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雖為游記,但并非單純紀實之作,而是要通過寫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結尾所說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边@一結尾,使這篇游記顯現(xiàn)出哲理的色彩。文中,作者為了抒發(fā)春游郊野時心胸豁然開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猶厲”“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襯;另一方面,放開筆墨逐層展開對最能表現(xiàn)滿井春色的種種景物進行描繪,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出富有議論抒情色彩的結尾。這樣看來,這正是作者布局嚴謹?shù)捏w現(xiàn),因此用于滿井的筆墨多少已不重要了。
作者主張獨抒性靈,這篇游記一開頭便不同凡響,作者用惡劣氣候和不能出游作一篇游記的開頭,在立意和結構上起到兩個作用:其一,用城內(nèi)的枯燥局促與后面將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對比,從而自然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其二,在結構上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不拘格套”“發(fā)人所不能發(fā)”的創(chuàng)作主張。這作為游記開頭卻大寫其不能游,這種出人意料的新奇筆法當然不同于常規(guī),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規(guī)的文學追求。
從第二段開始,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去寫春游,這一段是游記的主體部分,具有兩大特點:
首先,言之有序,層次鮮明。
《滿井游記》在點明出游的時間、地點之后,便開始由遠及近,由點到面,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地記游?!案吡鴬A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边@是滿井鳥瞰。三個四字短句,寥寥十二個字,即勾勒出了滿井全井的輪廓,完成了面的繪畫。即移步換景,以充滿詩情的筆墨,依次描繪滿井的明媚春光。先寫山和水:“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逼渲械摹熬Ь弧薄熬耆蝗缡谩敝荚谕怀錾胶拥纳{(diào)變化;次寫柳條和麥苗:“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著重顯示柳麥的初生之態(tài)。
其次,設喻取譬釀盎然春意。
游記中充分使用比喻修辭手法,不但使山水描寫生動,而且更表現(xiàn)出文字創(chuàng)造的意象美。當作者置身于郊野時,但見“一望空闊”,于是,他的心胸也隨之開闊起來,“若脫籠之鵠”的比喻,就極其形象地表現(xiàn)出自己初見春光時的輕松喜悅之情。接下來描繪滿井春色,更是妙喻迭出,美不勝收。那一汪春水,波光粼粼、清澈明亮如同新開之鏡,冷光乍出于匣;那座座青山娟然秀麗,如同晨妝后的少女,鮮艷嬌美;那柳條鵝黃初染,一樹秀色;麥苗冬眠初醒,一片新綠;曝沙的鳥兒、呷浪的魚兒,也都是滿身的喜氣。好一幅明媚秀麗的滿井春色圖,色彩燦爛全憑妙語造就。我們在欣賞品味此文時,有春光撲面之感,畫面上仿佛有昂然春意在靜靜流淌。滿井郊野,一片勃勃生機。
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寫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更為重要的還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讓山水景物都帶上作者的主觀情感,成為王國維所稱贊的“有我之境”。袁宏道在這篇游記中就是這樣做的。在作者的筆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游人都是興之所至、自得其樂,而且曝沙之鳥、呷浪之魚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種擺脫拘牽,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氣。表現(xiàn)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情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
文章的結尾物我交融,讓人回味無窮。文章寫完景,人,旁及魚鳥,然后轉入到人自身?!胺虿荒芤杂螇櫴拢瑸t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薄拔┐斯僖病敝械摹拔弊?,頗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閑而懊惱,反而為此慶幸自己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結尾“此地適與余近”,從字面上看是說此地正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正如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边@樣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氣息。本文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真是:讀之,心醉;思之,境美;誦之,忘憂。《滿井游記》不愧為游記中的極品,抒性靈的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