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詞和短語動詞是英語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之一,但是結(jié)構(gòu)主義和轉(zhuǎn)換生成主義等傳統(tǒng)的語言學對此缺乏解釋力,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費時低效。認知語言學界對現(xiàn)存意義中含有空間方位概念的介詞及其短語動詞進行了研究,而現(xiàn)存意義中不含空間方位概念的介詞及短語動詞仍然得不到合理的解釋。文章運用隱喻、意象圖式和概念合成等理論對介詞for以及由for構(gòu)成的短語動詞進行了認知語義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介詞for表示前后方位概念的意義已經(jīng)被front和before所代替,但其意義延伸仍然是以其基本空間意義即表示前后的意義為基礎的;其演變的意象圖式為包含“始源——路徑——目的地”的運動圖式,for的現(xiàn)行意義基本上都是基于這一圖式通過隱喻和轉(zhuǎn)喻延伸而產(chǎn)生;而for短語動詞則是由動詞的意義與for的各種現(xiàn)行意義進行匹配合成而來。
關(guān)鍵詞:for短語動詞;隱喻;意象圖式;概念合成;認知語義
中圖分類號:K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5-0111-05
短語動詞是由動詞加介詞、副詞或其它詞構(gòu)成的固定詞組[1], 其功能相當于動詞,是外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轉(zhuǎn)換生成語言學等對其缺乏解釋力,從表面上很難看出這些短語各組成部分的意思,學習者多數(shù)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事倍功半,費時低效,因而這些詞的學習也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難點。
幸運的是,認知語言學界通過不懈的努力,為短語動詞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在國外,Langacker等人用射體——界標理論詳細描寫了in、over、under、up、down以及out等介詞的認知語義,揭示了介詞各義項之間的關(guān)系。[2] Brugman首先對over 進行了意象圖式分析,Lakoff 對其進行了總結(jié),歸納出了幾個主要的意象圖式。[3] Lakoff 等還用意象圖式理論及隱喻理論分析了over、out、in、up、down小品詞的認知語義。[4]在國內(nèi),語言教學界也積極展開了相關(guān)的研究,所研究的小品詞包括under[5]、at-on-in [6]、up down [7]、beyond。[8]而李瑛[9]則以get off 為例對短語動詞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語義研究。
上述研究的對象基本上涉及的都是方位介詞,換言之,這些詞發(fā)展至今其基本意義仍然是表示方位抑或空間概念,其基本意象圖式和空間概念相對比較清楚,意象圖式和隱喻等理論對其具有較強的解釋力,那么這些理論對其它表示目的、表示原因等相對抽象的小品詞是否也同樣有解釋力呢?針對這一問題,本文試圖用意象圖式理論、隱喻理論以及概念合成理論等對小品詞for以及for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進行研究,以期對短語動詞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相關(guān)理論介紹
(一) 意象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最早是在18世紀由康德首先提出來的,后經(jīng)過皮亞杰、巴特萊持等得以發(fā)展,圖式理論雖然在一段時間內(nèi)被盛行的行為主義所淹沒,但到20世紀70年代,圖式理論的發(fā)展達到頂峰,在語言學、人類學、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圖式思想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元理論意義的概念。[10]所謂的“圖式”就是指人們把經(jīng)驗和信息加工組織成某種常規(guī)性的認知結(jié)構(gòu),可以較長期地儲存于記憶之中的;而意象則是指人在某物不在場時但在心智中還能想象得出該物的形象,這是在沒有外界具體事物刺激輸入的情況下,人在心智中依舊能獲得其印象的一種認知能力。[3] Lakoff 和 Johnson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把意象和圖式這兩個概念結(jié)合成“意象圖式”(image-schema),并將其運用到隱喻分析之中。他們所說的意象圖式是指人類在與客觀外界進行互動性體驗過程中反復出現(xiàn)的常規(guī)性樣式,它既有“意象”的含義,又兼有“圖式”的含義。[3]
(二)隱喻和轉(zhuǎn)喻理論
傳統(tǒng)理論認為隱喻和轉(zhuǎn)喻僅僅是修辭手段,而當代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和轉(zhuǎn)喻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2],“隱喻是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tǒng)地、對應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的結(jié)果,抽象性的語義主要是以空間概念為基礎跨域隱喻而成”。[3] 隱喻的認知基礎是“意象圖式”,它們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經(jīng)驗,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同于隱喻,轉(zhuǎn)喻是在同一認知模型中進行的映射,即同一認知模型中的一個范疇被用來代替另一個范疇。
(三)概念合成理論
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s)也叫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它是一種重要的類似于類比、遞歸、心理造型、概念化以及框架化等的一般認知操作。在概念合成中,概念結(jié)構(gòu)從不同的心理輸入空間投射到一個獨立的合成心理空間,形成新的概念。例如在They are digging their financial grave這句話中,就存在分別來自gravedigging和financial investment 這兩個輸入的投射, 其暗含的意思則存在于句中合成的概念里。概念整合網(wǎng)絡模型如圖1所示。
典型的概念整合網(wǎng)絡中存在四個心理空間(圖1中用圓圈表示):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一個屬
空間(generic space)和一個合成空間(blend)。這些空間的建構(gòu)還要借助于其后隱藏的背景框架。在類屬空間里,兩個輸入空間中的成分選擇性地形成對應連接(圖1中用實線表示),這種連接方式具有多樣性,可以是框架或框架功能間的連接,也可以是表征或隱喻之間的連接。進行概念投射時,任何同屬于兩個輸入空間的結(jié)構(gòu)就構(gòu)成了類屬空間,在概念構(gòu)建過程中,類屬空間中的任何一個元素在兩個輸入空間中都有相應的一對投射;而在概念合成中,輸入空間中的結(jié)構(gòu)又被投射到合成空間中。類屬空間與合成空間相互聯(lián)系,合成空間不僅包含類屬空間中所有投射的結(jié)構(gòu),而且包含一些更加具體的結(jié)構(gòu),還可能包含一些輸入空間無法投射的結(jié)構(gòu)。輸入空間向合成空間的投射具有典型的選擇性,并非輸入空間中的所有結(jié)構(gòu)都會被投射到合成空間。概念合成通常包含三種操作,即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擴展(elaboration)三個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心理認知過程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由正方形表示),而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過程就是意義的運演與產(chǎn)生過程。
二、For及其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
(一)For 的概念意義與意義延伸機制
介詞for現(xiàn)在多用來表示時間、原因、目的、對象、用途等,這些功能與其他方位介詞的概念意義相比則比較抽象,王寅[2]認為,抽象性的語義主要是以空間概念為基礎跨域隱喻而成,那么介詞for是否也有空間概念呢?如果有,它的空間概念又是什么呢?據(jù)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1]記載,for 最早的含義: (of place)
a. in front of; =before 2, 2b[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in front of, at the beginning of(a writing)]
b. in the presence or sight of;=before 3,4 (in front of so as to be in the sight of; under the actual notice or cognizance of; in presence of; in the (mental) view of; in the opinion, regard, or consideration of.)
c. in asseveration; =before 5 (open to the knowledge of, displayed to or brought under the conscious knowledge or attention of)
d. into the presence of
由以上釋義和for的現(xiàn)行意義可以看出,盡管介詞for的最基本的空間方位概念已經(jīng)被before 和 front所代替,它現(xiàn)在所表示的方位概念已經(jīng)不如其它方位介詞那么明顯,但該詞最初的確是用來指空間方位的,其現(xiàn)行意義是從這一空間概念發(fā)展而來。介詞for的概念正好也體現(xiàn)了“體驗哲學認為人們首先體驗的是空間(地點、方向、運動等)”[12]這一觀點。人們最初是以自己的面部為前,以背部為后。根據(jù)以上表示方位的意義,介詞for 的原型意象圖式以及各種語義關(guān)系和延伸途徑可總結(jié)如下:
1.原型意義為“前面”、“前方”,原型意象圖式為前后圖式:(a)距離貼近;(b)位移穩(wěn)定。
2.保留了b的意象圖式“位置穩(wěn)定”,而a的意象圖式則有一定的改變,射體與界標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但仍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人的視力范圍之內(nèi))。
3. 相對于(2)而言,距離更遠,其位移也在發(fā)生變化,其運動方式可能是任何一方向另一方的運動,也可能是二者都向?qū)Ψ揭苿?,其目標是進入視野進而觸及。
4.從“伸手可及”或“視力所及”到“思維所及”進行延伸。
由此可以看出,F(xiàn)or的空間概念演變遵循由近及遠、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以及由具體到抽象的規(guī)律。與其它方位介詞所表示的空間概念不同,for所涉及到的射體和界標不是固定的。根據(jù)Langacker[2]對射體和界標的定義:如果某個客體處在相對于另一個客體的位置,或向后者移動,那么前者就叫“射體”,后者為“界標”。介詞for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所涉及到的兩個對象中一個是人,另一個是物(或人),在基本空間意義中,無論是作為背景的人還是作為前景的人,都是可以運動的,而作為前景的物可以是靜止的,但若受別人操控也是可以運動的。
介詞for的這種特殊性為其意義延伸提供了方向。因此,for原型意象圖式為前后圖式,但根據(jù)位移變化情況和距離的遠近,該詞的空間延伸圖式主要是始源——路徑——目的地運動意象圖式,其主要延伸機制則多屬常規(guī)性隱喻,如state is location; 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 causes are forces; time is a moving object。for的主要延伸意義見表1。
(二) for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
根據(jù)概念合成理論,一個復雜概念分別是由選自兩個輸入空間的意義進行匹配而形成的,那么構(gòu)成for短語動詞合成意義的兩個輸入空間就是相關(guān)動詞意義庫和小品詞for的意義庫,這兩個意義庫均包括其基本意義和通過隱喻擴展形成的延伸意義,它們構(gòu)成了for短語動詞的意義形成的選擇源,然后將動詞和小品詞for的各種意義進行選擇、匹配,分別投射到合成空間,然后再經(jīng)過概念合成的三種操作方式即組合、完善和發(fā)展,最終形成for短語動詞的各種意義。例如,cry一詞本義是“哭”的意思,其引申義包括“喊、叫”等,它與介詞for義項中的“得到”的意思相匹配合成,表示“哭喊著要”,然后通過發(fā)展和完善,產(chǎn)生新的意思,即“迫切需要”或“懇求”等。由此可以看出,短語動詞的概念合成不是動詞和小品詞的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匹配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而來的。因而,短語動詞是概念融合的結(jié)果。通過對《牛津英語短語動詞詞典》[13]中的80個for短語動詞的研究發(fā)現(xiàn)for短語動詞的意義符合上述概念合成原則和過程。
具體地講,含有搜尋、調(diào)查、請求、希望、努力等詞義的動詞與for的表示得到(to get)的意義相匹配,表示通過動詞所體現(xiàn)的動作而得到或接受賓語所包含的內(nèi)容,這些動詞包括ache、yearn、wish、strive、sigh、aim、appeal、apply、ask、beg、hope、cry、long、push、reach、call、run、hunt、seek、fish、grope、look、send、go、feel、care、ring、inquire、wait、press、settle、qualify、name、enter等;含有計劃、準備、保留、儲存等意義的動詞與for表示目的的意義相匹配,表示這些動作的目的,這些動詞包括plan、live、prepare、provide、save、supply、preserve、account、reserve、intend、sit、recommend等;含有動身、啟動、離開、駕駛等詞義的動詞與for表示方向(toward)的意義相匹配,表示動作去向,這些詞包括leave、head、start、steer、make等;含有道歉、原諒、責備、負責、哭泣等意義的動詞與for表示原因的意義相匹配,表示這些動作產(chǎn)生的原因,這些動詞有apologize、excuse、blame、pay、answer、cry等;含有交換、補償、支付、站立、行動、誤解等含義的動詞與for表示代表和代替的意義相匹配,表示代替執(zhí)行、交換以得到或錯位的意思,這些詞包括trade、speak、stand、substitute、act、compensate、pay、compensate、work、 pass、 mistake、take等;含有堅定立場、投票、照顧、產(chǎn)生作用等意義的動詞與for表示支持的意義相匹配,表示如何幫助或支持,這些動詞包括root(堅定不移)、vote、care、go、make等;含有表示在乎、迎合、感覺等表示情感意義的動詞與for表示吸引力的意義相匹配,表示喜歡和同情等,這些詞包括care、cater、fall、feel等。
三、結(jié)論
人的長時記憶包括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兩種類型,情景記憶接受和貯存關(guān)于個人的特定時間的情景或事件以及這些事件的時間-空間聯(lián)系的信息,而語義記憶則是一個人所掌握的有關(guān)字詞或其他語言符號、其意義和指代物、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有關(guān)規(guī)則、公式和操縱這些符號、概念和關(guān)系的算法的有關(guān)組織知識。[14] 小品詞for的空間認知語義研究則是對這兩種長時記憶類型的完美結(jié)合,它把短語動詞的語義記憶轉(zhuǎn)化成為包含空間意象圖式的情景記憶,借助空間意象圖式對通過轉(zhuǎn)喻和隱喻形成的抽象意義進行理解,這將極大的促進短語for短語動詞的理解、記憶和運用。
參考文獻:
[1]徐廣聯(lián). 大學英語語法講座與測試[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372
[2] UNGERER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6-170.
[3] 王寅. 認知語言學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75-179.
[4] 高遠,李福印. 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33-57.
[5] 饒萍. 介詞under的意象圖式及其投射意義[J]. 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60-62.
[6] 羅瑞球. 介詞AT-ON-IN 的認知語義研究 [J].湖南: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3,13(2):43-45.
[7] 張宜. 論UP和DOWN的方位性隱喻和隱喻拓展 [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7(3):27-30.
[8] 聶亞寧. Beyond的中心—邊緣意象圖式和空間概念隱喻意義初探[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36-38
[9] 李 瑛. 英語短語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以get off為例[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6(4):93-97.
[10] 盧植. 認知與語言——認知語言學引論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44.
[11]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M].2nd Ed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23-27 .
[12] 何自然. 認知語用學——言語交際的認知研究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74.
[13] 牛津英語短語動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14] 王甦,汪安圣. 認知心理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