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昌
古典詩詞鑒賞是檢查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平時學習和考試的難點所在。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考試中迅速而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解讀詩詞的意境、揭示詩詞的主旨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諸方面入手:
一、賞“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詩歌,題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調。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題目交待了內容(送別)、時間、對象;張籍的《秋思》,題目點名了感情基調;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題目則暗示了內容。
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視標題,尤其是要重視標題中提挈全篇、精練傳神的字詞。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詩題中的“聞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詩題中的“喜”字。
二、賞“作者”
“文如其人”、“詩言志”。任何一個詩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每首詩歌的問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關。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及其作品的主要風格來鑒賞。
比如王維,他不僅能寫詩,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他以寫山水田園詩出名,能將詩畫結合得妙絕天成。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有的由幾幅畫組成意境,但多數(shù)都是一個畫面,有動景,也有靜景。如果我們有了以上關于王維的知識儲備,那么,結合中學課本上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能很快分析出王維的《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前兩句,寥寥十字,就描繪出典型的清秋景色——清水白石,蒼山紅葉,色彩鮮明和諧,景物錯落有致,很富畫意;后兩句添寫綠樹蔭濃,翠色欲滴,使得這首小詩格外清閑雋永,情趣盎然。王維“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在這首詩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三、賞“意象”
古詩詞中,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感受,這些客觀物象我們稱為“意象”,它是作者內在思想情感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是其主觀情感的流露。我們鑒賞古詩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xiàn)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如:《楓橋夜泊》前兩句十四個字,運用六種意象,我們可以從“月落”后夜色的濃重、烏鴉凄厲的啼鳴、“霜滿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楓”的黯淡和“漁火”的寥落中深切感受到水鄉(xiāng)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圍和客子孤寂清寥的心情。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讀透作品的關鍵。意象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鑒賞具體作品的時候,不僅要著眼于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xiàn)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讀懂古代的詩詞作品。
四、賞“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樣都是解讀詩歌必不可少的鑰匙,它是文藝作品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詩詞,情與景的和諧統(tǒng)一,不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還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與藝術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為鑒賞者在欣賞詩詞時也一定要注意對其意境的把握。如:馬致遠的《天沙凈·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疊用九個名詞,寫出九種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圖:幾棵蒼老的禿樹兀立山野,枯敗的藤蔓纏繞其身,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于樹上,淙淙的流水流經(jīng)橋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適,古老荒涼的驛道上秋風陣陣,困頓疲乏、飄泊異鄉(xiāng)的游子騎著馬正踽踽獨行。這三句表面寫景,實則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詞的運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種長期羈旅在外,不得與家人團聚的凄戚悵惆、郁悶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顯,情和景溶鑄成一個渾然天成的藝術整體,創(chuàng)造出蕭瑟蒼茫、深沉雋永的意境,給人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印象。難怪王國維贊曰:“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佳境?!?/p>
五、賞“詩眼”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優(yōu)秀的作品中,詩有“詩眼”,詞有“詞眼”。而這些含有詩眼詞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xiàn)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
常言道:“窺斑而見豹”,“見微而知著”。詩眼詞眼能集中、凝煉、鮮明、生動地體現(xiàn)詩的神韻,有著奇妙的藝術功效。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痹娭械摹把省弊謱懙脴O為準確而傳神,更襯托出山林的幽靜。“日色冷青松”,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也極為傳神。山林幽暗,夕陽余暉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冷”。這一“冷”字也反映出詩人內心的孤寂。因此,不難看出:“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巖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fā)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把省?、“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煉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
六、賞“典故”
古代詩人創(chuàng)作時,有時借助一些典故來表現(xiàn)廣泛而深刻的主題。用典故可收到言簡意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對解讀詩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內涵意蘊是很有幫助的。典故的復習要力求避免艱深難懂,但在平時接觸過的和常識性的一定要注意盡可能多掌握。例如,“司馬青衫”、“豆蔻詞工”、“封狼居胥”、“關河”、“三山”、“樓蘭”等。
有些時候,如果不能正確理解詩詞中典故的含義,就會直接影響到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有點化前人語句、用神話故事、用歷史故事等。如:杜牧的《遣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痹娙私栌眠@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v觀全詩,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懊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此外,鑒賞古詩詞還得抓住文本所透視出來的作者“情愫”及所給“注釋”加以綜合分析,變通運用,才能準確理解詩詞,順利解讀。
[作者通聯(lián):云南羅平馬街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