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糧國稅在中國延續(xù)了2600多年,終于被中國共產黨廢除了。貴州有不少與皇糧國稅有關的古代碑刻,為研究古代賦稅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惠水縣定里村《定章完納》碑記載:“每征一錢,納銀二錢,連耗羨共納庫平紋銀三錢。”大龍長官司所屬之“小寨、播胡,應納條額肆錢九分五厘;播計,應納條額貳兩六錢零八厘六毫五絲;播龍,應納壹兩九錢七分;蠻柴,應納條額貳兩八錢二分三厘?!卞\屏縣塘東村《納糧碑》記載:“塘東賦銀,一兩三錢三分,谷十四石,米九斗八升一合。米谷二項,共合色銀,十兩零七錢七分五厘,兌扣實銀,五兩三錢八分七厘三毫?!钡勒婵h大路村《糧規(guī)碑》記載:“無論戶大戶小,銀貴銀賤,大糧每分應繳制錢叁拾叁文?!?/p>
清咸豐同治年間,貴州各族農民不堪重負,揭竿起義,史稱“十八年反正”。農民起義被鎮(zhèn)壓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減負”措施,各族農民將“減負”告示刻之于碑石。立于光緒五年(1879年)的貴州巡撫岑毓英《嚴禁加收錢糧》碑記載:“今后照章交納錢糧,無論秋糧條銀,無論收糧收錢,除便征耗錢耗米外,只準照街市價,每兩加銀二錢,每石加米二斗。”錦屏縣新民村保存古碑兩通,分別記載貴州巡撫“嚴禁加收錢糧”及黎平知府“概照市價平買”署中所需事。《嚴禁加收錢糧》碑規(guī)定:“嗣后爾等完納錢糧,無論秋糧條銀,不論收銀收糧,除例征耗銀耗米外,只準照市價分兩加銀二錢,每石加米貳斗?!薄陡耪帐袃r平買》碑規(guī)定:“所需茶油、牛燭、柴炭、肉菜、原木、器具等項,概照市價平買。其民間一切供應陋規(guī)盡行革除。倘有一毫勒派之(行為),即遭鬼神誅殛之禍。”苗侗村民據貴州巡撫林肇元告示立于光緒八年(1882年)的《嚴禁土司勒收兵谷及一切規(guī)費》碑記載:“土司欺我苗夷不通漢語,不識漢字,任其顛倒欺蒙,恣肆剝削,怨則歸官,利則歸己,上罔國法,下虐民生。須知百姓之納于官者,只有丁糧正供。如有土司假借名色勒收兵谷及衙門規(guī)費等事,準該苗夷將該土司扭稟地方官?!?/p>
貴州糧倉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極有特點。自從人類定居下來從事農業(yè)生產,就開始修建糧倉??脊殴ぷ髡咴l(fā)現糧倉遺址和陶倉模型,為研究古代糧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發(fā)現陶倉模型的土城崖墓群,為東漢墓,位于習水土城鎮(zhèn)紅花村范家嘴、黃金灣村袁家坳、群峰村儒維一帶。1994年清理2座,發(fā)現罐、甑、缽、屋、倉等陶器。糧倉遺址,無可爭議的是“則溪”?!皠t溪”是彝族語言,本為“倉庫”之意,后演變?yōu)槊鞔魍了驹O置的地方政權。黔西縣雨朵鎮(zhèn)雨朵村的金家寨,尚存一處建于明代的“則溪”遺址,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原有糧倉、兵房、瞭望臺、烽火臺、石圍墻等。現殘存屋基、石拱門、柱礎、石圍墻。
貴州各族人民的儲糧方式五花八門。有的儲于室內,有的儲于室外;有的儲于地上,有的儲于地下。室內儲糧者,有的儲于樓上,有的儲于樓下。室外儲糧者,有的儲于池畔,有的儲于水上,有的利用天然溶洞或巖廈儲藏糧食,人稱“洞倉”。地上儲糧者,有的修建糧倉,有的架設“禾晾”。地下儲糧者,有的橫挖洞穴,有的豎打地窖。有的人家,將地窖挖在住房內,一旦不幸失火(諱稱“潑水”),用口鐵鍋一扣,糧食安然無恙。建倉儲糧者,從質地上看,有竹倉、木倉、石倉、磚倉之分,從形制上看,有圓倉、方倉以及干欄式吊腳樓糧倉等多種。圓形糧倉,古人稱之為“囷”,頂部多蓋茅草。
居住在貴州東南部都柳江一帶的苗、瑤、侗、水等少數民族村民,自古愛種糯谷,愛吃糯食。村民用古老的“摘刀”將谷穗摘下,捆綁成束,一層層、一排排晾曬在用杉桿搭建的“禾晾”上。晾干以后,移至家中,懸掛于屋檐下、房梁上。食用之前,先將谷穗烘炕干燥,而后放入石碓中去皮。
秋收時節(jié),侗寨“禾晾”,金光閃閃,分外醒目,堪稱一道美景。有的“禾晾”修在糧倉附近,甚至與糧倉組合修建,形成內為糧倉外為“禾晾”的特殊形制。此類糧倉下部,若是水塘,可以養(yǎng)魚;若是旱地,可以貯存木材甚至于棺材。黎平茅貢登岑糧倉群,有糧倉250余座,最早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58年)。糧倉形制多種多樣:有單層倉,雙層倉;有單間倉,雙間倉;有帶“禾晾”倉,有不帶“禾晾”倉;有的一面是糧倉,一面是“禾晾”,中間為通道。此外,還有夫妻倉、父子倉、兄弟倉等等。大糧倉可儲藏萬斤稻谷,小糧倉也能儲藏幾千斤。登岑糧倉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貴州其他地方,常將包谷、高粱、小米、辣椒之類懸掛在出檐較長的屋檐下,形同開放式糧倉。有的人家,則用竹編的囤籮和木制的撻斗儲存糧食,置于正房的二樓、三樓上,或正房兩側的廂房里。有的就在室內一角建倉儲糧,食用方便。貴州許多少數民族的房子是木結構吊腳樓,極易“潑水”‘為防糧食因為“潑水”受到損失,不少人家有意將糧倉建在室外安全處,并盡量修在水邊,甚至于水上。修建在水池、水塘、水田等水面上的吊腳樓糧倉,有較好的防火、防潮、防鼠、防盜等性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qū)內的瑤族吊腳樓糧倉,安有特殊的防鼠裝置。即在底層四根立柱的上端,各置一個圓圓的壇子,或裝一塊寬寬的木板,用以阻止老鼠攀登。糧倉上部儲存糧食,離地兩米多高。糧倉下部的地腳枋,作用在于使糧倉穩(wěn)固、牢實,但正好可供村民小坐休息。農事之余,瑤民三三兩兩,坐在糧倉底下歇涼,糧倉又變成了“涼亭”。貴州一些苗村侗寨的糧倉,常以家族為單位成群地修建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遠古時代“公共儲糧”的遺風,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歷史上,官府修建義倉,對減災濟賑發(fā)揮過積極作用。有的義倉已成為古建筑,得到了保護。在貴州,有些廟宇、祠堂曾被長期作為糧倉用,使糧食儲藏與古建筑保護相得益彰。這些建筑主要有:花溪青巖壽佛寺,開陽龍崗川主廟、雙流寶王宮和南龍長慶寺,赤水復興萬壽宮,石阡萬壽宮,印江嚴氏宗祠和戴氏宗祠,思南永祥寺和王爺廟,興義劉氏宗祠,安龍袁祖銘舊居和五省會館等等,已被公布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糧倉文化不僅僅是糧倉建筑,還包括糧食生產、糧食加工、糧食政策等許多方面。上述各個方面,貴州很有特點。加工糧食的水碓、水磨、水碾、水車等等,極具民族特色,很有觀賞價值。記載糧食政策的官府碑刻、土司碑刻以及鄉(xiāng)規(guī)民約碑刻,內容豐富,書體各異,甚至還有少數民族文字,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
責任編輯:龍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