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是微型小說中的一篇精品。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
一、透視靈魂的“窗”。
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屬于自己的窗,有的人打開它陽光燦爛,有的人打開它則陰霾密布?!敖暗牟∪恕睘榱私獬榈耐纯?,精心編造著窗外那一座多姿多彩的花園,那里有碧綠的湖水、漫游的水禽,有游樂的孩子、散步的情侶,有盛開的鮮花、柔軟的草坪,還有精彩的網(wǎng)球賽和板球賽,如此豐富多彩、優(yōu)美的景色,其實正是他自身高尚人格的寫照。因為一個心靈里沒有美景的人,是不會也不可能編造出如此充滿生機、安詳和諧、沸騰熱烈的生活之景的。“遠窗的病人”心胸狹窄,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私欲,竟置曾為自己帶來“美好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顧,但費盡心機后所看到的結(jié)果卻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這堵墻又何嘗不是他丑惡靈魂的形象的物化?一扇普通的窗戶卻照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靈魂,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由此可見,小說里的“窗”不只是安在墻壁上透氣通光的裝置,同時也是人心靈的象征。
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說只有1300多字,但不僅人物形象豐滿,而且情節(jié)完整而有波瀾。作者起初落筆寫了兩個人關(guān)系的和諧,然后花了不少筆墨去描寫近窗的病人虛構(gòu)的美景,這其實是一種蓄勢的手法,除為展示近窗病人的美好心靈服務(wù)之外,更主要的是為和后來遠窗的病人所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從而造成情節(jié)的起伏。遠窗的病人在享受近窗的病人精彩的描述時,內(nèi)心卻產(chǎn)生了嫉妒的心理:“為什么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能有幸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么自己就不能得到這種機會呢?”這是人性美丑之間的第一次碰撞,也就拉開了矛盾沖突的序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乃至于他整天為這個問題所“困擾”,甚至到了因此而病情加重的地步,這就暗示了矛盾沖突的加劇;嫉妒心終于惡性發(fā)作,他寧可眼睜睜地看著同伴在痛苦中死去,也不愿去按響那可以救生的電鈴,高尚與卑鄙、善良與冷酷的矛盾沖突在此達到了高潮。按理,故事的結(jié)局應(yīng)是遠窗的病人如愿以償,可偏偏不然,他所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這種陡然的逆轉(zhuǎn)、戲劇性的結(jié)局可以說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說意料之外是因為與近窗的病人描述的截然不同;說在情理之中是因為卑劣丑惡的靈魂是不會也不可能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這是他陰暗追求的必然結(jié)果。
三、留有空白的結(jié)尾。
小說結(jié)尾采用了歐·亨利(美國小說家)式的筆法,用合乎情理的夸張,出乎意料的結(jié)局,達到了“含淚的笑”的藝術(shù)效果。以一句“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戛然作結(jié),言有盡而意無窮。以后他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會有什么樣的人生結(jié)局呢?這是文章留給讀者的一塊空白,我們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去延續(xù)、去填補。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如遠窗的病人從此只要閉上眼就會看到同伴,良心整日遭受著譴責,在煎熬和恐懼中他的病情更加加重了,最后終于一命嗚呼;病房內(nèi)又來了一個病友,他也像過去的同伴那樣為新病友描述著窗外的美景,但最終也死于新同伴日益增長的妒忌心。當然,我們也可以給遠窗的病人一個重生的機會:如他出院以后向別人講述著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把自己當作反面教材來告誡人們切莫學會嫉妒和自私;病房的室友換了一個又一個,他始終堅持靠在窗戶邊,不厭其煩地為他們描述著窗外的美景,以尋求良心的解脫,最終他的罪惡得到了寬恕,靈魂升入了天堂;經(jīng)過深切的反思,他決定要棄惡揚善、悔過自新,出院以后,經(jīng)過自己的打拼成了一個成功的商人,除主動承擔起照料好同伴家人的責任外,他還出錢在那扇窗的對面建起了一座真正的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