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樹枝狀化合物dendrimer因其獨特的完美結構以及由此決定的獨特性能, 在最近20多年里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關于dendrimer中文名的使用卻非?;靵y,在中國大陸至少有36種不同的中文名。這種狀況嚴重地阻礙了這門新興邊緣學科在中國的交流與發(fā)展,亟需規(guī)范統(tǒng)一。綜合考慮dendrimer今后在中國的長遠發(fā)展及名詞的實用性等因素,建議將“樹狀物”作為dendrimer的中文定名。
關鍵詞:dendrimer,樹枝狀化合物,樹狀物
自從1978年德國人弗格特勒(Vgtle)首次合成第一個樹枝狀化合物dendrimer以來[1],特別是近20年來, 樹枝狀化合物化學(dendrimer chemistry) 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2-3]圖1展示的是一個已商品化的第五代樹枝狀化合物DABdendr(NH2)64 G5。dendrimer這種化合物的美妙之處在于它的有規(guī)則重復的高度枝杈化完美結構, 以及人們能夠根據(jù)需要方便而精確地調整和控制其分子的大小尺寸(例如納米級尺寸)及內(nèi)外結構, 從而方便地獲得各種優(yōu)良的特殊性能。正因為這樣,dendrimer已在光電轉換材料、高效特殊催化劑、信息儲存材料、藥物傳輸與控釋、生物傳感器、污水處理及人體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等諸多方面都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其在太陽能高效率光電轉換方面的成功應用[3], 有望為人類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雖然中國在dendrimer研究方面起步較晚, 但發(fā)展的速度很快, 現(xiàn)大有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之勢。然而筆者在所有相關來稿及眾多已發(fā)表的各類中文文獻里發(fā)現(xiàn), dendrimer中文名的使用相當混亂。這種狀況無疑嚴重地阻礙了這門衍生于有機化學、高分子科學、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新興交叉邊緣學科的交流與發(fā)展,亟需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規(guī)范統(tǒng)一。[4]
dendrimer科學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包括英國朗文系列英語詞典、美國韋氏系列英語詞典在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通用型及專業(yè)型英語詞典均尚未收錄dendrimer詞條。目前只能在在線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在線維基百科(Wikipedia online)[5]、超分子化學大全(comprehensive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等幾種英文工具書中覓得其蹤影。在中國大陸的英漢通用型及專業(yè)型工具書中, 至今也僅有幾種一、二級學科的專業(yè)型詞典收錄了dendrimer一詞, 而且釋義也不盡相同。截至2007年9月,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的具體情況見表1。
由表1可見, 至今還沒有一本通用型及科技綜合型英漢詞典(包括網(wǎng)絡版)收錄dendrimer一詞。在收錄的專業(yè)型工具書中, 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種詞典,其釋義也不統(tǒng)一。例如,科學出版社的有5種(見表1的第27、30、32及34項),化學工業(yè)出版社的有7種不同的dendrimer中文釋義(見表1的第28、31及35項) 。
與工具書有多種不同釋義的情況相比, 在中國大陸各相關學術期刊里dendrimer的中文名的使用情況則要復雜和混亂得多。表2列出了中國大陸相關SCI(包括SCIE, 下同)收錄刊中篇名和(或)關鍵詞處dendrimer的各種用法及文獻舉例。由此表可以看到,1996年1月到2007年7月的11年間,大陸9種相關SCI收錄刊里dendrimer的中文用法有樹枝狀化合物、樹枝狀聚合物、樹枝狀大分子、樹枝狀高分子、樹枝狀分子等19種之多。加上非SCI收錄文獻里使用的樹枝型聚合物、樹枝狀結構、樹形大分子、樹型化合物
等17種用法, dendrimer一詞在大陸至少有36種不同的中文用法。如此眾多的不同用法, 自然很不利于相互之間的交流與dendrimer學科自身的發(fā)展。[4]
在表2里還可以看到, 同一種期刊廣泛地使用了不同的中文用法。例如《高等學校化學學報》至少使用了19種中的11種不同用法, 《化學進展》至少7種。而且這9種SCI收錄刊中沒有哪一種堅持使用某一個統(tǒng)一的中文用法。也就是說, 其編輯部普遍沒有意識到dendrimer的中文名應該使用規(guī)范統(tǒng)一的術語, 從而也就對來稿中dendrimer各式各樣的中文名未加干預, 任其自流。
同時, 同一個作者也廣泛地使用了不同的中文用法(例如表2中的3a、5b、11a、12c、13c、15c)。不僅在不同的期刊里(例如表2中3a、3c、5b、11a、12d與15a), 而且也在相同的一種期刊里使用不同的中文用法(例如表2中5b、13c與15e) 。更有甚者, 同一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對同一物質dendrimer也使用不同的中文用法(例如表2中3d、5b、10、13c、16a) 。
據(jù)初步查詢有關資料, 在海峽對岸的中國臺灣地區(qū), 也類似地存在著樹枝狀化合物、樹枝狀聚合物、樹枝狀高分子、樹枝狀的分子、樹枝狀有機分子等至少17種不同的中文用法。
如此混亂的使用現(xiàn)狀越來越迫切地要求dendrimer必須擁有一個規(guī)范統(tǒng)一的中文名。否則既不便于相互交流, 也不便于計算機網(wǎng)絡時代dendrimer的信息化(包括索引、分類、檢索及引用),從而影響dendrimer相關領域的發(fā)展。因此建議全國科技名詞委盡快組織包括臺灣地區(qū)在內(nèi)[4,7]的相關專家學者正式地為dendrimer審定一個中文名, 并充分利用名詞委網(wǎng)站與刊物進行公布。即科技新詞出現(xiàn)以后, 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的優(yōu)勢,成熟一個, 便審定公布一個, 而不是一定要成版成批地公布,以縮短每個科技新術語面世的時間。審定公布越早越快則越好。[4]因為各個系統(tǒng)使用的各自偏好的名稱一旦形成習慣,再來矯正與統(tǒng)一就困難得多,有時甚至由于難度太大以致不可能再統(tǒng)一。趁大多數(shù)英漢工具書尚未收錄dendrimer一詞之際(參見表1), 希望全國科技名詞委能盡早推出其中文名。
雖然全國科技名詞委公布《高分子化學命名原則》的附錄“高分子化學名詞”已收錄dendrimer一詞(表1第27項),但這畢竟屬于附錄,而不是正式審定公布的內(nèi)容, 其權威性與約束力不夠。而且給出的中文名多達四個: 樹枝狀聚合物、樹狀聚合物、樹枝狀高分子及樹狀高分子。 首先,這顯然不符合“一物一名與一名一物”的命名基本原則(onenameonething principle)。[8]其次, 其中的“樹(枝)狀聚合物”將dendrimer稱為一種聚合物也不確切。[5]因為聚合物一般是混合物,具有一個或寬或窄的分子量分布。而dendrimer則是一個具有由其代數(shù)決定的單一明確分子量的純凈物。例如圖1中球形dendrimer的分子體積為10.960 nm3(納米級尺寸), 分子式為確定的C376H880N126, 分子量為固定值7168.0502, 不具有任何分子量分布。因此, 即使是一個高代dendrimer, 充其量也只能被稱為樹枝狀大分子, 而不宜稱為樹枝狀聚合物。然后, 其中的“樹(枝)狀高分子” 名稱也欠妥。因為它只包括了高代的dendrimer, 而沒有涵蓋中低代的dendrimer。比較科學的中文名應叫做樹枝狀化合物。綜合考慮dendrimer今后在中國的長遠發(fā)展及術語的實用性等因素,建議將三個字的“樹狀物”作為dendrimer的中文名,以與已為人們所熟悉的三字術語:化合物、配合物、螯合物、聚合物等并列。它既是樹枝狀化合物的簡稱, 又涵蓋了高代大分子dendrimer和低代中小分子dendrimer, 而且還可以泛指dendrimerlike的類樹枝狀化合物。
參 考 文 獻
[1]Buhleier E W,Wehner W,Vgtle F. “Cascade” and “Nonskidchainlike” Syntheses of Molecular Cavity Topologies. Synthesis, 1978(2):155-158.
[2]Newkome G R, Moorefield C N, VgtleF. Dendrimers and Dendrons: Concepts, Syntheses, Applications. WileyVCH, Weinheim,Germany, 2001.
[3]Lo S C, Burn P L. Development of Dendrimers: Macromolecules for Use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and Solar Cells. Chem. Rev, 2007, 107(4): 1097-1116.
[4]路甬祥. 我國科技名詞的規(guī)范和統(tǒng)一任重而道遠. 科技術語研究, 2006, 8(2): 4-6.
[5]http://en.wikipedia.org/wiki/dendrimer.
[6]http://lsg.cnki.net/grid20/Navigator.aspx?id=1.
[7]韓貽仁. 統(tǒng)一科技名詞是兩岸學者的共同愿望. 中國科技術語,2007,9(3): 58-59.
[8]Fox R B, Powell W H.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蔣曉暉: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