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誦讀教學被淡化的現(xiàn)狀出發(fā),指出誦讀教學符合青少年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剖析誦讀教學在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的作用,以及加強誦讀教學的整體策略。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對語文工具論、知識本位論的批判,對缺乏人文精神的語文課堂的質疑,逐漸衍化為對傳統(tǒng)教學的一概否定。教師較多注重教學活動的設計,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開展,語文課堂上氣氛活躍。教師常常提出問題后交由學生分組討論,開展合作學習,小組匯報學習成果;還有多種形式的故事會、辯論賽、情景模擬、小品表演……多媒體課件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展示圖片、播放音樂或影視片段等,熱鬧非凡。唯獨課文被擱置在一邊,沒有了對文本的大聲朗讀、有效闡發(fā)和挖掘,誦讀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語文教學本身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人的語文積累,而積累主要來自讀書,尤其是要誦讀。眾所周知,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在課堂上,誦讀的頻率很低,朗讀沒有情感,只是粗略地讀課文。教師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沒有積極的鼓勵,大多數(shù)學生課堂內外都習慣了默讀或略讀等,把誦讀看成是一種累贅,一種負擔,缺少感情投入。久而久之,誦讀這一閱讀方式便被遺忘。長期的不出聲的讀書使學生誦讀的熱情受到壓抑,情思無法投入,少了許多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充實的閱讀機會,最終學習語文的興趣受到抑制。
誦讀教學漸漸被淡化,閱讀過程被簡化,缺乏有效的誦讀訓練,造成學生對優(yōu)美語言的口頭感知能力降低,口頭表達能力很難提高,寫作能力更難提高。在這個意義上,加強誦讀教學,還語文課堂以瑯瑯讀書聲,可以說是迫在眉睫。
從學習母語的規(guī)律談起學生在語文課程中學習的是母語,不是外語。學習外語,在起始階段,少不了要學習語音語法知識,要對詞句結構和語言材料進行一些理性的分析和解釋。而學習母語,學生有早已具備的語言心理機制為基礎,具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條件,身處在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大量的實踐機會。因此,學習語文重在感性把握,重在對文字材料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yǎng)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語文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加強朗讀,加強背誦,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講析或講解。
處于少年兒童期的學生,記憶力是非常強的,而理解力卻很弱。隨著年齡增長,理解力逐漸變強,記憶力卻減弱。在小學初中階段,多多閱讀、背誦一些經典、精美的文字材料,特別是名家名作、古典詩詞辭賦,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與語感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通過不斷的積累,學生的聽說讀寫自然而然會變得文從字順,曉暢通達?,F(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讀了(一般還都是默讀)一兩遍課文之后,教師就開始和學生一起分析,從內容到形式,把完整的一篇課文“肢解”為若干部分,對每個部分再進行分解,依次分解下去,直至認為達到講深講透的程度。文學作品本來是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活生生的形象,卻被割裂成為毫無生氣的碎片。學生在教師的講解和分析過程中逐漸模糊原已感知到的完整情節(jié)與形象,得到的是一些瑣碎知識點和抽象符號,諸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等。
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漢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聲傳情,即通過語句的參差錯落或整體有致的變化造成聲音的變化,通過語調、重音、停頓、平仄等奇妙的調節(jié),形成抑揚頓挫的音樂感。這一特點是漢語獨具的優(yōu)勢,也是漢語的魅力所在。誦讀不僅可以體現(xiàn)漢語這一特點,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領悟與把握。
古人十分重視誦讀,不少人還對誦讀的地位、作用等,作過精辟的論述。大批國學大師、學貫中西的學者,如魯迅、郭沫若等,都經歷過私塾誦讀階段,正是這個階段為他們打下深厚的語文基礎。
讀是感悟的前提,讀是理解的過程,讀是繼承的開端,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讀,就談不上積累知識、感悟人生、認識社會。
加強誦讀教學的整體策略首先,從語文教材入手,精選誦讀內容,增加背誦的容量。要精選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為學生誦讀的內容,或語言優(yōu)美,瑯瑯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動,動人心弦的文章;或哲理深刻,發(fā)人深思的文章。不僅讀課文,還要從課外讀本中選取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家,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文體的不同文章,進行比較誦讀,拓寬視野,整體上體味不同語境中運用語言的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領悟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對作品的文字、語言敏銳而豐富的感知。
其次,從教師入手,加強教師的誦讀示范,強化誦讀的指導和督促。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誦讀基本功,有熟練的朗讀技巧,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朗讀知識和朗讀技巧。教師的誦讀示范對學生影響很大。聲情并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激發(fā)學生的誦讀欲望。對誦讀的指導應從督促學生講普通話開始,這是訓練誦讀語感的最有效途徑。接下去,要結合誦讀實踐,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朗讀知識,使其有“跡”可循,不至于漫無目的,無所適從。在課前要布置誦讀預習作業(yè),課堂上要檢查,檢查后要有中肯的評價、具體的指導,應適當?shù)亟o予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課后還要布置誦讀作業(yè),不僅讀課文,還得讀課外的美文,鼓勵學生對文質兼美的文章熟讀成誦。
第三,從學生入手,通過誦讀教學,張揚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喜歡進行豐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歡別出心裁,標新立異,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為加強誦讀教學,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語言媒體,大量閱讀;可以讓學生看電視散文,欣賞優(yōu)美散文的經典片段、優(yōu)秀影片中的經典臺詞,讓學生在認真聆聽的過程中感悟誦讀的魅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鼓勵學生加強誦讀訓練,才能逐步提高閱讀技巧,不斷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
誦讀是一種傳統(tǒng)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賦予了它更多新的內涵。教師應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的基點出發(fā),以新的教育視角審視誦讀教學,以更廣闊的視野找尋語文的真諦。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