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宗旨相應,聲樂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能夠獨立進行創(chuàng)造性藝術表演或教育實踐的高級專門人才。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我國高等院校的聲樂教育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某些類似于機械公式的教學理念。但是,上述教學理念和我國當前聲樂教育理念之間,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需要我們在具體教育活動中進行調整和改進。
一
自從上世紀上半葉我國專業(yè)音樂教育發(fā)端以來,高等音樂教育中的聲樂教學就一直采用以個別課為主的教學形式。通行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范唱或提出要求,學生模仿或按照要求習唱與表現(xiàn)音樂為主。這種教學模式的好處在于,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者的生理狀態(tài)和領悟能力等因素,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手法,這為選拔和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表演人才,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如聲樂教育家黃友葵先生,在她半個多世紀的聲樂教學生涯中,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杰出的歌唱家,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在她的教學過程當中,諸如觀察與分析教學對象(學生)、思考教學內容(發(fā)聲與音樂處理)、改進教學方法(如借鑒生理學、心理學、音響學的現(xiàn)有成果為聲樂教學服務),都是她教學活動的有效措施。黃先生曾經總結道:“教師若能按照學生的條件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是很關鍵的,起著一個引路的指導作用?!瓕W生在學習階段,就應養(yǎng)成根據(jù)自己的聲音基礎,來確定自己的訓練計劃的習慣,而不是憑自己的主觀愿望或喜愛去練習一些不適合自己聲音條件的演唱技巧或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曲目。”①這樣的寶貴經驗,讓我們充分領會到了老一輩聲樂教育家在教學活動中關注聲音、關注表演成績、著重教師引導作用的特點。這種教學理念,在過去我國專業(yè)音樂教育還比較落后的情況下,曾經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經過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二十多年來的發(fā)展,上述教學模式和理念,也逐漸表現(xiàn)出其局限性來。比如,就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內容而言,在各種專業(yè)性聲樂比賽的帶動下,對發(fā)聲技巧和比賽成績的盲目追逐,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常見現(xiàn)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與權威性始終得到特別的強調。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的聲樂教學活動,其結果往往是學生在較長時間內只按照某種特定的發(fā)聲方法來學習,并沿用相對固定的歌唱風格來進行表演。
因此,這種教學思路盡管在教學出發(fā)點和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因材施教”的原則,但是,從訓練結果來看,又往往容易導致“千人一面”、“千歌一聲”的局面。這種教學理念的另外一個弊端是,不同的學生除了先天資質、后天努力、教學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外,還有專業(yè)志趣的明顯區(qū)別。譬如,有些學生學習聲樂藝術,其最終目標并非立志要成為專業(yè)歌唱家,而可能是聲樂教育家、聲樂藝術理論研究者,或者只是有著較濃厚興趣的聲樂藝術愛好者。如果用上述理念去應用到所有教學對象身上,那么學生的藝術個性和教學效果,也就無法得到實質性的保障。
以筆者看來,要想因應時代的需要,對這種局面進行改進,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與實踐。
二
在當今教育界新型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大學科范圍的專業(yè)教育,已經在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入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教學研究的內容。也就是說,學生不僅僅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技能的接受與學習,更重要的是,還要掌握最新的專業(yè)動態(tài)和空白點,逐漸參與研究,培養(yǎng)出獨立思考和達成研究目標的學習品格來。如果從能動性的角度,把教與學看作是教學活動中一個施動的整體,而教學內容看作是教學活動的客體的話,那么,這一格局就可以進一步簡化為師生作為教學主體共同面對教學內容的新型教學格局。原來居于客體地位的學生,此時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主體之一,而原來被排斥在主客體范疇外的教學內容,此時已上升到教學活動客體的位置。這種教、學活動范疇中身份屬性變化的最重要意義,即在于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效率。他們通過學術研究的參與,使得整個專業(yè)教學過程具備了更高的學術性和更強的推動力。如前所述,聲樂專業(yè)個別課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是練聲還是演唱歌曲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往往會根據(jù)對教師的示范與提示的模仿,來逐步達到課堂學習目標。就某個樂句片斷來說,教師范唱一遍,隨后,學生進行聲音或風格上的模仿,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根據(jù)近年來對同行的教學觀摩和學生的反饋,筆者以為,這種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畫地為牢”。筆者以為,聲樂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這種“模仿型”教學方式,②應當向“研究型”轉變。比如,盡可能多地提供包括教師范唱在內的不同版本的歌唱家演唱的同一片斷,讓他們加以比較分析,培養(yǎng)他們的辨別能力;同時,也要盡可能利用高清晰的錄音設備,和學生及時共同分析評判他們自己的聲音,哪些音區(qū)比較恒定,哪些音樂處理有改進的空間。久而久之,學生就有可能具備更開闊的藝術視野,以及更客觀的自我定位。
這樣的教學思路在帶來學生主體參與學習過程研究的優(yōu)點的同時,也會給教學活動帶來其他一些前所未有的影響。譬如,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應當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時間,另一方面,則應當在教學目標上做出適當?shù)恼{整,采用類似“化整為零”的策略,將一部大型作品的多方面要求,設定于各個不同的教學時段內,采取多次課的方式,有所側重而循序漸進地加以實現(xiàn)。這樣,整體演唱教學的效果,就因為有了具體扎實的“教學密度”而得到確保,學生整體演唱技藝和個人發(fā)現(xiàn)問題、對癥下藥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因此而得到提高。這樣,在他們的聲音鑒別能力和風格駕馭能力得到穩(wěn)步提升的同時,他們的學習習慣、研究習慣也就能夠得到一以貫之的培養(yǎng)。
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主體,在教學當中扮演著組織與發(fā)起教學活動的重要作用。所以,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進行更為優(yōu)化合理的設置,也應當進行更為精心的設計。這種經過精心設計的組織形式,必須能夠與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結構和音樂素養(yǎng)背景相匹配。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當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實施情況了如指掌,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音樂素養(yǎng)也應當有相當深切的了解。同時,若想將這種了解合理地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課前應當進行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對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不但能夠從經驗的角度,而且能夠從科學規(guī)律的角度進行把握。同樣,教學活動中的學生,也應當主動真實地展現(xiàn)和說明自己在某些技法、某些樂曲方面的已有積累和認識,從而盡可能在教學中獲得更多的表達空間,為已有知識的銜接鋪平道路,也為師生之間的默契合作提供知識和音樂素養(yǎng)上的最大可能。而這一點,在包括聲樂教學在內的所有音樂參與活動中,都是值得給予特別關注的。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織形式的改善,勢必會帶來教學效率的提升。但是,實際教學活動中,有經驗的教師通常都會發(fā)現(xiàn):相對于教學內容而言,組織形式所提供的仍然是一個概念性的框架。相對而言,曲目的選擇往往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演唱效果和技藝掌握的進展情況。如國內專事聲樂教學及聲樂心理學研究的學者鄭茂平先生在對聲樂學生進行教學模式的分組實驗后總結道:“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主要起到引導、幫助的作用,這其中主要包括聲樂作品的選擇、練聲曲的選用、上課時間的選擇、作品技術和風格的處理等聲樂教學環(huán)節(jié)。”③從實證角度證明了選曲對于聲樂學習效率的實質性影響。實際上,這種教學案例在事實層面存在于我們很多聲樂教師的教學活動中。
根據(jù)筆者多年來的聲樂教學經驗,在高等音樂院校聲樂專業(yè)課上,尤其對低年級學生而言,首先應在他所熟悉的曲目中選擇某個時期的教學曲目。因為,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而言,聲樂學習活動是一個學習者生理和心理呈現(xiàn)交互式緊張——放松狀態(tài)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可控因素越多、越復雜,學生出現(xiàn)交互緊張的概率也就越大。其次,除了教師的事先設計和布置曲目外,學生在一定程度內的自主選擇,也是值得嘗試的教學策略。并且,筆者在個人的教學經驗中,也驗證了這種自主性在一定范圍內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今天的大學生,已經具備了更廣的知識面和更加獨立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他們在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也體現(xiàn)出了更多樣的興趣和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在教師方面應當如何積極有效地做出調整應對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就教學內容而言,應當給學生以更大的選擇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教學曲目既處于教學進度范圍內,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意愿和創(chuàng)造性潛能。關于這一點,正如有的專業(yè)教師已經發(fā)現(xiàn)的:“教師要盡量選擇學生喜愛的歌曲來進行聲樂訓練,……例如,當代的作品總是受學生歡迎,因為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容和他們的生活比較貼近,容易產生共鳴?!雹苓@是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證實的積極經驗。目前看來,如果按照這種方式來組織個別課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加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最后,在樂曲選擇方面,與上述兩種教學策略相對應,還應當要求學生在音像資料、音樂會及大師班的觀摩與學習過程中,積極進行總結提煉。教師要引導他們通過文字歸納這種比較理性的評估方式,進一步了解個人趣味與表演風格的“其然”及其“所以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客觀的評估體系。
三
有關高等院校聲樂教學模式及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學術討論,近年來已成為業(yè)界一個重要的話題。其中,包括專業(yè)音樂學院和高等師范院校的聲樂個別課,也成為許多聲樂專家和青年學生的關注對象。大家都開始反思其中存在的優(yōu)劣得失,陸續(x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思路。筆者認為,聲樂個別課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定位,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啟發(fā)和新時期我國高等學校研究型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之下,應當?shù)玫街匦碌脑u估。無論是專業(yè)音樂學院還是普通高師的音樂系科,其聲樂個別課中普遍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結果,這種不確定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的泛濫,給參與教學的師生帶來了日益明顯的隨意性,經過現(xiàn)代教育理念驗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進度的內在科學規(guī)律,也因為上述隨意性普遍存在而遭到忽略。誠如聲樂教育家石惟正先生所批評的:“(聲樂)個別課……客觀情況含有不確定性,所以需要對未預計的情況隨機應變。這種規(guī)律和主觀隨意性、無計劃、情緒化、不負責任等,毫無共同之處?!雹菀簿褪钦f,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隨意性并不能劃等號。關鍵是教學活動的組織是在何種教育理念及何種教學手段中開展起來的。
通過本文的上述討論,筆者認為,聲樂教學和其他專業(yè)的教學活動一樣,也應當充分體現(xiàn)其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學術性。只有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整個教學過程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隨機性和偶然性帶來的不利影響,才能將每個學生專業(yè)演唱水平和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納入到有章可循的新型教學模式當中。
參考文獻
[1]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2]金鐵霖.民族聲樂教學的現(xiàn)狀及創(chuàng)新——金鐵霖在“2005全國民族聲樂論壇”上的學術報告(徐天祥整理)[J].中國音樂,2005(4).
[3]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4]羅小平.中國古代音樂心理學思想發(fā)展的特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3)
[5]蔣素梅.師范大學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
①黃友葵《黃友葵聲樂教學藝術》,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頁。
②有的學者稱之為教學策略中的“教師中心策略”。參見張大均《教育學的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頁。
③鄭茂平《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驗研究——從教學心理學角度探求高師六種新的生約教學模式的有效性》,載于《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第89頁。
④劉曉菲《歌唱緊張的心理調控及歌唱心理訓練》,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6頁。
⑤石惟正《聲樂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頁。
王維平 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