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筆者參加了河北省高考語文試卷作文的閱卷工作。河北省高考語文試題選用的仍是適用于河北、河南、山西、廣西等省區(qū)的全國卷Ⅰ,其作文的命題形式仍采用了前兩年的材料作文。
從近幾年的作文命題來看,命題人總是竭力避開社會熱點,讓考生在應考準備時的押題落空,而且汶川大地震又發(fā)生在高考試卷命題之后,所以,許多高三老師在考前雖然讓考生關注“汶川大地震”的有關素材,卻又斷言2008年高考把“汶川大地震”直接作為作文命題材料的可能性不大。從這一點來看,今年全國卷Ⅰ的作文恐怕讓許多高三老師感到意外,甚至感慨:高考命題,沒有什么不可能!
但不管怎樣,今年用“汶川大地震”作為作文命題材料還是有利于大多數考生的。高考閱卷后,許多閱卷老師都堅定了這個判斷。不過,命題材料不是影響作文得分的決定性因素,作文能否得高分,取決于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高低。所以,即使考生熟悉命題材料,文章也會有高低之別。從閱卷情況來看,有許多現象值得總結,以指導2009年的高考作文備考。下面,筆者結合閱卷的情況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大多數考生能正確審讀所給材料并正確立意
今年的材料,信息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表達指向基本一致:面對特大地震的突然發(fā)生,國內外尤其是國內各方所做出的積極反應體現出的人性美。所以,今年河北對高考作文立意做了如下指導性說明:
一類立意(“符合題意”)——對所給材料全面、整體把握,綜合提煉升華,歸納總結出材料主題,進行立意。如“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大愛無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性美讓我們感動”等都屬于一類立意。選取所給材料中的某一個材料,從某一個角度出發(fā),確定立意。如表現黨和政府對災區(qū)的關心,表現全國人民對災區(qū)的無私援助,表現當今社會高度的人文關懷,歌頌災區(qū)人民的堅強不屈,歌頌保護學生的災區(qū)教師的偉大精神等等。以材料或材料的含意為出發(fā)點,引出一個論題,圍繞論題在更大范圍內組織文章。如“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源遠流長”“民生至上”等。
二類立意——不涉及所給材料,但可以明顯看出其立意是從材料中引申出來的,在材料的含意范圍之內。偏離題意——既不涉及所給材料本身,又不在材料的含意范圍之內,完全拋開了所給材料進行立意。
從這個對立意的指導性說明內容來看,同2006年、2007年相比,今年河北閱卷對“立意”的要求更為寬松。因此,閱卷時筆者發(fā)現,按照這個說明,大多數考生都能正確立意。
但偏離題意的現象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把所給材料和自己所了解的其他汶川地震材料混淆,根據所給材料中沒有的其他汶川地震材料來確定立意。
2.完全拋開所給材料本身,又不在材料的含意范圍之內,另起爐灶寫自己的文章。這一類作文多為宿構作文。
3.不在材料的含意范圍之內,只抓住所給材料中某一個非關鍵詞作為論點大談特談。
因此,材料作文的立意在備考訓練時一定要作為重點難點,要從嚴要求,確定的立意一定要與材料有必然的聯(lián)系,避免將材料作文當作話題作文來立意的傾向。
二、把“汶川大地震”這個熱點作為命題材料,考生確實有話可說
閱卷時筆者發(fā)現,考生對“汶川大地震”這一焦點還是比較熟悉的,這可能是全社會關注的結果,也可能是很多學??记敖o考生準備了有關的素材,一改以前高考時很多考生無素材可用、無話可說的情況。從作文內容來看,選材幾乎涉及到“汶川大地震”的方方面面。比如人物,筆者隨手統(tǒng)計的就有張米亞、譚千秋、張吉萬、蔣敏、蔣小娟、劉亞春、劉向前、湯明、向倩、王洪發(fā)、林浩、康潔、宋欣宜、卞剛芬、于志榮、楊云芬、杜正香、嚴蓉、李躍進、白海洋、吳忠洪、劉寧、郎錚、陳國林、范跑跑、王十塊、朗莎·斯通等。比如典型語言有“只要有一線的希望,我們就要盡百倍努力”“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求求你們了,讓我再去救一個,我還能再救一個”“我沒有錢,但我有血”“我只要十萬群眾的生命”“我知道你們會來救我”“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叔叔,我不慌張,你先救他們”等。
大多數考生因為關注汶川大地震后抗震救災的過程,并參加了捐款捐物甚至獻血等向災區(qū)獻愛心的活動,被地震發(fā)生后全國人民無私的奉獻所感動,所以作文中抒發(fā)的感情真摯,這與往年高考作文出現較多感情貧乏、無病呻吟之文相比又有很大的不同。
三、構思新穎的作文頗受閱卷老師青睞
把“汶川大地震”這個熱點作為命題所依據的材料,考生的作文易做到“符合題意”,寫作時也讓考生有話可說,這是對考生有利的一面,但這樣的命題也容易使考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影響發(fā)展等級的得分。很多考生在作文時遵循著這樣的模式:先寫地震的發(fā)生,再羅列幾個感人的事件,然后抒一下情。這樣的作文缺乏創(chuàng)新,沒有亮點,得一般分易,得高分難。從閱卷情況看,分值在42-48分之間的作文最多,不能出新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對于閱卷時發(fā)現的構思新穎的作文,閱卷老師總是忍不住讓其他人一同欣賞,因為太少了!當然,這樣的作文在打分時,閱卷老師是不會吝嗇的。如《愛的姿勢》一文就對素材進行了精心處理,考生用張米亞和那位母親死亡時保持著的特殊姿勢來表現大難來臨時所體現出的人性美和無私的愛。這樣的文章切入點選得很好,顯得與眾不同,給閱卷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得了56分。
這說明應考時如果從求穩(wěn)、保險出發(fā),只重視作文基礎等級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訓練,而不注意發(fā)展等級這一環(huán)節(jié),那么考生所寫的作文在擬題、選材、結構、語言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會出新,影響作文得分。
四、好題目,真讓人喜歡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題目也可以看出考生對所給材料是否審讀透徹,立意是否正確,對材料的處理能力是否具備,因此,題目如何實際上能幫助閱卷老師判斷考生寫作素養(yǎng)的高低。如果文章有一個好題目,在高考作文閱卷時間不如平時充足的情況下,有助于考生得高分。
筆者在閱卷時發(fā)現了一些好題目,特錄如下:《逝者自嘲》《愛的顏色》《多難興邦》《流淚不是因為痛苦》《用愛心點燃生命之光》《面對災難,我們有愛的長城》《大難面前,大愛彰顯》《向大愛之人致敬》《災難,讓心與心靠得更近》《觸動心靈的聲音》《一滴淚的成分》《最可愛的人》《愛的姿勢》《中國,我為你自豪》《用愛書寫傳奇》《有了愛,災難不再可怕》《愛的奇跡》《地震無情,人間有愛》《災難,讓我們抱得更緊》《震不垮的民族凝聚力》。
當然,也有一些讓閱卷老師不知所云的題目,這些題目明顯不是結合所給材料本身擬制的,也不是依據材料的含意擬制的。如下面這些題目:《對于財富的一點思考》《留取丹心照汗青》《力量從何而來》《中國人民最好》《活著就好》《堅持就是勝利》《敬畏生命》《用頑強戰(zhàn)勝災難》《厄運壓不垮的信念》《考驗》《生命的火把》。
因此,對話題作文、材料作文,一定要在擬制題目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加強訓練。
五、莫讓錯別字影響作文得高分
今年高考,對語文卷作文的評分有了新要求,把原來每出現三個錯別字扣1分的要求,改為每出現1個錯別字扣1分。這種規(guī)定顯然是針對現實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使用漢字不規(guī)范的現象,對中學語文教學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具體到今年河北考區(qū)的作文閱卷情況,筆者發(fā)現,也確實有一些文學功底不錯的考生,作文得分卻因錯別字而受到影響。有些考生的作文里出現不重復的錯別字八九個,有的考生標題里就能出現兩個錯別字。筆者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出現頻率比較高的錯別字是以下幾個:愛心鑄造的長城永不跨(應為“垮”)、共度(應為“渡”)難關、萬眾一心,眾志誠誠(應為“成城”)、倒踏(應為“塌”)、別恢(應為“灰”)心、震憾(應為“撼”)、堅(應為“艱”)險。
有個別同學顯然是因粗心、馬虎造成一些不應出現的錯別字,如溫家寶總理的名字,有些同學寫錯,而溫家寶總理的名字是前面的材料里出現過的,這樣的錯別字現象造成的扣分很讓人感到可惜。
因此消滅錯別字的功夫要下到平時,要養(yǎng)成正確使用漢字的習慣。閱讀時,遇到生僻字要查字典,學習教材要重視字詞的掌握。另外,平時的作文訓練要要求考生寫完作文后“回頭看”,檢查文中是否有錯別字,避免出現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