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物權法》第二十一條的立法宗旨在于規(guī)范因登記錯誤致使他人損害問題,其功能在于保障登記的公信力。但是通過對該條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條文設計并不能完好實現(xiàn)該條的立法宗旨及功能,在該條中不應規(guī)定登記機關向“造成登記錯誤的責任人”的追償權,不應當將登記錯誤導致的損害混同于一般侵權行為發(fā)生的損害。因虛假登記致人損害者應當承擔返還原物、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登記機關應承擔過錯責任,同時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關鍵詞:財產(chǎn);登記錯誤;公信力;責任;過錯;物權法
中圖分類號:D922.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8)03-0119-03
一、對《物權法》第二十一條的規(guī)范分析
《物權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當事人提供虛假的權屬證書等證明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后,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責任人追償。”
從立法目的看,該條是關于因登記錯誤致使他人損害應如何救濟的立法。本條的兩款,實際上規(guī)定了兩個問題:
第一款規(guī)定了以虛假材料欺騙登記機關獲取登記的責任承擔問題。適用該款的法律要件是:使用虛假證明材料(以虛假權屬證書為典型)騙取登記,并致使他人損害。充分該款法律要件的法律后果是:賠償責任。
第二款規(guī)定了登記機關對錯誤登記的責任問題。適用該款的法律要件為:登記錯誤,并致使他人損害。充分該款法律要件的法律后果為:賠償責任及追償權。另外,充分該款法律要件隱含的法律后果是:造成登記錯誤的責任人的賠償責任。因為登記機關可以享有承擔賠償責任后的追償權,要追償,必有被追償之人即追償對象。按第二款意旨,追償對象為造成登記錯誤的責任人。此責任人可以是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也可以是導致登記機關工作人員發(fā)生錯誤之任何人,包括騙取登記者,也包括指使登記機關工作人員故意作出錯誤登記者。
本條的制度價值在于保障登記的公信力?!段餀喾ā凡杉{了物權公示公信原則,以登記作為重要的物權公示方式。[1]公示的價值之一在于公信:按照法定方式公示的物權及物權行為具有公信力,即使標的物出讓人事實上無處分權,善意受讓人基于對公示的信賴,仍能取得物權。公信原則的作用在于保護交易關系中的善意者,使人們在交易時能夠安心,不擔心按照法定公示方式完成的交易會因為公示有瑕疵而失敗,即使失敗也能得到及時充分的賠償。[2]407-408筆者認為,登記的公信力應當區(qū)別為法律上的公信力和事實上的公信力。如果法律上的公信力無法產(chǎn)生事實上的公信力,那么法律上的公信力就失去了基礎,人們就會設法繞過公示否定其公信力,同時,法律的權威性大受挫折,并且社會將會為此遭受巨大成本,建立公示公信制度節(jié)約交易成本、促進交易之目的勢必落空。不可否認,登記的公信力受到登記機關權威性的影響。假設登記機關是一個沒有任何權威性的機關,工作極不負責,并且不承擔任何責任,那么,有誰還會相信登記的公信力呢?相反,如果登記機關是極其負責的機關,一般不會出錯,一旦出錯也會對自己的錯誤負責:對信賴登記效力的善意第三人由于登記錯誤遭受的損失全部及時予以賠償。那么,該登記機關所為的登記肯定有著極強的公信力。因此,由于登記錯誤讓登記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其功能或者價值就在于保障登記的公信力。
二、對本條的評價
本條的合理性自不待言,但本文主要分析其不足之處。
第一,因虛假登記致使他人損害者應當承擔的責任形式不能限于賠償。按照本款,如果張三通過虛假登記將李四的房屋或機動車輛過戶在自己名下,那么李四只能向張三請求賠償損失,不能要求張三返還原物。這勢必造成鼓勵人們通過登記手段不法取得他人財產(chǎn)的后果。筆者認為,不賦予受害人返還原物請求權,將會使物權的保護陷于尷尬境地。本條注意到了通過虛假登記取得財產(chǎn)并將該財產(chǎn)轉賣的情況,而忽視了沒有轉賣而自行持有的情況。同時,在財產(chǎn)被轉買之場合,如果第三人為惡意,則不能得到保護,不能取得所有權,此時應當允許權利人行使原物返還請求權。當然,高明的法官會考慮本條的適用場合在于財產(chǎn)被他人善意取得情形。但是,應該考慮到我國法官的素質(zhì)在未來一段時間內(nèi)無大加改善之可能,所以法律應當對此予以明確規(guī)定。
第二,不應規(guī)定登記機關向“造成登記錯誤的責任人”的追償權。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理應由登記機關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后,根據(jù)不當?shù)美?guī)則,可以向獲得不當?shù)美牡谌俗穬?。根?jù)“物質(zhì)不滅”的常識,有人受損害,肯定有人得利。即使要向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追償,也應當規(guī)定向有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因此,本條根本無法適用,因為不問登記工作人員的過失大小而向其追償,對于工資不高的普通職員來說,無疑是無法實現(xiàn)的。
第三,不應將登記錯誤導致的損害混同于一般侵權行為發(fā)生的損害。 在一般侵權行為,是一個原因(加害行為)導致?lián)p害結果,而登記錯誤致人損害是兩個原因競合導致?lián)p害結果。單單登記錯誤不足以造成權利人損害,必有惡意第三人的不法行為存在,方可導致?lián)p害??梢?,登記錯誤致?lián)p,是惡意第三人的不法行為與登記機關的過失行為相結合而發(fā)生的,屬于侵權法上所謂“原因競合”的侵權行為,與一般侵權行為不同。[3]
第四,不宜讓登記機關承擔無過錯責任。有學者認為,在我國采用登記機關賠償?shù)臒o過錯責任原則不太現(xiàn)實。如此規(guī)定,勢必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并且會使登記機關陷于訟累影響其正常工作。[4]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具體考慮到了我國的國情,具有一定價值。但是,我們的物權法如果僅僅以此為理由而作出規(guī)定,理由不甚充分。從第十二條可知,登記機關對登記事項的審查主要是書面審查。這就決定了登記機關不可能保證登記不存在瑕疵。但如果采用實質(zhì)審查勢必有悖于保護公民權利、公民隱私的立法趨向。并且,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登記事項將日益繁多,登記機關無法一一注意,這必然要求適用過錯責任。但采用完全的過錯責任原則又不利于善意權利人的保護。因為幾乎全部的證據(jù)材料都掌握在登記機關的手中,根據(jù)舉證能力,采用過錯推定而實現(xiàn)舉證責任倒置最為合理。
三、對《物權法》第二十一條的完善第二十一條修訂稿
曾有論者認為本條為侵權法條文,不應當規(guī)定在物權法中,建議整條刪除。[5]筆者認為,這種意見并不妥當。按照這種思路,物權法中關于物業(yè)管理的條文也要刪去。實際上,我國立法走的道路并非學者注重邏輯的路徑,而是非常實用主義——能立法解決的問題,就盡快完成立法。如果刪去本條而不動產(chǎn)登記法又沒有制定,則必然減損登記的公信力。因此,《物權法》保留本條實為明智之舉。
第二十一條第一款可以重新設計為:“當事人提供虛假的權屬證書等證明材料申請登記,或者與登記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串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返還原物、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逼淅碛稍谟冢旱谝?,賦予權利人返還原物請求權。在侵權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但未將財產(chǎn)轉移他人之時,使得權利人可以得到原財產(chǎn)。這樣,就彌補了可能出現(xiàn)的法律漏洞。第二,涵蓋了登記工作人員的串通責任。
第二十一條第二款可以重新設計為:“因登記錯誤,使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遭受損害的,登記機關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登記機關能證明自己無過錯的除外。登記機關實施的其他違反本法規(guī)定的行為致使權利人遭受損害的,亦同。”理由如下:
第一,明確了登記機關承擔責任的歸責方式是過錯推定。王利明教授主持的物權法建議稿(簡稱王稿)采納重大過失方可負責,輕過失不負責任。這將為法律適用帶來困難。因為,是否為重大過失由法官決定,有司法裁量權過大之嫌。梁慧星教授主持的物權法建議稿(簡稱梁稿)采用過錯責任,孟勤國教授的物權法建議稿(簡稱孟稿)與之相同,將過錯分別為過失與故意。筆者認為,應當照顧我國立法的習慣,稱為“過錯”為好。而孟稿將過錯分別為故意與過失不當。因為舉輕以明重,過失尚要負其責任,故意自應負責。
第二,明確了登記機關的當然賠償責任,回避了登記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問題。對登記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問題,王稿沒有規(guī)定,梁稿規(guī)定準用國家賠償法,引入國家賠償法規(guī)范解決該問題。而《國家賠償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后,應當責令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或者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睋?jù)此,在國家承擔賠償責任后,是可以向造成損害的有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shù)?。筆者認為,法律可以不規(guī)定登記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登記機關工作人員的責任由登記機關在其章程中予以規(guī)定。
第三,引入登記機關實施的登記錯誤以外的行為的賠償責任問題。王稿和孟稿對此多有規(guī)定,其規(guī)定是列舉式的。例如,王稿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因下列情況而給當事人造成重大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登記機關予以賠償:(1)因登記機關的重大過失造成登記錯誤;(2)無正當理由拖延登記時間;(3)無故拒絕有關當事人的正當?shù)牟樵兊怯浀恼埱??!痹偃?,孟稿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造成當事人經(jīng)濟損失的,受害人可請求登記機關賠償:(1)登記機關故意或者過失導致登記錯誤或信息錯誤;(2)登記機關無正當理由拒絕或延誤登記;(3)登記機關拒絕自然人或法人合法查詢登記內(nèi)容?!?/p>
《物權法》對此沒有規(guī)定,實為法律漏洞。與王稿和孟稿相比,筆者的設計為概括規(guī)定,可以涵蓋登記機關的一切不合法登記行為,避免了列舉式規(guī)定易生不周延的弊端。并且,規(guī)定“登記機關實施的其他違反本法規(guī)定的行為致使權利人損害的,亦同?!币环矫嬉氲谑l規(guī)定的登記機關的不作為義務作為本條的根據(jù),另一面,也使得立法簡約。
第四,確立了完全賠償原則?,F(xiàn)行《城市房屋權屬登記管理辦法》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因登記機關工作人員工作過失導致登記不當,致使權利人受到經(jīng)濟損失的,登記機關對當事人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負賠償責任?!痹摋l采用的過錯責任原則,不利于權利人得到賠償,因為證明登記機關的工作人員有過失比較困難。采用舉證責任倒置較為合理。同時,該條限定只賠償直接經(jīng)濟損失不合理而間接損失不賠。這是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賠償原則。但是應當注意到,登記機關每年都要收取大量的登記費用,并非純粹的公益服務。因此,應當比照臺灣及德國的模式,從登記費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設立賠償基金,給予受害人完全賠償,方可加強登記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江平.物權法精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19.
[2] 張俊浩.民法學原理 [M].第三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07-408.
[3] 梁慧星:.對物權法草案(第四次審議稿)的修改意見(上)[EB/OL].[2007-12-06].中國民商法律網(wǎng).
[4] 李昊,常鵬翱,高潤恒,等.不動產(chǎn)登記程序的制度建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20.
[5] 常鵬翱.物權變動規(guī)則的體系化——評〈物權法草案〉第二章[J].中外法學,2006(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