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幾年來,圍繞農業(yè)稅廢止問題,我國在農業(yè)和農村經營管理方式與方法以及經營管理體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創(chuàng)新。本文以農村會計制度改革為背景,對如何進一步完善現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及核算方法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 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核算方法
[中圖分類號]F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08)17-0021-03
一、 現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及核算方法的利弊分析
(一)現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及核算方法的優(yōu)點
1. 建立了內部控制與外部監(jiān)督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制度》)在強調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建立包括貨幣資金等在內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同時,進一步明確了財政和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對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的職責與權限。上述內部控制與外部監(jiān)督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的建立,對于明確村財務會計工作的權限和責任,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收支的控制、監(jiān)督與管理,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提出了資產計價的原則?!吨贫取贩謩e對購入的物資、生產入庫的農產品和工業(yè)產成品、領用或出售的存貨、購入的農業(yè)資產、自行繁育的幼畜及育肥畜、經濟林木及非經濟林木、以現金或銀行存款等貨幣資金方式向其他單位投資、以實物資產(含牲畜和林木)方式向其他單位投資、新增和盤盈固定資產等計價問題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這些資產計價原則的提出,對于進一步規(guī)范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工作,切實加強村集體資產的內部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3. 直觀明了的會計科目符合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的特點和要求?,F行《制度》在有針對性地調整了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類科目的基礎上,增設了成本類科目,并在損益類科目中增設了“農業(yè)稅附加返還收入”和“補助收入”科目。經過調整后的會計科目,在充分考慮目前我國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基礎工作的現狀的同時,較好地適應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從事經濟發(fā)展為主,同時兼有一定社區(qū)管理職能的實際情況。
4. 會計報表所列示的項目及其內容趨于科學化和合理化。現行《制度》較大幅度地調整了有關會計報表。就資產負債表看,在增加“補充資料”部分的同時,分別對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進行了調整。就收益及收益分配表看,在將收益分配表更名為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并將“總收入和總支出”及“收益和分配”項目分別調整為“本年收益”和“收益分配”的同時,對各個項目的具體內容也進行了適當調整。經過調整后的會計報表,在考慮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特點的前提下,逐步接近于國際上通用的報表格式,既簡單實用,又趨于科學合理。
(二)現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及核算方法的不足之處
1. 會計科目的設置仍缺乏規(guī)范性。一是項目間的核算缺乏一致性。例如在資產類科目中,同樣是待轉項目,對于可能形成固定資產的項目的核算,專門設置了“在建工程”科目,待完工并形成固定資產時轉入“固定資產”科目;而對于可能形成牲畜(禽)資產和林木資產的幼畜及育肥畜購入與飼養(yǎng)費用和經濟林木及非經濟林木的購入與培育費用,則直接通過“牲畜(禽)資產”和“林木資產”科目本身進行核算,相互間缺乏共性。二是個別科目名稱缺乏嚴謹性,例如在負債類科目中增設的“一事一議資金”科目,其所體現的是村合作經濟組織取得的一種負債性質的資金來源,而不是一種具體的資金存在形態(tài),在科目命名中出現“資金”字樣,缺乏科學性。
2. 年度會計報表的設置存在一定欠缺。在資產負債表中,單獨列示了“農業(yè)資產”大項,而取消了“其他資產”大項,一方面降低了報表的規(guī)范性,另一方面容易導致個別項目難以歸類。在收益及收益分配表中,受《制度》所規(guī)定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全年收益總額”中“經營收益”計算方法的影響,將“發(fā)包及上交收入”和“投資收益”列入“經營收入”增加項,將“管理費用”列入其抵減項,并由此得出“經營收益”,有悖于收入和費用配比的原則。
3. 對會計核算方法與要求的界定缺乏可比性。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除具有財務會計的共性外,同時具有預算會計的某些特征,其科目設置、會計報表編制和核算方法與要求的界定應在考慮行業(yè)特點的同時,注意部門間的統一性,但這一原則在現行《制度》中未能得以充分體現。例如在資產的劃定中,單獨列示了“農業(yè)資產”大項,而取消了“其他資產”大項;籌資費用直接列入“其他支出”等。
二、 完善現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及核算方法的思路
結合目前農村財會隊伍的實際情況,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制度和核算方法的調整與完善工作應該分局部性科目調整和整體性調整兩步進行。
(一)局部性科目調整
1. 在資產類科目中,增設“其他貨幣資金”科目,用于核算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非現金和銀行存款形式在外存儲的貨幣資金以及向所屬單位撥付的資金。該科目可以暫設“財政專戶存儲資金”、“鄉(xiāng)鎮(zhèn)代管資金”和“撥付所屬單位的資金”等明細科目,分別對村合作經濟組織在鄉(xiāng)鎮(zhèn)財政部門設專戶存儲的資金、在鄉(xiāng)鎮(zhèn)經管等部門納入“雙代管”的貨幣資金和撥付所屬單位的資金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2. 在負債類科目中,將新增設的“一事一議資金”改為“專項應付款”或“應付一事一議款”,用于核算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一事一議”方式籌集的專項資金。該科目可根據所議具體事項設置明細科目,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3. 在損益類科目中取消“農業(yè)稅附加返還收入”科目,或將其連同“補助收入”一起合并為“事業(yè)收入”科目,用于核算村集體經濟組織以管理者身份按有關規(guī)定獲得的非經營和發(fā)包性收入。該科目可設置“農業(yè)特產稅附加返還收入”和“補助收入”等明細科目,分別對農業(yè)特產稅附加收入和補助收入進行明細分類核算。
(二)整體性調整
1. 較大幅度地調整會計科目??梢砸浴洞寮w經濟組織會計制度》規(guī)定的會計科目為基本框架,在資產類科目中增設“其他貨幣資金”、“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低值易耗品”、“待攤費用”、“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損益”等科目,取消“應收款”和“內部往來”科目;在負債類科目中增設“應付票據”、“應付賬款”、“應交稅金”、“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專項應付款”等科目,取消“應付款”和“應付工資”科目;在損益類科目中,增設“事業(yè)收入”和“財務費用”等科目,取消“農業(yè)特產稅附加返還收入”和“補助收入”科目。
2. 有針對性地調整會計報表。對科目余額表,根據前述科目調整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對收支明細表,用新增“事業(yè)收入”替代“提留統籌收入”,并將“財務費用”單列于總支出項目;對資產負債表,取消“農業(yè)資產”大項,增加“農業(yè)及其他資產”大項,并將“農業(yè)資產”歸并其內,將新增科目“其他貨幣資金”合并到“貨幣資金”項目,將“應收票據”單列為流動資產項目,將“應收款項”分解為“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和“壞賬準備”,將“低值易耗品”合并到存貨項目,將“待攤費用”單列為流動資產項目,將“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合并到農業(yè)及其他資產,將“待處理財產損益”分解為“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和“待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后列入資產項目,取消“應付工資”項目,將“應付票據”單列為流動負債項目,將“應付款項”分解為“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款”,將“應交稅金”、“預提費用”單列為流動負債項目,將“專項應付款”單列為長期負債項目;對收益及收益分配表,在用新增“事業(yè)收入”替代“農業(yè)特產稅附加返還收入”和“補助收入”,將“財務費用”列于“經營收入”抵減項的同時,進一步調整村集體經濟組織“全年收益總額”中“經營收益”的計算方法。
3. 有重點地改進核算方法。除會計科目和報表的編制應盡量保持與其他相關部門和行業(yè)間的可比性外,應當正確界定個別項目會計核算的方法及要求。首先應當調整村集體經濟組織“全年收益總額”的計算方法,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全年收益總額的計算公式 “收益總額=經營收益+農業(yè)稅附加返還收入+補助收入+其他收入-其他支出”調整為“收益總額=經營收益+發(fā)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事業(yè)收入+其他收入-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他支出”,其中“經營收益=經營收入-經營支出”。其次進一步規(guī)范有關資產和費用項目的計價要求,例如:對固定資產的折舊可以規(guī)定統一選擇綜合折舊率、有條件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采用加速折舊法,籌資費用統一列入“財務費用”,期末應當計提各種減值準備等等。另外應根據目前我國農村經濟和財會隊伍的實際情況,有步驟、有重點地推行會計電算化等較為先進的會計核算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洪謨,曲國慶.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財務與會計[M].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1996.
[2] 賀軍偉. “入世”與我國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業(yè)產業(yè)化[J]. 農村經濟文摘,2002(2).
[3] 財政部. 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