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教學實踐,指出攝影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反復性”“階段性”,提出適合攝影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
關鍵字 “攝影”課程教學;反復性;階段性
中圖分類號 G6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489X(2008)10-0022-02
1 前言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采用適合攝影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是攝影教師十分關注的課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攝影教學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2 攝影基礎教學過程中的“反復性”
在攝影基礎課的教學階段,筆者發(fā)現,在低年級的學生中常常會遇到基礎理論和實際運用“脫節(jié)”的現象,表現為部分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認識”這一低級階段。如果進行理論考試,大部分學生能夠回答出來,然而一旦進入實際創(chuàng)作階段,這些“表面認識”就會顯得蒼白無力,這是因為學生缺乏對基礎理論實質性的掌握及靈活運用[1]。比如說,學生知道景深的概念、什么是大景深和小景深,但在實際拍攝時卻忽略了光圈、鏡頭焦距、拍攝距離的合理調整,不善于尋找適合大景深和小景深表現的題材。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出現“脫節(jié)”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對攝影理論和實踐缺乏一個再認識的過程。也就是攝影基礎教學過程中的“反復性”問題。
這里所說的“反復性”不是指理論的簡單重復,而是指在掌握攝影理論基礎的前提下,經過一個階段的實際運用,再回到理論研究方面。這時對理論的認識就進入了一個更深的層次,這就是一個再認識的過程,而這里所說的“反復性”也正是指從理論—實踐—更深層次的理論—再實踐的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1]。
針對攝影基礎教學過程中的“反復性”問題,筆者認為重點控制教學過程中的3大環(huán)節(jié)十分有效,即理論教學、實踐訓練、作業(yè)評講。
1)重視理論教學?!皵z影”課程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因此理論教學不容忽視。在有限的時間內,筆者重點講授攝影基礎知識,包括傳統(tǒng)照相機和數碼照相機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攝影膠卷照相性能,曝光常識,景深的概念和運用,攝影構圖的基本技巧與原則,閃光攝影中的同步問題,各種濾鏡的功能及作用等。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抽象的理論,利用多媒體投影向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以直觀生動的視覺信息,豐富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對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能合理地選擇視頻教材,如攝影用光,一分多鐘的視頻清晰地再現了各種用光的效果。在教授濾鏡時,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有些濾鏡的攝影效果不能直觀地展現出來,利用視頻教材就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能豐富多彩地展示濾鏡的神奇效果。
2)加強實踐訓練。實踐是學生將所學的攝影知識與實際拍攝相結合,通過實踐過程和其結果(照片)來驗證、認識和理解攝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攝影實踐起碼有2個作用:一是檢驗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二是檢驗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因此,加強實踐訓練是學生學好本課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①合理選擇實踐使用的相機。實踐用的相機有傳統(tǒng)照相機和數碼相機,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地選用不同種類的照相機,使學生全面掌握不同照相機類型的使用方法。對于曝光和景深部分的實踐用傳統(tǒng)照相機來完成,使學生拍攝時既動手又動腦,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移,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攝影構圖部分的實踐用數碼相機來完成,讓學生把注意力重點放在構圖上,也方便實踐后的作業(yè)講評。
②嚴格實踐管理。每組的人數不宜太多,一般4~5人。為了解決教師一人無法同時指導全班的現狀,筆者采用了“實踐小導師制”。即教師先在每組指定一位認真負責的學生擔任實踐小導師,教師先集中對實踐小導師進行培訓,然后再由實踐小導師指導全組的實踐,如遇到特殊問題,可以由教師集中解決。這樣一方面解決了教師指導不能面面俱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③實踐的重點及難點。攝影實踐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學生具有專業(yè)拍攝能力。為此,攝影教學必須按教學計劃循序漸進、分項進行。教學過程中,在具體章節(jié)之后都有單項或有所側重于某一方面拍攝的訓練題目,即將攝影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分解成為若干項目來講解,通過操作掌握技能。筆者在實踐教學中將實踐分項如下:傳統(tǒng)照相機的使用、數字照相機的使用、攝影曝光、景深的運用;攝影構圖主要包括突出主體的方法、前景背景的運用、攝影用光、拍攝點的變化、線條的運用、影調和色調、空白和均衡等單項實踐;還有專題攝影等綜合性項目實踐。由于學時的限制,有很多項目的實踐都是在課外進行。課堂時間主要用于理論教學和作業(yè)講評。
④做好實踐記錄。要求每個學生按拍攝順序記錄下自己的拍攝參數:天氣、拍攝用光、光圈系數、快門速度等,以備對照片分析拍攝效果及原因。
3)嚴格作業(yè)評講,認真做好實踐總結。作業(yè)評講是學生提高攝影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投影儀,從學生拍攝作品中挑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照片進行講評,通過對作品優(yōu)缺點的分析,使學生懂得優(yōu)在哪里,差在哪里,知道改進方向。通過講評,使學生認識到學好拍攝的途徑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本功與藝術修養(yǎng)并重。
實踐總結是學生對攝影實踐的反思,是教師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它可促使學生將拍攝知識和實踐結合的經驗予以總結,把握知識要點,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由于分項實踐是循序漸進的,每項實踐的作業(yè)評講和實踐總結之后又有新的實踐項目,因此通過理論教學、實踐訓練、作業(yè)評講3大環(huán)節(jié)的不斷循環(huán),從而實現從理論—實踐—更深層次的理論—再實踐的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
3 攝影基礎教學過程中的“階段性”
“攝影”課程中教學內容涉及到攝影曝光、攝影構圖、攝影美學等知識,教學必須循序漸進。針對實踐教學中實踐分項,筆者認為拍攝實踐應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先訓練學生學會用攝影方式表達觀點;第二階段是指導學生用攝影方式把觀點表達精彩。以攝影構圖教學為例,這兩階段分別是:先側重于學生對構圖基本方式和基本規(guī)律的掌握,實踐作業(yè)要求注重畫面的構成因素及形式的表現,然后側重于構圖基本規(guī)律的靈活運用,重點在于主題的表現;各種構圖手段都應以主題的完整表現為目的。更深入一步,在攝影構圖部分,第一次實踐是重點要求突出主體表現;第二次實踐重點要求合理地運用前景,處理好背景;第三次實踐重點要求采用不同的拍攝點進行拍攝(包括不同的攝距、不同的拍攝方向、不同的拍攝高度);第四次實踐重點要求合理地攝影用光;第五次實踐重點要求合理運用影調和色調進行拍攝等等。以上專項訓練是拍攝實踐的第一階段。學生學會構圖基本方式和基本規(guī)律,接下來綜合運用攝影構圖要素完成一系列習作就是拍攝實踐的第二階段。
通過這種階段性的逐層深入式教學,首先,可以使攝影基礎理論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得以靈活的運用,使學生在逐步實踐的過程中完善豐富其理論修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其次,通過這種階段性的教學手段可以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攝影不再是簡單記錄,更注重于攝影作品的精神實質及社會作用。再次,這種階段性的教學可以根據每個階段不同的教學安排,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使他們能夠真正掌握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林簡嬌.淺談攝影基礎課教學過程中的“反復性”[J].美苑,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