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賞識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名詞被廣泛使用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它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方式。但是,提倡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意味著就要把教師趕到教育的邊緣,過分強調學生中心會導致賞識教育的走偏,學生的主體性問題又被誤推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也是對學生主體性的曲解??梢哉f,傳統(tǒng)意義的賞識教育由于過于強調一方的主體性而沒有平衡主體間的關系,致使賞識流于形式。
筆者認為,平等的主體間關系中,任何一方的自主性都不能被壓抑,如果一方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發(fā)揮,也就意味著另一方的主體性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賞識教育的潛在本質是通過賞識的方式,達到師生間的相互尊重、理解,形成良好的師生交往關系,其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fā)展。所以,基于此目的的賞識教育的關鍵在于其在良好師生關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筆者將引入探討主體間交互關系的主體間性理論,從主體間性的視角對賞識教育進行新的解讀。
一、主體間性教育理論下的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同時也包括促進教育者自身的發(fā)展;即教育者和學生同時是賞識和發(fā)展的主體。因此,賞識是一種共享精神、知識、智慧和意義的過程,師生在共享中相互促進,保持共識,容忍差異。
在主體間性下的賞識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我”與“你”雙主體的平等關系,師生間的交往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值得注意的是,肯定賞識教育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并不意味著否定教育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關系。一方面,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與他們共同的客體是“主體—客體”關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是相對于以對方作為對象性客體而存在,但也不完全不是客體。在教育活動中教育主體既不是完全的主體,也不是完全的客體,他們各自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具有主客二重性。
從這個意義上看,“主體—主體”關系也包含著“主體—客體”關系,“主體—主體”關系和“主體—客體”關系同時存在于教育活動中。賞識教育強調主體間的精神溝通,通過溝通、交流、合作達成一種默契。教育者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僅是施賞者,也是受賞者和自賞者。教育者和學生在賞識教育過程中同是賞識和發(fā)展的主體,二者雙向互動,相互賞識,共同發(fā)展。所以,賞識教育是一種主體間教育,它消除了自我中心意識,而生成了交互主體性。
與傳統(tǒng)意義上所講的賞識教育所不同的是,主體間性下的賞識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給予”賞識,而在于“懂得”賞識;不在于“賞”,而在于“識”。師生交往的深層含義就在于通過交往中的學習,達到對話、理解和共享,在“識”的基礎上進行彼此的“賞”,使人成為真正被尊重的人,使人過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
教育交往是一種精神交往,賞識教育是交往的手段,彼此的賞識是師生的心靈之約。通過理解和賞識,教師和學生實現(xiàn)精神世界的共享。雅斯貝爾斯曾說:“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人與人的主體間的靈與肉的交流活動’,而不是‘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賞識教育正是通過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往,達成主體間的理解,通過師生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構建一種新型的教育交往形態(tài),實現(xiàn)“靈與肉的交往活動”。
二、主體間性下賞識教育的特點
賞識教育既是一個建立在對象化活動基礎上的教師“價值引導”與學生“主動建構”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又是一個建立在意義活動基礎上的以教育主體之間的理解和對話為核心的精神性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個體與人類文化之間生命精神能量的轉換和創(chuàng)造性生成。因此,筆者認為,較之于傳統(tǒng)主要關注教師“價值引導”的賞識教育,基于主體間性的賞識教育有以下特質。
1.人本性
賞識教育強調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意愿,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感受,反對把學生當做容器來灌輸,而應用賞識的眼光發(fā)展地看待學生,激勵每個學生充滿信心地主動發(fā)展。主體間性下的賞識教育較傳統(tǒng)意義下的賞識教育又具有了新的內(nèi)涵,它不僅僅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對于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也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即教師不是為了賞識而賞識,他們不僅僅是給予賞識的主體,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在這里,賞識教育是靈性、真誠的彼此欣賞,不再是具有庸俗目的的教學行為。
2.平等性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礎上的。主體間性下的賞識教育不僅僅是強調教師對于學生實施賞識,更重要的是強調教師對于學生的賞識不是自上而下的行為,而是在平等的主體間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賞識;同時,學生也有機會成為賞識的主體,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賞識。師生間以對話的形式在情感、觀點、認識、思想、意見、知識等方面互相傳遞、交流。賞識,不再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傳遞,而是兩主體間通過交互關系實現(xiàn)彼此的理解、尊重和共鳴。此時,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平等也便實現(xiàn)了。
3.發(fā)展性
從教育的眼光來看,每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同時社會環(huán)境也可以激發(fā)他們產(chǎn)生發(fā)展的渴望,而教育的關鍵就在于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使發(fā)展的可能變成發(fā)展的現(xiàn)實?;谥黧w間性的賞識教育則是本著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現(xiàn)狀,接納每個學生的客觀現(xiàn)實,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用賞識的心態(tài)期待他們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賞識教育的雙方不斷地對舊有的認識進行內(nèi)化、重構,不斷地尋找新的出發(fā)點、突破點,建構超越以往的新的內(nèi)容。同時,交往一方的發(fā)展也會促進并帶動另一方的發(fā)展。
4.主動性
教育活動中作為交往主體的教師和學生能積極主動地與對方進行交往,特別是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更能主動引導、啟發(fā)、激勵學生進行師生主體間的交往。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成了欣賞行為的發(fā)起者,不再是為了欣賞而欣賞,這也就使任務式的賞識成為主動自發(fā)的賞識行為,賞識將不再流于形式。基于主體間性的賞識教育,由于其更多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出了真誠真摯的情感氛圍,這對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效果也將起到必要的助力作用。
總之,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今天,人自身的價值和合理需求日益得到重視和張揚,教育也將視角從重視單子式的主體性轉向重視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是主體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和諧的教育主體間性是教育主體相互認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協(xié)調的結果,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也是實現(xiàn)真善美的重要途徑。因此,關注賞識教育的同時,堅持主體間性教育思想的指導,正確分析、把握教育主體間性的特點,以建立起新型的雙主體互動的師生關系。相信基于主體間性下的賞識教育,在關注平等、關注自由張揚的人性,強調發(fā)展師生間的良性交往和互動的教育過程中,能最終實現(xiàn)“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ㄗ髡邌挝唬?.北京市領導人才考試評估中心 2.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