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女作家喬治#8226;艾略特的長篇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房》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本宗教思想。人本宗教思想認為人生是悲劇性的, 人需要一種歸屬感,并需要建立一種新的人本的秩序,也就是道德的秩序。人本宗教提倡同情心、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并通過它們實現(xiàn)人生和人類的至善。小說的女主人公麥琪是作者這一思想的實踐者,她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摒棄了利己主義,接納了利他主義,形成并發(fā)展了同情心和自我犧牲,并通過它們實現(xiàn)了人生的至善,同時也促進了人性的升華,而對自己過去的眷戀和忠誠及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她堅持追求至善的動力。
關(guān)鍵詞:人本宗教;同情心;利他主義;自我犧牲;至善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3-0137-04
一、前言
英國女作家喬治#8226;艾略特被稱為維多利亞時期的圣人,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亞當#8226;貝德》一問世,就使她聲名鵲起,兩年后她又推出了自己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弗洛斯河上的磨房》,這是一部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這部小說開始于一個二月下午作者的一場夢,作者在夢中回到了一片令她魂牽夢繞的時空,那就是童年的記憶。
喬治#8226;艾略特的人本宗教思想認為人生是悲劇性的。在這樣的人生中,人們需要一種歸屬感,并需要建立一種新的人本的秩序,也就是道德的秩序。 基督教在人類學本質(zhì)上其實就是人本宗教。人本宗教提倡同情心、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它的可行性在于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因為人的本質(zhì)屬性是社會性,所以人能克服自身的利己心。身體力行人本宗教所提倡的同情心、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人們就是在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愛,也就是至善,而且對人本宗教的實踐有助于推動人類的自我完善。
二、麥琪狹隘的成長環(huán)境——人生的悲劇性
人生中悲劇性的存在是由于人的內(nèi)心需要和外部世界的矛盾。人有感情,有各種心理需求,而外部世界是沒有感情的,是冷漠的,經(jīng)常會挫敗人的愿望和需求。宇宙的盲目和冷漠使人的存在帶上了濃厚的悲劇色彩,從而讓人感到痛苦。
在小說的開頭,女主人公麥琪還是一個九歲的小女孩,聰明且富有想象力,對所有的事物都有敏銳的感覺能力,熱愛書籍和音樂,然而麥琪的生活環(huán)境卻是狹隘的。她的母親塔里弗夫人不喜歡她,因為在母親的眼里她很淘氣,不安靜,不把頭發(fā)盤起來,而是自然地披散著;她的相貌也不具有母親家族的遺傳特征,她是棕色的皮膚,黑眼睛,像吉普賽人,而母親的家族是沒落的名門望族,都是金發(fā)碧眼和白皮膚。姨媽們也因為她長得像吉普賽人以及淘氣而常常指責她。
塔里弗夫人常常因為自己的女兒而背負著沉重的精神壓力,并且在姊妹們面前感到羞愧,她覺得自己是一個無能的母親。她怕鄰居們懷疑自己是因為做過虧心事才活該成為這樣一個狼狽的母親。家里最愛麥琪的人是父親塔里弗先生,他雖然并不了解自己的女兒,但卻非常疼愛她,總是做她的保護傘。但是對于麥琪的聰明,父親既覺得驕傲,又感到擔心,因為在十九世紀,女孩子太聰明并不受歡迎。
麥琪這樣一個聰明美麗、求知欲極強、活潑好動、充滿想象力和活力的九歲小女孩并不被周圍的人認同,她的內(nèi)心強烈地渴望得到理解和愛以及充實而幸福的生活,于是她幾乎把滿腔的愛都給了她的哥哥湯姆——她唯一的主要玩伴,并期望得到他的愛。
湯姆具有明顯的母親家族的特征,高傲而狹隘。他沒有麥琪那么敏捷的思維,也缺乏想象力。他保守、嚴峻、冷靜、務實、堅持己見,甚至有點頑固。他雖然也愛自己的妹妹,但他的愛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愛,是不平等的。湯姆并不欣賞她的聰明才智,而是對其嗤之以鼻。湯姆對妹妹也非常嚴厲,如果麥琪犯了錯誤,即使她已經(jīng)表示出深深的歉疚,他還是會用冷落她很長時間的方式來嚴厲地懲罰她。
麥琪童年的成長環(huán)境是狹隘的,沒有人欣賞她的天賦和才華,處處受冷遇,她的生活充滿了挫敗感,她的人生呈現(xiàn)出悲劇色彩。她想改變自己的困境,但因為她還處于成長的初期,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她本能地以利己主義的方式反抗周圍的環(huán)境。
1.走出利己主義的泥淖。
湯姆不喜歡妹妹麥琪的性格,甚至有點鄙視她,經(jīng)常鄙視地叫她傻瓜,但他卻很欣賞表妹露茜淑女型的性格和舉止。露茜總是把頭發(fā)整齊地盤在頭上,衣服得體而整潔,安安靜靜的坐在媽媽身旁,親戚們都很喜歡她,都認為她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女孩,很聽話,又很漂亮。
當湯姆、麥琪和露茜一起玩時,湯姆常常忽略掉麥琪,這使麥琪感到非常嫉妒。有一次她竟然把干凈漂亮的露茜推倒在牛踩過的泥里,然后跑到很遠的吉普賽人居住的地方,她想以此來報復湯姆和其他老是譴責她的親戚,因為他們將再也見不到她了。姨媽們都認為她長得像吉普賽人,麥琪想或許在吉普賽人那里能找到歸屬感。然而實際的經(jīng)歷使她感到事實并非如此,因為他們極度貧窮,偷竊和欺騙在那里盛行,麥琪感覺她根本不屬于那里。她后悔了,渴望回家;同時,父親塔里弗先生也在焦急地尋找她,幾經(jīng)周折終于把她接回家里。這場冒險的經(jīng)歷使得麥琪成熟了一些,也帶給她許多思索和領(lǐng)悟。
但是,不管湯姆對麥琪怎么樣,他都是麥琪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她最大的快樂和煩惱都和湯姆有關(guān)。麥琪全心全意地愛著他,崇拜他,湯姆的一舉一動就成了麥琪心情好壞的晴雨表。但湯姆對麥琪的態(tài)度永遠都是居高臨下和冷漠的,甚至有點鄙視她,不斷懲罰她。
湯姆不在家的時候曾囑咐麥琪為他照顧兔子,但是麥琪卻忘了,兔子便餓死了。一天早上湯姆回來后非常生氣,麥琪怎么表示內(nèi)疚和歉意都沒有用,直到晚飯時都沒有得到他的原諒,湯姆以冷漠懲罰麥琪的過錯。麥琪離開餐桌跑到閣樓,把釘子釘進玩偶的頭里和身子里,在那里哭,直到天黑。她用這種極端的利己主義的方式反抗周圍人給她帶來的壓抑感。她那次把露茜推倒在牛踩過的泥里,并跑到吉普賽人居住地,以此來發(fā)泄心中的嫉妒和憤怒的舉動也是極端的利己主義的反抗方式,是個人成長的最初階段的表現(xiàn)。
麥琪童年的這種利己主義的極端的反抗行為并沒有改善她的處境,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每一次的極端行為都讓她反思,給她帶來了教訓。當麥琪在閣樓上哭著把釘子釘進布娃娃的身體,發(fā)泄完自己的委屈之后,她感受到了這樣做的后果:天黑了,還沒有人來找她回去,她感到很害怕,迫切想回到家人身邊,但是又礙于面子不能自己跑回去。終于湯姆來找她了,并給她帶來了食物,兩人相逢一笑合吃一塊餅,但這是由于家人擔心她,幾次催湯姆出來找她,湯姆也是出于手足之情。這種利己主義的反抗行為并沒有成為她身上的閃光點,湯姆也并沒有因此而欣賞和敬重她;她也并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在跑到吉普賽人居住地后,她也為自己沖動的行為而感到后悔。在那個陌生而又缺少安全感的地方,她感到非??謶郑鼻械乜释丶?。
在以利己主義的極端方式反抗失敗后,在痛苦的掙扎和反思中,麥琪逐漸找到了走出人生困境的正確方法,她學會了寬容和忍耐。她嘗試著使自己的個性和社會性達到和諧一致,使自己的個性特點不違背普遍被接受并得到尊重的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在不知不覺中,她漸漸摒棄了利己主義,并在不知不覺中把人本宗教當作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為準則。在自己的痛苦體驗中,她得到了對人生的一種理解力,即對他人痛苦的同情和理解。在同情的基礎(chǔ)上,會產(chǎn)生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的舉動。
2.身體力行同情心、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
人本宗教認為人可以通過同情他人和利他主義而產(chǎn)生友誼;同時,人在內(nèi)心深處也需要友誼,因為人本質(zhì)上具有社會性和同情心?!巴ㄟ^使他人幸福或減輕他們的痛苦,可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1]18,使人生變得有價值。人本宗教認為個人的幸福是第二位的,他人的幸福是第一位的,為了他人的幸??梢誀奚约旱男腋?。人本宗教認為世界是冷漠而荒謬的,人生是悲劇性的;這種人本的方式是在悲劇性的人生中獲得道德上的滿足的方式。
麥琪熱愛讀書和音樂,渴望得到家人的愛,但是從童年開始,她就感到社會的冷漠和人生的悲哀,一顆孤寂的童心需要得到愛和別人的欣賞。她在湯姆的教師家里遇到了湯姆的同窗菲利普,他是一個駝背的少年,是律師威克姆先生的獨子。威克姆先生正在與麥琪和湯姆的父親打官司,塔里弗先生對他恨之入骨,因而湯姆幾乎不和菲利普說任何話。
菲利普深深地喜歡上了麥琪,希望麥琪以后不要忘記他;麥琪也深深同情菲利普,并答應他以后如果再見到他一定會吻他。麥琪一心希望得到哥哥的愛,但是很遺憾她沒有得到;菲利普對她的愛和欣賞對她是一種安慰。
再次見到菲利普的時候,他們都長大了。麥琪十八歲,菲利普二十三歲。麥琪的家也經(jīng)歷了變遷,她父親破產(chǎn)了,麥琪和家人正在經(jīng)歷最艱難的歲月。在離別的日子里,菲利普一直在思念著麥琪,他已經(jīng)深深地愛上了她;麥琪也經(jīng)常想起他們之間的友誼。他們之間的悲哀在于菲利普深愛著麥琪,而麥琪對他是一種同情和真誠的友誼,麥琪把菲利普當作老師和兄長看待,還是那份在童年珍藏的情感。當菲利普向麥琪表明自己的愛的時候,麥琪不忍傷害他,沒有明確拒絕,而是用沉默和猶豫作為回答。菲利普也感覺到麥琪對他的感情并不是愛情,雖然他為此感到傷感,但還是不愿說破,只希望能經(jīng)常見到她。因為兩家的關(guān)系,他們只能秘密交往,在一起談文學、藝術(shù)和人生。但不久,他們的秘密往來就被湯姆發(fā)現(xiàn)并強行制止了。
在麥琪成長的第二個階段,即人本主義階段,我們能明顯地看到她身上的變化。她不再把頭發(fā)披散而下,而是把它辮了起來;她擁有了一種理解力和同情,學會了為他人著想;不再公然反抗周圍社會,而是使自己融入其中;她的脾氣變得非常平和,她希望和別人發(fā)展一種友誼和愛。這樣她就擁有了一種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在充滿挫折的成長經(jīng)歷中,麥琪能夠從自己的痛苦體驗中推己及人,能夠想象別人可能承受的痛苦,形成并發(fā)展了同情心、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皞鹘y(tǒng)最神圣、最經(jīng)久不衰的部分就是我們有關(guān)同情的經(jīng)驗,同情使個人的感受服從于社會的價值觀”[1]17。
麥琪深深同情菲利普,同情他因為殘疾而承受到的壓力和痛苦。當他向她表達愛意時,她一心為他考慮,不愿傷害他,因為他孤獨、自卑而脆弱。麥琪知道自己在菲利普心中的地位,她能夠想象到她的拒絕會給他帶來什么樣的傷害。她寧愿作出自我犧牲,雖然她對菲利普只是友情,但她愿意犧牲自己的感受,只考慮他的幸福。
3.抗拒了最大的誘惑,經(jīng)受住了最大的考驗。
當麥琪剛剛學會正確地應對社會的時候,她就遇到了人生最大的考驗。那就是與史蒂芬的相遇,這也是麥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史蒂芬是圣#8226;奧格鎮(zhèn)年輕未婚男子中的頭號人物,他出生在富裕之家,高大英俊,相當有音樂天賦,會彈鋼琴,會唱歌劇。在他們相遇之前,史蒂芬正在追求麥琪的表妹露茜,當?shù)毓J的美人,雙方家人也都看好他們的交往。露茜的父親在史蒂芬父親的公司里任要職,兩人可謂門當戶對。
在麥琪準備外出工作之前,她來到露茜家打算住一段時間。麥琪告訴了露茜她和菲利普私下交往之事。露茜告訴麥琪她和史蒂芬還沒有訂婚,她也不想這么早就結(jié)婚。實際上露茜非常愛史蒂芬,因為后來當史蒂芬愛上麥琪的時候,她痛苦地一病不起。她之所以這么說,或許是因為史蒂芬遲遲沒有向她求婚,他們只是在交往,他們的未來還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
史蒂芬一見到麥琪就瘋狂地愛上了她。實際上史蒂芬和麥琪是非常般配的一對,兩個人都熱愛音樂,性格都充滿激情,正如喬治#8226;艾略特所提到的,“表現(xiàn)了吸引的法則”[2]373;更重要的是,他們互相都強烈的愛上了對方。喬治#8226;艾略特曾經(jīng)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強調(diào)了認識史蒂芬在主人公麥琪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這一部分在整部小說中的重要地位。
面對史蒂芬熱烈的愛,麥琪一直在躲避。因為她深知如果他們相愛了,將會給露茜和菲利普帶來巨大的打擊,而且這也是那個時代的道德規(guī)范所不允許的。雖然她也深深地被史蒂芬所吸引,找到了真愛的感覺,但她還是再次選擇了自我犧牲,拒絕了史蒂芬,因為她不愿意看到露茜和菲利普受到傷害。
但是,即使這樣露茜和菲利普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傷害。因為當史蒂芬從第一眼愛上麥琪之后,他就失去控制地尋找一切可以接近麥琪的機會,這一切都被敏感的菲利普看在眼里,這些也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同時他也感覺到了麥琪對史蒂芬的好感,這與對他的同情根本不同,也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露茜是最后一個知道真相的人,因為她太單純了,她并沒有看出什么問題。
直到那一次,露茜、菲利普、史蒂芬和麥琪四人準備一起去河上劃船,碰巧露茜和菲利普都有事去不了。史蒂芬就來請麥琪一起去,麥琪雖然理智上覺得不應該去,但還是猶豫地去了。在船上兩人都一直沉默著,不直不覺中船順水漂流到很遠的地方,意識到這一點之后,麥琪頓時驚慌失措,史蒂芬也很驚慌。如果要回去最快也到第二天了,到那時他們將有口難辯他們的清白。史蒂芬認為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麥琪跟他結(jié)婚,他請求麥琪跟他一起去蘇格蘭,然后結(jié)婚。麥琪拒絕了,她決定回去面對所有的一切。
然而現(xiàn)實遠比她想象的殘酷,哥哥拒絕她進家門,所有的人都在議論紛紛,眼神中都充滿了鄙視,只有從前的一個仆人收留了她。她陷入了人生的谷底,在最痛苦的時候,她也沒有喪失對未來的希望,她想總有一天哥哥會認識到她的清白,人們會重新接受自己。但是那一天卻遲遲沒有到來,她一天天在痛苦和孤獨中受著煎熬。史蒂芬曾寫信給他,希望能回到她的身邊,她一度都猶豫了,因為此時她多么渴望能得到關(guān)懷和愛,但是她并沒有喪失自己的原則和信仰,她拒絕了史蒂芬的請求。
但是她等到的卻是洪水的到來。那時,天還沒亮。她叫醒了仆人一家之后第一個反應就是回家去救哥哥和媽媽。媽媽在露茜家,只有哥哥一個人在家,她和哥哥在船上逃生時,哥哥生平第一次認識到妹妹的可貴,第一次被妹妹感動了。然而他們的小船也沉沒了,兄妹兩人在水中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后來他們被合葬了。史蒂芬和菲利普,這兩個曾經(jīng)深愛過她的男人經(jīng)常來到她的墓前,后來史蒂芬的身旁有了露茜的陪伴,而菲利普永遠是獨自一人。
麥琪相信她對史蒂芬的愛是真的,但是她并沒有因此而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人生準則。在麥琪人生中最大的危機中,盡管她曾經(jīng)慨嘆命運的不公,但從未放棄自己的信仰和自己心里感到最珍貴的東西。她的信仰就是人本宗教,而她認為最珍貴的東西就是自己所經(jīng)歷的過去,過去的記憶、過去的情感以及自己對至善的渴望與追求,“傳統(tǒng)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基礎(chǔ)”。[1]16她的信仰和她的過去構(gòu)成她完整的自我,她不會為了史蒂芬而失去這些,所以她選擇了放棄史蒂芬。她在乎菲利普的感受,她不會忘記他們之間的友誼,她知道自己在他生命中的地位。她在乎露茜的感受,也非常珍惜她對自己的信任。她無法忘掉過去從而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她的新生活必須建立在過去的土壤上,這樣她才不會失去成長的連續(xù)性,心里才覺得真實和踏實。
4.對過去的忠誠和對至善的不懈追求。
在喬治#8226;艾略特看來,成長的連續(xù)性至關(guān)重要,“它使得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物種”。[1]50人就像一棵樹,而早年的經(jīng)歷就是樹根,它是人的生命力和存在意義的源泉。
喬治#8226;艾略特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全人類的道德提升而努力,并通過此過程改善人類的痛苦處境。麥琪在努力使自己的個性與家庭和社會的風俗習慣達到和諧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了道德行為的基礎(chǔ),那就是至善。至善的本質(zhì)是愛,它能促進人類的道德提升和人性的升華。麥琪既是一個獨立的人,她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和行為方式;她又是一個對家庭和社會負有責任的人,她應該尊重社會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她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使二者和諧一致,當然這一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麥琪的成長過程充滿了痛苦的掙扎和反思,然而她始終沒有放棄對履行同情心、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的堅持,讓她做到這一點的正是對過去虔誠的眷戀以及對個人的社會責任的重視。
三、結(jié)論
宇宙的秩序是無意識的、冷漠的,是讓人類感到悲傷的一種秩序,然而也有一種人本的秩序,即道德的秩序,Bernard J. Paris認為它表現(xiàn)為愛、友誼、自我犧牲、利他主義和人對至善的追求。費爾巴哈指出,“無論是殉道還是犧牲,都會促進人類歷史的前進” 。[2]274
經(jīng)過童年對矛盾及痛苦的體驗和思索,麥琪能夠想象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給別人帶來什么樣的痛苦。當她受到感情的控制而放松對自己的約束和露茜的男友在河上漂流之后,她深刻地體會到自己作為獨立的人和作為社會的人之間的矛盾,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帶給露茜和菲利普的傷害,而她的社會身份才是她的道德基礎(chǔ)。麥琪放棄了自己的個人需要而矢志于自己的社會責任。費爾巴哈認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個人通過對矛盾和痛苦的體驗,會理解到別人的痛苦,這樣就產(chǎn)生同情心和利他主義,并形成對自己同類兄弟般的情誼。
麥琪的人生經(jīng)歷會讓讀者產(chǎn)生同情,這體現(xiàn)了喬治#8226;艾略特小說的說教功能,“用悲劇激起人們心中神圣的感情”。[3]358通過對發(fā)生在圣#8226;奧格鎮(zhèn)普通人物人生命運的描寫,喬治#8226;艾略特激發(fā)了讀者的同情和理解,宣揚了她的道德準則,推動了人類道德的提升和人性的升華。
參考文獻:
[1]PARIS, BERNARD J.George Eliot’s religion of humanity[M]//CREEGER,GEORGE R.ENGLEWOOD CLIFFS,ed.George Eliot: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New Jersy: Prentice-Hall, 1970.
[2] ELIOT, GEORGE. The mill on the floss[M].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 HAIGHT, GORDON S, ed.Selections from George Eliot’s letter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