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時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劉哲以“音樂有傷風化,無關社會人心”為由取消北大音樂傳習所,被迫南下的蕭友梅博士在時任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蔡元培的幫助下在上海的淘爾斐斯(今南昌路東段)56號開辦了國立音樂院,從此,中國近代音樂專業(yè)教育進入了嶄新的一頁。國立音樂院開辦之初困難重重,校舍幾易,經(jīng)費短缺,還在1929年被更名為音樂??茖W校(1942年復為音樂院)。1956年在新中國的幫助下,教育設施、資源極大改善,改為現(xiàn)名——上海音樂學院①。上海音樂學院堅持蔡元培“敦重樂教,提倡美育”的教學理念,歷經(jīng)八十年風雨,培養(yǎng)了大量的音樂人才,在中國乃至世界樂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上海音樂學院為“尋歷史之根,謀發(fā)展之道,創(chuàng)時代之先”,特舉辦“八十周年校慶年”,希望通過活動來繼承傳統(tǒng)、總結經(jīng)驗、展示成就、凝聚人心、展望未來、開拓創(chuàng)新,為“辦一流音樂教育,創(chuàng)世界先進水平”(江澤民語)的目標再創(chuàng)新的輝煌、續(xù)寫新的篇章②?;顒訌?006年12月26日籌備委員會成立并發(fā)布公告起開始全面啟動。
校慶依據(jù)時間進程可分為五個階段:2006年5—11月26日為第一階段,這段可視為校慶活動的“引子”,是校慶的啟動階段;2006年12月27日—2007年8月31日為第二階段,可視為“第一樂章”,這段“慢板”的樂章呈現(xiàn)了校慶活動最初盛況,也為以后的活動打下了基調(diào);9月1日—11月25日為第三階段,可視為 “第二樂章”,這一“快板”的樂章更為集中地展示學院的優(yōu)秀成果;11月26—29日為第四階段,可視為“第三樂章”,這段“急板”的樂章是校慶的主體高潮部分;12月以后為第五階段,可視為“第四樂章”,延續(xù)前面學術氣氛,并對校慶做全面地總結。整個宏大的校慶活動圍繞著“傳承?總結?展示?創(chuàng)新”的校慶主題展開③,為上音的更高發(fā)展目標匯集智慧、出謀劃策。
一、“引子”:初綻校慶的主題
八十年校慶活動是在2006年5月份的院黨委會和行政會議上被正式確定下來的,為此成立了專門的“80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下設校慶辦公室。院慶年啟動伊始,校慶籌委會制定了一系列明確而嚴密的“章程”和“辦法”,為保障這屆規(guī)模宏大校慶活動的順利進行鋪設了必要的條件。如:2006年10月底制定的“遴選八十周年校慶唱片曲目的辦法”中明確規(guī)定針對八十年來上音創(chuàng)作成果遴選的總體思路、具體辦法和操作方式、出版等事宜;11月底制定的“上海音樂學院八十周年校慶籌備工作總體策劃實施方案”中詳細地規(guī)定了校慶活動的原則、目的、工作具體安排等;11月份制定的“上海音樂學院八十周年校慶接受捐贈辦法”中規(guī)定了捐贈的流程和相關的對捐贈人的獎勵辦法,還制定了“上海音樂學院教育發(fā)展基金理事會章程”的實施細則。
籌委會約請了學院元老錢仁康教授撰寫了《國立音樂專科學?!返男J芳o念文章,近代史專家陳聆群教授撰寫了《從國立音樂院到國立音樂??茖W校的創(chuàng)業(yè)十年》的學校發(fā)展斷代史④,桑桐撰寫了《往事瑣記——紀念母校成立八十周年》和《解放前上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專業(yè)的歷史回顧》⑤,王瑞撰寫了《和毅莊誠——上海國立音專校訓釋介》(《上海音樂學院院報》“校慶??钡诙冢┑扰c校史有關的文章。還出版了《鄧爾敬作品文論選》、“音樂文化史系列論文集”系列學術文集等,展示了學院的學術研究歷史。
二、“第一樂章”:漸入校慶年的軌道
2007新年伊始,上海音樂學院就逐漸展開了校慶的系列活動,有學術紀念研討會、學術交流會、展現(xiàn)學院成就的音樂會等。
這一段的學術紀念報告會有蔡元培、譚抒真等人的相關紀念活動。2007年3月21日,上海音樂學院與靜安區(qū)文化局聯(lián)合舉辦的“學界泰斗,人世楷?!o念蔡元培先生學術報告會”,會上楊立青、姚全興、陳聆群等重溫了蔡先生為中國音樂教育所作的具有開拓性里程碑意義的貢獻及其美育思想、辦學理念對當代的啟示。2007年6月10日,上海音樂學院為小提琴家譚抒真教授舉行了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華天仍總結了譚先生在小提琴演奏、教學、制作以及音響學方面的卓越成就,還著重闡述了他在學院發(fā)展方面的不可磨滅的功勛。6月13日,又與民盟上海市委聯(lián)合舉辦了“紀念譚抒真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還出版了朱永珍撰寫的《世紀琴緣——譚抒真?zhèn)鳌?、《譚抒真音樂文集》等書作(均為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集中展現(xiàn)譚先生的歷史及價值。4月18日,上音與其它單位一起還在東方藝術中心的“海納百川廳”舉辦了“陸春齡藝術生涯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對“南派”笛藝代表人物陸春齡竹笛藝術進行了認真總結、研討、提煉。
在學術交流方面,4月4日~6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重點學科聯(lián)合中日音樂文化研究中心,特邀著名的民族音樂學家、日本大阪大學教授山口修博士來院作了“高峰學術論壇”系列講座,論壇內(nèi)容涉及了“應用音樂學”、“日本樂器的演奏及審美”、“日本的‘口唱歌’‘山曲’‘地歌’等傳統(tǒng)邦樂體裁”,從地域性音樂體裁的闡述、展演到異文化間的對話、交融,帶給聽眾以形象直觀的日本傳統(tǒng)音樂享受和“音樂觸變”、“文化交融”等學理性的深層次思考。自7月30日后的17天是“第六屆上海國際歌劇大師班”的學術活動,周小燕、廖昌永、約翰?伍茲曼(美國藝術指導大師)等中外專家為來自全國的歌劇工作者傳道解惑。大師班對學員們的“聲音觀念”、“藝術表現(xiàn)”、“演唱技巧”、“教學方法”進行了較大的提高。除此之外,還有定期的學術報告邀請國內(nèi)外的專家進行學術交流,如音樂學系的“音樂學論壇”、作曲指揮系的“半月談”以及民樂系、音教系、藝管等系的相關學術交流。這些活動邀請的音樂家以各自特長、特有的視角探索了前沿學術問題,豐富了校慶的學術活動。
音樂會也是這段時間的校慶重要組成部分,共有30余場,涉及音樂學院各系的教學及科研。較重要的有:1月5日的“節(jié)奏之夜——爵士迎新音樂會”、4月15日的“陸春齡笛子藝術生涯80周年紀念音樂會”、5月13日的“中外優(yōu)秀室內(nèi)樂作品音樂會”、6月7日的“上海音樂學院優(yōu)秀交響樂作品音樂會”等?!肮?jié)奏之夜”爵士樂作品音樂會是上音大爵士樂團首次亮相,集中展示了這兩年該新型學科發(fā)展的旺盛態(tài)勢。“陸春齡笛藝音樂會”是民族音樂系為笛子泰斗南派“笛王”陸春齡從藝80周年而操辦的學術性音樂會,音樂會上聚集了陸先生等師徒五代演奏家,演出了陸先生的代表作品,如《三六》、《行街》、《今昔》、《喜報》等?!爸型鈨?yōu)秀室內(nèi)樂作品音樂會”展演了朱踐耳的琵琶獨奏《玉》、布列茲的《12首記譜法》、里蓋蒂的《古典幻想組曲》等經(jīng)典現(xiàn)代作品,展現(xiàn)了上音對現(xiàn)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關注及理解?!吧虾R魳穼W院優(yōu)秀交響樂作品音樂會”集中展現(xiàn)了自黃自以來上海音樂學院在交響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有黃自的《懷舊曲》、賀綠汀的《晚會》和《森吉德瑪》、何占豪、陳鋼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丁善德的《長征》之五“會師”、何訓田的《夢四則》等中外馳名力作。這期間展演的音樂會從選材到表演都進行了精心的策劃與準備,展現(xiàn)了上音豐碩成果與燦爛的歷史,為后面校慶系列音樂會的展演定下了基調(diào)。
在此期間,上音還于4月5日舉辦了首屆“帕拉天奴杯”鋼琴作品作曲暨演奏比賽,產(chǎn)生了作曲、演奏一、二、三等獎各1名,中國風格作品特別獎1名等獎項,錢慎瀛創(chuàng)作的《秋天的群島》和周希希的演奏獲得一等桂冠。
縱觀這一階段的校慶活動,追憶逝去的崢嶸歲月、展現(xiàn)當下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成果成為校慶活動的主題。
三、“第二樂章”:推瀾校慶漸入佳境
進入9月份,校慶的氣氛愈來愈濃,校慶系列活動明顯增多了起來,不僅從數(shù)量方面令人目不暇接,質量方面亦令人嘆為觀止,逐漸推動校慶進入佳境。
在準備工作方面。9月11日,楊燕迪主持召開了校慶八十周年紀念唱片的出版編輯工作;9月18日,張顯平組會商討了校慶期間的接待工作;9月18日,張顯平主持召開的校慶工作推進會,強調(diào)各個部門要注意對校慶活動細節(jié)的落實。這些準備工作為校慶的順利進行鋪平了障礙,彰顯了校慶活動組織工作的周密與井然。
紀念活動方面。10月17日下午,“紀念賀綠汀院長專題報告會”在賀綠汀音樂廳由董金平主持召開。會上播放了賀老的生平紀錄片,江明惇、楊立青、賀老的小女兒賀元元對賀老作為革命家、音樂家、教育家一生的思想內(nèi)涵進行了回顧與反思。報告會后舉行了小型的紀念音樂會,展演了鋼琴曲《牧童短笛》等廣為流傳的作品。10月24日,蕭友梅紀念碑揭幕儀式暨紀念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活動中首發(fā)了《蕭友梅全集》(第2卷)和《蕭友梅編年紀事稿》兩書。王次炤、楊立青、蕭勤(蕭友梅之子)等在活動中發(fā)表了演講,回顧了蕭友梅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所做的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功績。此外,音樂教育系還在此期間舉行了音樂教育系恢復建系十周年紀念活動。這些紀念活動讓后生晚輩們能深刻了解上音發(fā)展的歷史與成就。
在學術交流方面。這一階段的活動檔次高、影響大,充分顯示了以校慶為學術創(chuàng)新“窗口”的主題。9月25~29日由現(xiàn)代器樂打擊樂系舉辦的“2007上海音樂學院國際爵士樂大師班”聚集了世界上一批一流的爵士樂大師,也吸引了國內(nèi)相關專家匯集于上音。此次活動給國人展現(xiàn)了頂級爵士樂藝術的風采,如美國頂尖薩克斯大師鮑勃?明哲、爵士樂理論教父馬克?列文、瑞典國寶級藝術家尼爾斯?蘭德林格等人的精彩演出和精辟演講,讓人們完整了解了爵士樂各個要素,包括即興演奏、旋律、爵士風格、聲音呼吸等。為紀念音樂巨匠貝多芬逝世180周年,以貝多芬為主題的第四屆國際鋼琴大師班于10月1—7日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來自加拿大的克迪、美國的馬克、中國的陳宏寬等10位國際大師對來自全國的鋼琴學子點睛、啟慧。大師班以“高規(guī)格”、“高密度”、“學術化”的教學原則和方式,提高了國內(nèi)整體的鋼琴專業(yè)水平,展示了上音鋼琴大師班這一品牌的國際影響力。10月27—30日的“國際作曲大師高峰論壇”由7位來自國內(nèi)外的作曲家主講,展現(xiàn)了當前國內(nèi)外最新創(chuàng)作的技術手法和風格特色。30日舉行的“2007上海音樂學院‘鐘鼓獎’國際作曲比賽”決賽音樂會暨頒獎晚會,產(chǎn)生了“春鐘”大獎作品《了歌》(作曲:宋歌),及特別獎作品《風中的蔓陀羅》、《樂隊組曲“疊韻”之四》。11月21—23日舉辦的“聲樂系民族聲樂建專業(yè)五十周年暨第三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就如何繼承、傳播好具有獨特文化價值和獨特審美價值的民族聲樂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周小燕、金鐵霖、劉輝、鞠秀芳等專家分別就民族聲樂的理論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歷史沿革舉辦主題學術報告。音樂學系從10月中旬開始,“第四屆錢仁康學術講壇”開講,羅藝峰就“中國音樂思想史研究”進行了專題講座;11月下旬開始,音樂學系專題學術講座有陳應時的《我的敦煌樂譜研究》等。這些活動豐富了校慶的學術氛圍,展現(xiàn)了上音作為“研究型”學院的成就。
在音樂會方面。這期間有三十余場,密度之高,令人大飽眼福之余也頗感分身乏術,展示了上音教學方面的豐碩成績。這些音樂會有上音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亦有新型特色學科;曲目包括有傳統(tǒng)經(jīng)典曲目,也涵蓋有新創(chuàng)作的探索性作品。在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中,鋼琴、弦樂、聲樂均有亮彩之作,如中提琴專場音樂會“我為中提狂”、民族聲樂專場音樂會“聲情滿杏壇”。新型學科如打擊樂專業(yè)的專場音樂會、手風琴專業(yè)的專場音樂會。在新作品探索方面,旅法中國作曲家徐儀創(chuàng)作的音樂默片《神女》用非常規(guī)樂隊、多聲道的空間配置的音樂對影片內(nèi)容、時代背景及影片主角阮玲玉進行襯托,達到刻畫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狀態(tài)和開拓影片空間表現(xiàn)力的效果?!白髑到處熓覂?nèi)樂作品音樂會”展示的有葉國輝的《早春》、陳牧聲的《禪1-寂靜》、周湘林的《覓》、尹明五的《思》、陸培的《山歌與銅鼓樂》、張旭儒的《清濁》等作品,展示了作曲系近年來探索的成就。
在學術成果的匯集出版方面。這一階段也準備就緒,如:展現(xiàn)上音歷史發(fā)展面貌的《金振玉聲畫卓越——上海音樂學院80周年校慶畫冊》和《校史館》圖文集、展現(xiàn)學院學術理論研究的《上海音樂學院學術文萃1927—2007》(六卷本)和《上海音樂學院優(yōu)秀創(chuàng)作及表演選輯1927—2007》(共二十輯)、匯集上音校史研究及學報成就的《音樂藝術》(校慶專刊)等。這期間還制作好了校慶紀念品的,如:校徽、領帶、宣傳光盤等。這些出版物都將在校慶日期間分送到校友手中,展示上音歷史上取得的成就。
綜上可見,這一階段呈現(xiàn)的活動數(shù)量多、質量高,精彩紛呈,逐漸營造了校慶活動喜慶氛圍和良好的學術氣氛,推動了校慶系列活動向縱深發(fā)展??梢哉f,為校慶周隆重地展示在世界面前做好了一切準備。
四、“第三樂章”:八十周年校慶金聲玉振
從2007年11月26日開始,上海音樂學院正式步入校慶周,隆重的慶典系列活動展開,活動安排緊湊而有序,組織工作細致、周到,校慶活動氣氛達到高點。
在慶祝紀念活動方面。27日上午,上音師生書畫展中展出了桑桐、陳銘志、羅小慈、趙曉生等校友的書法作品,海外校友黃甦的“攝影作品展”,出版社舉辦了校慶圖書展,裝修一新的“校史陳列室”為國內(nèi)外校友展出了自國立音樂院初建以來的重要史料、圖片。更為令人喜悅的是,改擴建一新的校舍于日前竣工,新建筑落成典禮儀式為喜慶的校慶錦上添花。下午,校友代表大會及各系部的校友座談會、懇談會讓校友聚在一起聊敘別后情趣,其樂融融、其樂無窮,嗟嘆上音近年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交流了各自在不同崗位上的“豐功偉績”。下午的校慶大會上,楊立青院長的“校慶致詞”回顧了上音80年來的歷史,展望了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校友才旦卓瑪代表西藏自治區(qū)文化廳和西藏自治區(qū)歌舞團向母校獻上禮物——織有布達拉宮圖案的羊毛掛毯,表達對母校八十周年的祝福。晚上五點,在上海大劇院望星空餐廳舉辦了“上音八十周年慶典酒會”,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世界各知名音樂院校的校長等三百余嘉賓共同見證了校慶的熱烈與濃情。晚七點音樂會前的領導致辭更是營造活動的高潮。李嵐清、徐匡迪、王榮華等領導發(fā)來題詞和賀信寄語上海音樂學院更高發(fā)展。28日上午,校友及嘉賓參加了老校址的“尋根之旅”,分別來到江灣、漕河涇等處,感嘆了學校發(fā)展的艱辛。
在學術報告會方面。11月26日上午在小音樂廳舉行了民族音樂系建系五十周年暨紀念沈知白、衛(wèi)仲樂、胡登跳先生報告會。會上,陳應時、葉緒然、閻惠昌分別對三位民樂系的初創(chuàng)人進行了學術總結,首發(fā)了《雅樂國風》創(chuàng)作表演成果的CD8張、《樂苑凝香》的學術論文集、《歲月留韻》的系史畫冊,集中展現(xiàn)該系的發(fā)展與成就。下午,上海音樂學院現(xiàn)代音樂學會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行,陳銘志、朱踐耳等老一輩作曲家,楊立青、林華、尹明五、張旭儒、陸培等中青年作曲家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涉及到現(xiàn)代音樂技法、觀念、審美、演出等問題。11月27日上午,音樂學系舉行了建系25周年校友座談會,譚冰若、陳應時、陳聆群、沈旋、錢亦平、楊燕迪等發(fā)表了系慶感言,韓鍾恩、趙維平就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做了總結。27—28日的“2007上音國際音樂院校校長論壇”在錦江飯店舉行,此次院校長論壇邀請了美國等11個國家的 16所國際知名音樂院校的22名代表及國內(nèi)9所音樂學院的9位院長,大會圍繞“音樂專業(yè)教育與時代發(fā)展”進行了研討。這次盛會對推動國際高等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加強國際范圍的合作與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8—29日的“第二屆全國復調(diào)會議”在上音小音樂廳舉行,會議就復調(diào)音樂作品、復調(diào)技法、復調(diào)教學等三個研究專題做了深入地探討。
在音樂會方面。其中,“上海音樂學院優(yōu)秀室內(nèi)樂作品音樂會”中作品的選擇具有深度和針對性,涵蓋了上音80年及學會的20載發(fā)展中的成就;“上海新室內(nèi)樂團專場音樂會”展演的現(xiàn)代音樂中的經(jīng)典作品,反映出上音作曲家們在現(xiàn)代技法與民族音樂語匯的糅合方面的探索;交響幻想詩《馬可波羅與卜魯罕公主》是作曲家劉湲、詩人王乙宴創(chuàng)作,作品以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和中國公主卜魯罕的傳奇愛情故事為腳本,由七個樂章組成;“數(shù)字媒體音樂會”展現(xiàn)了上音音樂工程系這兩年取得的成就;音樂劇《六祖惠能》是作曲家趙光為上音音樂劇系創(chuàng)作的佛教題材的作品,以南宗惠能的一生為線索展開故事,音樂上融合藝術歌曲和流行音樂旋律特色,配器則吸收西方音樂劇交響化手法推動戲劇矛盾及高潮的發(fā)展。27日晚在上海大劇院亮相的“上海音樂學院八十周年校慶慶典音樂會”無疑是重頭戲,匯集了一批世界舞臺上的古典音樂明星,可謂群星璀璨,指揮家湯沐海,歌唱家廖昌永、黃英、高曼華、沈洋,演奏家祁瑤、宋思衡、秦立巍、黃蒙拉、孫穎迪、王健。他們都拿出了保留曲目為上音校慶增色。此次音樂會還特地約請了兩部力作:校友盛宗亮為母校八十華誕特別創(chuàng)作的《上海序曲》運用有兩首中國作品《將軍令》和《紫竹調(diào)》的素材,作為音樂會序曲,很好地營造了現(xiàn)場喜慶的學術氛圍;王西麟為校慶而作的《第七交響曲:和毅莊誠》運用合唱與交響樂隊描寫一部上音發(fā)展的史詩。返場曲目是劉湲的《樂隊托卡塔——火車》。整場音樂會曲目風格迥異,新舊紛呈,表演精彩絕倫,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嘆為觀止!
在校慶期間,海外的校友也舉行了多種形式的音樂會、紀念會祝福母校再創(chuàng)輝煌,如:加拿大校友的校慶專場音樂會、香港校友舉辦的“上音國際比賽獲獎者音樂會”、美國紐約校友會舉辦的“慶祝上海音樂學院建校八十周年音樂會”等。校慶期間,各界朋友發(fā)來賀信、賀辭祝福上音,如: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文化部等。
縱觀這期間的活動,嚴密的組織工作給活動的順利進行鋪平了道路,精心的選曲與組織鑄就了節(jié)目的精彩與曼妙,全世界范圍內(nèi)參與極大地提升了上音的學術影響,讓全世界通過校慶這個窗口重新認識了上音。
五、“第四樂章”:延續(xù)總結校慶精神
進入12月份,校友的離去并沒有使校慶的色彩黯淡,校慶的系列活動仍在繼續(xù)。
在學術活動方面。第二屆研究生藝術節(jié)、音樂學系的校慶系列專題講壇、12月20—22日的“東亞音樂國際音樂研討會”等是這期間的亮點。國際傳統(tǒng)音樂學會(ICTM)東亞音樂研究小組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的題為“歷史進程中的傳統(tǒng)與當代”的第一屆“東亞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的同類會議中最高層次,來自英國、日本、韓國、葡萄牙、新加坡、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中國臺灣等十幾個國家及地區(qū)共78位專家共同研討了歷史進程中發(fā)展的東亞音樂中的六個不同主題。2007年12月27日舉行的“音樂學系的校慶系列專題講壇”是楊燕迪所作的《貝多芬晚期創(chuàng)作的藝術境界》,報告從六個方面,以史學脈絡為線綜合研究了貝多芬創(chuàng)作中的若干問題。2007年12月25、27日,上音校友、現(xiàn)執(zhí)教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民族音樂學系的李海倫博士在“音樂學論壇”上做了《中國之外的中國音樂》、《西方舞臺上的世界音樂》的報告,這位傾心于中國云南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的外國人從文化的角度對中外音樂進行了剖析。
在音樂會方面。12月6日的研究生藝術節(jié)專場音樂會、12月8日的附中專場音樂會《天仙配》、9日及11日的音樂會版歌劇《弄臣》、10日的溫德清作品音樂會等成為這段時間的亮點。其中,在上海大劇院以情景版音樂會形式上演的歌劇《弄臣》是周小燕歌劇藝術中心精心打造的,由廖昌永、張建一、郭森等國際知名歌唱家擔綱主演,顯示了上海音樂學院歌劇中心駕馭大型歌劇具備了表演方面的足夠實力?!皽氐虑嘧髌芬魳窌奔姓宫F(xiàn)了近年來他的創(chuàng)作探索,有《螞蟻搬家》等六部,其作品個性鮮明,充滿生活的情趣。這一段時間有十余場次的音樂會,展現(xiàn)了校慶日后仍然較為活躍的上音舞臺,讓人們?nèi)阅芨惺苄c的喜悅余溫,但已是帶有明顯尾聲意味了。
2007上海音樂學院校慶年已成為過去,但卻留給校友們的遐想是無盡的,也許一切美好的詞匯均不能表達上音學子對母校的深情厚意。校慶展演的80場精彩音樂會、呈現(xiàn)的高層次學術交流和具有歷史價值的紀念活動、校史展覽以及相關學術著作的出版等,在展現(xiàn)上音輝煌歷史的同時,又將被載入新的史冊。驀然回首,燈火闌珊依舊!“八十載奮斗滄桑巨變,八十年鑄就時代輝煌”(楊立青語),此次校慶必將永存校友們記憶的深處。
① 錢仁康.國立音樂??茖W校.上海音樂學院院報,2006年12月27日第4版
?、?上海音樂學院八十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校慶公告[第一號]. 上海音樂學院院報,2006年12月27日第1版
?、?上海音樂學院八十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2007年11月27日致全體校友的公開信
?、?初次展現(xiàn)在上海音樂學院第一屆研究生會藝術節(jié)上,后發(fā)表在《音樂藝術》2007年第三期。
⑤ 發(fā)表于《音樂藝術》2007年第三期
王安潮 博士,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ㄘ熑尉庉?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