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李白永遠都是豪放飄逸里夾著一點悲辛,狂傲不羈里摻著一絲惆悵。那種天馬行空的豁達情懷,那種任情縱性的率真性格,是沒有第二人可以與之相比的。
這首《月下獨酌》,我們不妨說它是李白酒后的神來之筆。初讀此詩覺得甚是飄逸灑脫,再讀一遍卻體會到,實際上李白是用一種喧鬧的筆觸來掩飾他極為悲涼的心境。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惫賵龅氖б?,理想的破滅,詩人逃開世俗,把自己藏進花間酒中,極為超然地而又孤獨地飲酒。他依舊是那么高傲和率真,還跟月亮和影子成了相互慰藉的朋友,可詩人那顆純潔而敏感的心總是要清醒的,所以有了“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的感慨。這種清醒是最無奈、最殘酷的。一旦醒來,就全都是孤冷,全是落寞。
明月、影子,它們終究是不懂詩人的。然而詩人又如何能有所苛求,就這樣“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吧。以往那些奢華的日子都不過是過眼云煙,與其獨自悵然,還不如享受這真實的春日夜色呢!于是,夜越來越深,酒意也越來越濃。他引吭高歌,翩然起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不管是不是還有知音,還有觀眾,詩人以其獨有的悲情,在這一片寥廓天地間,一個人載歌載舞,揮灑自己憂郁的情感。這是怎樣的凄然呢!“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痹诎胨胄阎g,詩人還可以擁有一個與月亮與影子其樂融融的慰藉,雖無法持久,但過于覺醒和過于清醒都是一樣的,都只有難堪和冷漠。那又會怎樣呢?現(xiàn)實的殘酷讓詩人心寒,所以我們才會聽到詩人那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是啊,最忘情、最出世的天地才是最安全的。無論如何,再不會有入世輾轉(zhuǎn)的悲辛和凄涼了。
我們很難讀懂李白,這篇《月下獨酌》便是如此,在熾熱豪放的背后總有一絲悲辛。
【指導教師:汪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