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鄂平 李春華 朱紅軍
摘要:采用文獻、問卷調查、數(shù)理統(tǒng)計、特爾斐法等方法,以我國八大地區(qū)4 800名知識分子作為被試對象,4 619名非知識分子作為參照,對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1) 知識分子健身總體水平偏高,且存在民族、性別、職業(yè)、年齡結構、健康、城鄉(xiāng)、職業(yè)類型間的差異。2) 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好于非知識分子,但總體狀況不容樂觀,被試樣本中有明顯癥狀者為6.1%,有輕度癥狀者為21.7%,無明顯癥狀者為72.2%,且存在性別角色的社會化特征差異。3)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不同,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有顯著性差異,健身水平越高,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越好。4) 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對其健身水平有一定的預測功能,可以作為其健身水平的有效顯示器。
關鍵詞: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自我感覺;顯著差異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4-0507-03
本文通過研究知識分子的健身水平、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狀況,探討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的相互關系,從而為改善知識分子身心狀況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樣本采用方便抽樣法,被試對象抽取了我國八大地區(qū),即華北地區(qū)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東北地區(qū)的遼寧、吉林、黑龍江,華東地區(qū)(北)的江蘇、安徽、山東,華東地區(qū)(南)的上海、浙江、江西、福建,華南地區(qū)的廣東、廣西、海南,華中地區(qū)的湖南、湖北、河南,西南地區(qū)的重慶、四川、貴州、西藏,西北地區(qū)的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ㄊ校┏青l(xiāng)18歲以上的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知識分子健身水平測量表制定知識分子健身水平的調查內容:體育參與者、體育人口、參與層、意向參與層[1]、無意向參與層。該量表將“體育人口”、“參與層面”、“意向參與層和無意向參與層面”劃分為三種不同的健身水平,即“體育人口”為高組,“參與層面”為中組,“意向參與層面和無意向參與層面”為低組。量表分為三級評分,按其程度分別賦值3、2、1。
1.2.1.2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測量表制定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的調查內容:身體經(jīng)常疲勞、精神經(jīng)常疲勞、體力不足、擔心慢性病、運動不足、肥胖正在發(fā)生。該量表采用SCL-90評分標準及統(tǒng)計指標[2]:陽性項目數(shù)單項分大于等于2的項目數(shù),表示了受試個體在多少項中呈現(xiàn)“有癥狀”;陽性癥狀是陽性項目總分除以陽性項目數(shù),是陽性項目的均分,它反映被試自我感覺不佳項目的嚴重程度介于哪個范圍;陰性水平是在各個題目上回答“從無”的項目數(shù),表示受試個體“無癥狀”的項目的多少。該量表分為五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根據(jù)量表的因子得分、均分和總分了解被試的身體和心理的自我感覺狀況。
1.2.1.3知識分子個人情況量表制定知識分子個人情況的調查內容:民族、性別、年齡、職業(yè)類型、城鄉(xiāng)、健康。
1.2.2調查實施調查人員組成:一是利用親戚、朋友、同學按要求實施調查;二是課題組成員,利用空閑時間分別到醫(yī)院、學校、社區(qū)、科研、行政進行調查;三是組織部分在校大學生集中培訓,利用寒假、暑假、節(jié)假日深入到各省、市、地區(qū)(包括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村實施調查。
調查內容在全面調查實施之前,先在湖北十堰地區(qū)進行了初試(測試人數(shù)100人),調查中采用問卷、訪問和電話訪談等形式,按照問卷設計的原則,并對所設的問題通過特爾斐法進行篩選,然后確定本課題的調查內容。信度和效度檢驗分為0.82和0.73。正式調查問卷從2004年5月20日開始,到2005年3月20日結束。
本次調查發(fā)放問卷為11 000人,回收問卷10 423份,回收率94.8%,有效問卷9 419份,其中知識分子4 800份、非知識分子4 619份,有效率90.4%。
1.2.3數(shù)據(jù)的采集與處理問卷由被試對象獨立完成,問卷調查表中的每一個項目都要求被試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感受、真實情況填寫,《健身水平測量表》、《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測量表》按其程度分別賦值,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全部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包分析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知識分子基本情況分析
2.1.1年齡分布青年組(18~35歲)占43.9%、中年組(36~59歲)占46.2%、老年組(≥60歲)占9.9%。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83歲。
2.1.2性別結構性別以男性為多,男性占67.4%,女性占32.6%。男性大約是女性的2倍。
2.1.3民族結構漢族占91.3%、少數(shù)民族占8.7%。
職業(yè)分布:有職業(yè)的占89.5%,無職業(yè)的占10.5%,職業(yè)分布廣泛而又相對集中。知識分子在工人(6.7%)、農(nóng)民(1.9%)、服務人員(7.1%)、個體經(jīng)營(5.4%)等人群當中占的比率較小,但在管理(31%)、教科衛(wèi)工作(28.9%)人群占比率較大,高達59.9%,職業(yè)分布有明顯的傾向性(表1)。
2.2知識分子健身水平的主要特征分析知識分子的健身水平是指其每周參與健身活動的頻率和強度。它主要包括體育人口、參與層、意向參與層和無意向參與層三個層面。體育人口指每周活動頻率3次以上(含3次);每次身體活動30分鐘以上;每次身體活動強度為中等程度以上。準體育人口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參與層,指參加體育活動但沒有達到體育人口標準的人群。二是意向參與層,指沒有參加體育活動,但有強烈意向去參加體育活動的群體。無意向參與層面指完全沒有體育活動的群體,也無健身意識。表2顯示,知識分子健身狀況的主要特征:1) 知識分子體育人口和準體育人口明顯高于非知識分子。這一結論表明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價值觀的結果[3]。2) 漢族在體育人口比例高于少數(shù)民族、準體育人口低于少數(shù)民族。表明少數(shù)民族主要位于欠發(fā)達地區(qū),社會服務體系滯后于位于發(fā)達地區(qū)的漢族。3) 男性與女性體育人口比例呈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而準體育人口比例無顯著差異。4) 年齡結構差異在體育人口呈現(xiàn)兩端高中間低的“U”型分布。表明知識分子進入青年時期就中斷體育活動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4]。而準體育人口則呈“∩”型分布。表明中年知識分子健身行為和對健身的認識態(tài)度有較大的反差,出現(xiàn)了他們健身行為滯后于其健身意識的現(xiàn)象[5]。5) 體育人口無職業(yè)高于有職業(yè),準體育人口有職業(yè)高于無職業(yè)。表明閑暇時間是影響知識分子參加健身活動的重要因素。6) 有慢性病體育人口與無慢性病有顯著差異,而準體育人口無顯著差異。表明知識分子意識到身體鍛煉不但能增強體質和提高機體抵御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6],健身已成為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7) 農(nóng)村體育人口低于城市,農(nóng)村準體育人口比例和城鎮(zhèn)相比沒有顯著差異,說明農(nóng)村知識分子擁有廣闊發(fā)展空間,只是組織、場地器材、時間與經(jīng)濟等方面落后于城鎮(zhèn)的發(fā)展。8) 知識分子職業(yè)類型不同,其體育人口和準體育人口也存在顯著差異。表明職業(yè)勞動條件影響其從事體育運動的時間多少及可能性的問題上起著決定性作用。
2.3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的心境現(xiàn)狀分析根據(jù)心理癥量表SCL-90評分標準,總分為1~2(不包括2)者,表示無明顯癥狀;總平均分為2~3者(不包括3)表示輕度心理癥狀;總分為3以上者,表示有明顯的心理癥狀。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樣本中有明顯心理癥狀者為6.1%,有輕度癥狀者為21.7%,無明顯癥狀者為72.2%。
以各因子達到或者超過輕度水平(≥2)為界,劃為有無輕度心理癥狀。結果發(fā)現(xiàn),知識分子有輕度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經(jīng)常疲勞(27.6%)、精神經(jīng)常疲勞(24.3%)、肥胖正在發(fā)生(23.7%)、運動不足(22.9%)、體力正在衰退(21.5%)、擔心慢性病(12.7%)。有明顯問題(≥3)的人數(shù)不多,常見的明顯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問題是運動不足(9.8%)、肥胖正在發(fā)生(8.6%)。
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因子的描述性統(tǒng)計及差異性檢驗結果(表3)表明:1) 知識分子“運動不足”、“肥胖正在發(fā)生”兩項外,其他各項均優(yōu)于非知識分子,檢驗結果表明,兩人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知識分子對上述4項的感覺程度明顯低于其他非知識分子。2) 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因子的平均值分別為1.89、1.97,表明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總體水平優(yōu)于非知識分子。3) 知識分子男性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1.81)稍好于女性(1.92),在運動不足和肥胖正在發(fā)生兩個因子上,性別效應明顯。說明性別角色的社會化特征存在差異。
2.4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間的關系
表4結果表明:1) 不同健身水平的知識分子,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健身水平越高者,其表現(xiàn)出的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明顯高于低者。2)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低者,所呈現(xiàn)出的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項指標平均值為2.04,不僅低于健身水平高者,也比非知識分子(1.97)低。3) 知識分子不同健身水平所對應的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項指標平均值分別1.37、1.65、2.04,知識分子總體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平均值為1.89。表明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對其健身水平有顯著影響,隨著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水平的提升,其健身水平得到明顯的改善。
進一步對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維度與其健身水平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表5):各維度與健身水平之間均達到顯著相關,其中運動不足與健身水平的相關程度最高,且為負相關。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維度描述性統(tǒng)計、差異性檢驗結果和相關分析表明,知識分子的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感覺各維度相關,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與其健身水平兩者存在顯著互動關系,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對其健身水平有一定的預測功能,能夠作為其健身水平的有效顯示器。
3結論
1)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優(yōu)于非知識分子,其健身水平總體偏高。不同民族、性別、職業(yè)、年齡結構、健康、城鄉(xiāng)、職業(yè)類型的知識分子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年齡結構差異在體育人口呈現(xiàn)兩端高中間低的“U”型分布,而準體育人口則呈“∩”型分布。體育人口無職業(yè)高于有職業(yè),準體育人口有職業(yè)高于無職業(yè)。慢性病患者健身水平高組低于無慢性患者、準體育人口卻高于無慢性患者。農(nóng)村體育人口低于城市,農(nóng)村準體育人口比例和城鎮(zhèn)相比沒有顯著差異。不同民族、城鄉(xiāng)知識分子健身行為和對健身認識態(tài)度有較大的反差,健身行為落后于健身意識,鄉(xiāng)村知識分子顯得尤其突出。2) 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優(yōu)于非知識分子,但知識分子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總體狀況不容樂觀,被試樣本中有明顯心理癥狀者為6.1%,有輕度癥狀者為21.7%,無明顯癥狀者為72.2%。有輕度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經(jīng)常疲勞(27.6%)、精神經(jīng)常疲勞(24.3%)、肥胖正在發(fā)生(23.7%)、運動不足(22.9%)、體力正在衰退(21.5%)、擔心慢性病(12.7%)。有明顯問題(≥3)的人數(shù)不多,常見的明顯健康問題是運動不足(9.8%)、肥胖正在發(fā)生(8.6%)。3) 知識分子健身水平不同,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呈現(xiàn)出顯著差異。4) 知識分子的健身水平與其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各個維度相關,身體和心理自我感覺對其健身水平有顯著影響,隨著身體和心理感覺水平的提升,其健身水平得到明顯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龐元寧,蔡興林.中國準體育人口的基本特征與發(fā)展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4,40(3):45-47.
[2] 張作記,主編.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濟寧: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雜志社,2001:118-121.
[3] 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12.
[4] 國家體育總局.2001年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結果報告[EB/OL].http://www.sport.org.cn/ziliao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2003-12-18.
[5] 李建英,許家巧.試論太原市市民健身意識與行為的差異性[J].中國體育科技, 2002,38(3):43-45.
[6] 姒剛彥.當代鍛煉心理學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