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桑榆
管仲與鮑叔牙,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兩人極富傳奇色彩且令人感佩的交往,是千古傳頌的佳話,而“管鮑之交”這一典故,則被后人用來形容情深誼厚、相知相悉的莫逆之交。
管仲與鮑叔牙同為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管仲出身于農(nóng)家,生活貧苦,早年當(dāng)過馬夫,做過小販,后與鄰村的鮑叔牙相識,兩人合伙經(jīng)商,游歷中原,成為摯交。他們稍有資財后,便拜師學(xué)文習(xí)武,漸萌經(jīng)國濟(jì)世之志。
管鮑之間的友誼,早在兩人未發(fā)跡時,便已經(jīng)過多方面考驗。管仲早年的表現(xiàn),在世人看來,為人不大“仗義”,他與鮑叔牙經(jīng)商賺了錢,總要多分一些,換了別人,恐怕早就不與他合作,但鮑叔牙卻不介意,認(rèn)為管仲并非貪心,而是家中貧困,比自己更需要錢。管仲為鮑叔牙謀事,常把事情弄糟,使其陷入困境,但鮑叔牙從不埋怨他,認(rèn)為不是管仲愚笨,而是客觀情況對他不利。管仲后來想謀個官做,總不得志,別人認(rèn)為他無能,但鮑叔牙卻認(rèn)為他并非缺乏才干,而是時運不濟(jì)。管仲后來投軍參戰(zhàn),稍遇強(qiáng)敵,便掉頭逃跑。其他將領(lǐng),都笑他貪生怕死,但鮑叔牙卻為他辯解說,管仲因家中有老母需要他贍養(yǎng),故要保全性命,并非臨陣膽怯……
鮑叔牙如此對待管仲,既不是因友情障目,看不到對方的短處,也不是對朋友一味寬宥,而是因為他有一顆寬廣的胸懷和一雙識人的慧眼,故而能對朋友的所作所為予以包容和理解。他認(rèn)為管仲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故不只是看朋友在某些方面處事不合常理和一時的失誤,而是看其本質(zhì),放眼將來。鮑叔牙如此對待朋友,令管仲深受感動,曾慨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因此兩人心心相印,成為生死之交。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到齊國謀事,憑著過人的才識,分別做了齊襄公姜諸兒的兩個弟弟公子姜糾和公子姜小白的老師。當(dāng)時因齊襄公荒淫無道,濫加殺誅,朝政混亂,兩個弟弟恐禍及己身,逃往他國避難。大弟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故逃往于魯國,管仲與另一位太子師召忽隨之;二弟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莒國人,故逃往莒國,鮑叔牙隨之。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弒襄公自立為君,但屁股還沒把王位焐熱,就被人干掉。齊國一時無主,眾大夫按照立長不立幼的祖制,共議由公子糾繼承王位,并派人前往魯國接公子糾速回齊國。而與公子小白關(guān)系密切的大夫高溪等人,卻暗中派人趕往莒國,通知公子小白速回齊國。
于是,一場兄弟爭位的大戲,自此開場,而管仲的命運,也從此出現(xiàn)戲劇性的變化;鮑叔牙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更是得以充分展現(xiàn)。
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被齊襄公所殺,對齊國懷有深仇大恨,聽說齊國無君,心中大喜,立即派兵護(hù)送公子糾趕回齊國即位。莒國比魯國距齊國的國都臨淄較近,管仲為防公子小白提前趕回齊國,搶先奪得王位,向魯莊公借得兵馬,前往堵截。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軍護(hù)送下趕往臨淄。管仲星夜兼程,抄近道截住公子小白,力勸小白返回莒國,小白哪里肯聽,就連他的摯友鮑叔牙,也為小白說話,要他“各為其主,少說費話”。管仲覺得與其徒費口舌,不如干掉小白,除去公子糾的對手,便趁小白不備,一箭射去,小白當(dāng)即大叫一聲,倒在車中。鮑叔牙與隨從急忙上前搶救,亂作一團(tuán)。管仲以為小白已死,急忙領(lǐng)兵返回,向魯侯與公子糾報喜。公子糾聞報,覺得王位非己莫屬,便沉住氣率眾緩緩而行。哪知當(dāng)他六天后趕到齊國時,卻被齊軍所阻——公子小白早已趕回臨淄即位,成為齊國的新君桓公。
原來管仲那一箭,只射中小白腰帶上的銅鉤,小白知管仲箭術(shù)非凡,百發(fā)百中,生怕他再射一箭,徹底結(jié)束自己的君王夢,急中生智,倒下裝死,連鮑叔牙都被他瞞過。待管仲帶兵遠(yuǎn)去,小白立命啟程,向臨淄疾馳,搶先奪得王位。
魯莊公聽說公子小白搶先登上王位,勃然大怒,遂發(fā)兵攻打齊國,企圖為公子糾奪回王位。但齊桓公與鮑叔牙早已有備,出動大軍,把魯軍打得大敗而回。隨后,齊國派使者傳書,逼魯國殺死公子糾,并生擒管仲、召忽,押送齊國,說是桓公要對管仲施以醢刑,以報一箭之仇。所謂醢刑,即是將人殺死后剁成肉醬。魯莊公害怕齊軍攻打魯國,遂下令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見齊國派使者逼魯國殺死公子糾,卻堅持要把自己送回齊國,說是如果送回的只是他的尸體,等于沒殺,知是鮑叔牙之謀,便自入囚車,由魯國派人押往齊國。
不出管仲所料,押送他的魯軍進(jìn)入齊境,鮑叔牙便率眾前來迎接管仲,為他打開囚車,讓他沐浴更衣,引他去見桓公,說是桓公將要委他以重任。這又讓管仲感到意外,難道新君不計較那一箭之仇?
原來桓公即位后,因鮑叔牙有擁立大功,欲拜他為相,任以國政。這對一心追求功名,權(quán)欲膨脹的人來說,可謂天賜洪福,但鮑叔牙卻推辭說:“臣不過是個庸才,君能加惠于臣,使臣不至于凍餒,我已很知足了。我哪里有治理國家的才能。若必使國家強(qiáng)盛,非拜管仲為相不可?!?/p>
桓公見鮑叔牙給他個總理的高位都不愿干,頗不理解,問道:“卿何必推辭,卿哪里不如管仲?”
鮑叔牙說:“我不如管仲者有五個方面:寬惠愛民,我不如他;治國而不失權(quán)柄,我不如他;忠信可結(jié)交天下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義而使四方遵守,我不如他;披甲執(zhí)鼓立于軍門,使將士勇氣倍增,我不如他。君只有任管仲為相國,才能實現(xiàn)稱霸于諸侯的宏愿?!?/p>
但是,桓公吃管仲一箭,仇恨難消,一心要殺管仲,憤憤道:“管仲那一箭,差點把寡人射死,寡人恨不能食其肉,怎能用他!”
鮑叔牙卻說:“人臣各為其主,管仲射君之時,心里只有公子糾而無君,君若重用他,他一樣盡忠于君,為君治理天下。君欲稱霸諸侯,非重用管仲不可。管仲乃治國奇才,被哪國所用,哪國就將強(qiáng)盛,這樣的人才,萬不可失!如果他被魯國所用,恐將后患無窮。”
桓公終于被鮑叔牙說服,同意將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的第二天,桓公親自到臨淄郊外迎接,隨后向管仲問起治國之策,管仲對答流,甚合桓公之意,遂拜其為相,讓他管理國政,并尊他為“仲父”,以樹立他的威望。
管仲輔佐桓公治齊40年,在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等多方面進(jìn)行改革,制訂了一系列富國強(qiáng)兵的方略,使齊國日益強(qiáng)盛,終為春秋五霸之首??梢哉f,齊桓公沒有管仲和鮑叔牙,恐怕難以成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大業(yè);而管仲沒有鮑叔牙,就沒有施展其雄才大略的機(jī)會。
鮑叔牙與友相處,不因利爭,不因過責(zé),愛其才而不厭其短的寬厚博大的胸襟,深受世人的贊揚,被后世視為交友為人的典范。他面對高位的誘惑而不為所動,為國家的強(qiáng)盛而力薦賢才,甘居人下的品格胸懷,直到今天,仍可為居官者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