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由于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與日俱增,以及人才市場對外語人才需求的日趨規(guī)范,提高高校外語教師本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各級院校的迫切任務。為此,我們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培養(yǎng)外語師資的各級各類學校, 尤其是高等師范院校應高度重視外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訓,為適應新形勢,及時改革現(xiàn)有的教學大綱,增加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專業(yè)課程,并將其作為考核教師任職資格的主要標準。同時,各級師資培訓部門應有意識地安排在職教師文化知識方面的培訓。
2.加大高校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關系方面的研究力度,有關部門應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指導措施,鼓勵廣大外語教師注重跨文化知識在外語教學上的應用研究,改變過去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教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導向,使外語教師實現(xiàn)由教學型向科研型的轉變,使跨文化教學的研究走向系統(tǒng)化。
3.加強校際交流,派高校教師到目的語國家接觸外國文化,直接體驗目的語的民族文化,參與其中,以達到用目的語的文化來評價跨文化交流心理感受的程度。
4.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主動接觸目的語文化,增加對目的語文化知識的感性認識。此外,鼓勵高校教師閱讀大量有關文化方面的書籍,通過閱讀,也可以強化教師們有關目的語文化知識的理性認識。
總之,高校外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多渠道、多元化的,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而且高校外語師資培訓需要一整套科學的、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使各級相關院校和廣大外語教師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劉學惠.外語教師教育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
[2]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唐玉光.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教育制度[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 2002.(5).
[4]張穎,王薔.師資培養(yǎng)模式與教師素質[J].國外外語教學, 2000(3).
[5]Freeman D.Teacher training,development,and decision making;A model of teaching and related stratees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198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