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黃初
2008年陽春四月,有興化之行。
這回是應興化市兩位省語文特級教師的聯(lián)名邀請而偕老伴同去的。一位是老一輩的,原興化中學校長、曾以語文教學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取得顯著成效而飲譽省內外的柳印生先生。另一位是現(xiàn)任興化市楚水實驗學校教務主任,屢獲“名師”、“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稱號而被《中學語文》列為“封二人物”作專門介紹的時代新寵張正耀先生。印生是我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于揚州師院函授部工作時的學生,實際上是亦師亦友的同行知己。正耀則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從揚州師院中文系畢業(yè),后任教于興化市大鄒高級中學的,用他的話說,是我的“嫡傳弟子”。
早幾年就聽說,興化市因為有了柳印生這樣的老一輩語文教學專家率先垂范和舉旗領路,又有張正耀這樣的新一代語文教育改革的實踐者熱心參與,語文教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例如,“培養(yǎng)語言能力,增強學習能力,切實探求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之路”的教研課題,得到了華東師大課程論專家巢宗祺等著名教授的肯定和贊賞。這一課題的提出,讓我仿佛聽到30年前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等三位前輩語文教育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以期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急切呼吁,又一次從歷史深處清晰而有力地傳來;如今循聲而去探求改革之路的新一代追隨者已經奮然前行。套用章熊先生當年的說法是“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但愿語文教育燦爛的桃花源就在不遠的前面。
正耀就是這“奮然前行”的隊伍中一名積極的探求者。這次在興化,他興沖沖地捧出兩個大信封,一個信封里裝的是紙質已發(fā)黃的一本“畢業(yè)紀念冊”,上面有我的親筆題辭:“為祖國培養(yǎng)四化建設的人才,是幸福的、光榮的事業(yè)。希望你珍視自己的事業(yè),努力作出無愧于時代的貢獻?!边@就足以證明他確確實實是我的“嫡傳弟子”,而且一直把它珍藏了23年!另一個信封里裝的是整整齊齊的一大摞文稿,這是他近年來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寫成的一部“教育隨筆”集,書名《零度的眺望》。他是想用這部即將付梓的書稿來證明他沒有辜負我當年對他的臨別囑托。他要我這個23年前的他的老師成為他這部新著的第一個讀者,并作個“權威”鑒定。
從興化回來后,我就仔細地翻讀了這個23年前的我的學生遞交給我的這份沉甸甸的作業(yè)。
我是用“省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著名語文刊物《中學語文》封二人物這樣的標準來作鑒定的(順便說一句,《中學語文》一直致力于推介和培養(yǎng)優(yōu)秀語文教師,誠屬難能可貴,為中國語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鑒定的結果是四個字:人才難得。
對教育問題的理論思考是必須有一定的精深度和新穎度的,但其呈現(xiàn)方式卻可以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可以是講究邏輯推理以科學論證的方式呈現(xiàn),也可以是通過對話、書簡、寓言、詩歌、隨筆等多少帶點感情色彩的方式,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這在中外教育史上屢見不鮮。正耀寫過不少上規(guī)上矩的文章,這回卻采用“隨筆”的方式來表達他對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問題的種種見解,大概是因為嚴謹?shù)倪壿嬐评砜梢詡鬟_出他的理性認識,卻難以傾瀉出他內心真實的激蕩情感吧。
首先是對教育工作的神圣職責理解得比較清楚、深刻。他要求自己,當然也希望所有“為人師者”,都要“守住自己的神圣領地”。要時刻提醒自己、拷問自己:“擔當教師工作,是神圣還是卑賤,是崇高還是附庸?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fā)展而不懈努力,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之需而尋找一個衣食無虞的飯碗?”他認為:“作為一個教師來說,只有讓最簡單最質樸的東西沉淀在心中,堅守住自己的一方領地,才能在潮起潮落中永遠守住前進的航標燈,而不致隨波逐流或暈頭轉向?!保ㄒ姟妒刈∽约旱纳袷ヮI地》)我想,是不是每一位從教者都能有這樣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呢?恐怕未必,尤其是時值社會轉型期的今天,“讓最簡單最質樸的東西”永遠“沉淀在心中”,是多么的不易。正耀說出了每一個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正直的教師的普遍心聲。
正是為了做好“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和“思想園圃的播種者”,我們必須切切實實地弄清楚,自己所教的一切功課,是不是“真的對學生的智慧、靈魂、人格尊嚴的形成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如果我們教給學生的只是“知識”而非“認識”,只是“內容”而非“方法”,只是現(xiàn)成“答案”而非真正的“思考”,只是“課本”而非成長發(fā)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只是“如何讀課本”而非“閱讀”自然、“閱讀”社會、“閱讀”歷史文化、“閱讀”人生的方法與路徑,只是“如何做試卷”而非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康的道德情感……那么,當代教育中存在著的這種重“知”而輕“行”的弊端是不是值得我們國人深長思之呢?(見《“沒文化”的學生》)
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過程中,“學會敬畏”是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內容。正耀寫的《走向敬畏》,恐怕不只是他自己的內心獨白,而且更是他為塑造學生完美人格的一種崇高目標的追求吧。在鋪敘中他傾訴了自己各類神圣的“敬畏”心理:“我敬畏童稚”、“我敬畏前輩”、“我敬畏朋友和親人”、“我敬畏身邊的每一個人”……忽然筆鋒一轉,從人生的辯證法著眼寫出了種種“別樣”的“敬畏”:
敬畏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態(tài);
敬畏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雙腿;
敬畏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
敬畏蔑視你的人,因為他覺醒了你的自尊;
敬畏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獨立。
凡事敬畏,學會敬畏,敬畏一切使你成長的人。
我自認為對歷久而彌新的先秦儒家的“仁恕”之道有所體悟,但讀了正耀這篇極富文采的文字,依然深受教益,忍不住要多引述幾句,因為它仿佛是在形象地向讀者、向學生、也向我這樣的老人訴說出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人生哲理。
關于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正耀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那就是:教師必須先受感動而后才能感動學生。換句話說,就是教師要以自己的感情去點燃學生的感情。費爾巴哈的名言是“感情只對感情說話”,它道出了文學藝術包括教學藝術的真諦。這在《別說話,我的眼里有淚》這篇聽課后的感懷之作中有生動的闡述。
讀完這部書稿,得到這樣一個深刻的印象:作者之所以能在語文教壇上屢有建樹,大概基于這幾個原因:
一是勤于讀書。葉圣陶先生早年曾說,要當一名稱職的教師,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有本錢”,二是“肯負責”。二者不可缺一。這里說的“有本錢”,主要就是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和業(yè)務功底。具體到行動上,就是肯讀書、多讀書。在《只有慚愧》一文中,正耀寫了自己面對眾多“大師”級的文化巨人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讀書經歷,常感到汗顏無比。他說當年選擇當語文教師,是因為“語文教師是離書最近的行當”,所以在高師中文系讀書的時候,除了聽課,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如饑似渴地“讀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狂讀”了兩千多種古今中外經典名著。從教以后呢?當然更是要讀書。從《零度的眺望》中,可以看出他閱讀面之廣泛,看來他在極度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也能做到手不釋卷。
二是善于思考?!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論語》的名言。正耀是敏于思考,也善于思考的。他讀過一篇署名文章,題目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教學邏輯》。別人讀了也便接受了這個觀點,并告誡自己別違背教學邏輯,可正耀除了認可這個觀點外,還展開逆向思維: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什么不遵循教學邏輯?這種種“不遵循”現(xiàn)象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復雜的原因?發(fā)現(xiàn)常人未必都想到、想到了也未必都弄明白的問題,這就是一種高層次的優(yōu)良思維品質。在《零度的眺望》中,差不多都是這類精深而獨到的思維成果。
三是精于表述?!读愣鹊奶魍?單看書名,就詩意盎然,能讓讀者透過書名把握到作者心脈的跳動:把自己整個的生命歷程,視為一種追求,一種永不滿足、永不停息的追求?!耙磺袕摹愣乳_始”,“時刻不忘向每個新的目標‘眺望”。這是何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精于表達的“精”,在幾十篇散文小品中,具體表現(xiàn)在精妙的運思、精巧的結構和精粹的文筆上。“表達”分為書面的和口頭的兩種。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書面上精于表達固然重要,口頭上精于表達同樣重要。當今教師的專業(yè)培訓,恐怕要在這兩個方面多下功夫。從書面的思維成果《零度的眺望》一書,可以想見,作為一位語文教師,他的課堂教學在學生心目中將會顯示出何等巨大的藝術魅力!
我說正耀這樣的教師,就是在省語文特級教師中也是置于前列而毫不遜色的。
是為序。
[作者通聯(lián):揚州大學瘦西湖校區(qū)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