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人性的角度來闡釋《色戒》中的人物,可以從一個側(cè)面揭示出該影片的深層魅力所在。真實的人性解讀可以超越時代和民族,張愛玲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李安的深層挖掘讓影片中的人物更具有了一種悲劇的必然性。
關(guān)鍵詞 人性 真實 時代悲劇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張愛玲的傳奇人生、獨特的個性以及文學(xué)特點都一直處于爭論中,相異的觀點也映射出人們的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而最近根據(jù)她修改近三十年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色戒》的上映更是掀起了新一輪的“張愛玲熱”。一段當(dāng)年女間諜色誘漢奸刺殺失敗的事件經(jīng)過張愛玲和李安的改編后成為了一場讓人感喟不已的人生大戲。且不論影片中的床戲是如何奪人眼球,也不論其情色如何突破限制,究其實質(zhì),無非是一個普通女人在愛與不愛中無力自拔的有些殘酷的心路歷程。其問,導(dǎo)演用自己獨特的拍攝和表現(xiàn)手法既還原了張愛玲的悲涼更體現(xiàn)了自己一貫的悲天憫人的特色。其不動聲色卻舉重若輕的敘述中,卻讓最真實的人性擺在觀眾面前。李安特有的不評判立場使得這部影片張力無限,多重解讀的可能性也是影片火熱的不可忽視的原因所在。那么,或許從人性的角度來解析人物將更有助于理解《色戒》的復(fù)雜內(nèi)涵。
肖洛霍夫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講話說“向人們說出真理(這里應(yīng)該譯成“真話”)——有時是嚴峻的,但永遠是勇敢的真理?!薄渡洹冯娮允贾两K遵循著一個基本原則,這就是真實,當(dāng)然,這真實是嚴峻的,也是殘酷的。王佳芝的真實在于她必須置身于一場“戲中戲”中,和太太們漫不經(jīng)心的對話其實時刻在尋找色誘易先生的時機,和易先生之間的魚水之歡只是為了最后的暗殺。而作為女人她必須面對的殘酷卻是她愛的人把她置于絕境,愛他的人卻是她必須除掉的,而最后的身心淪陷自然是雙重的悲劇。影片中向我們展示的王佳之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身心被遺棄的、內(nèi)心孤獨的亂世中的女人。時事的戰(zhàn)亂、家人的冷漠、有愛而不能愛的無奈,這些都造成了她內(nèi)心的孤獨。而在太太們的麻將桌上她談笑風(fēng)生坦然自若,在色誘易先生時她的萬眾風(fēng)情,這些表象之下是作為一個女人的孤獨和身不由己,暗涌著是她作為女人的對愛和自然人性的難以抗拒,應(yīng)該說,王佳芝是懷著革命任務(wù)而出現(xiàn)在易先生面前的,但是作為個體的身心孤獨和色誘的特殊性讓她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女人來接近另一個孤獨的男人。而易先生,終日生活在暗殺的陰影中,敏感多疑,孤獨而絕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二人其實都是精神孤獨的個體。于是,魚水之歡就成了二人感受自己真實存在的最好方式,姿態(tài)各異的“相互折騰”甚至說是純生理上的“虐愛”既是精神的發(fā)泄,更在痛與快感中完成了二人的融合。可以說,隨著色誘的深入,革命的目的逐漸遠去,有著身心需求的具體的人開始顯現(xiàn)。拋卻時代背景,王佳芝和易先生只是一對孤獨的色情男女,在一次一次性愛中靈魂不自覺的相互依賴。應(yīng)該說在這過程中,王佳芝都是處于人性中的被動角色,被動的接受任務(wù),被動地接受性愛第一課,被動在色誘計劃中身心淪陷,而這也揭示出作為一個普通女人在那個年代的迷茫和無奈,這也正是觀眾難以對王佳芝類似叛徒的行為產(chǎn)生憎恨的原因所在,人性也在此散發(fā)出光彩。其實最后打動王佳芝的并不是那顆讓人驚嘆的鉆石本身,鉆石只是一個載體,傳遞著一個男人對所愛的女人的心意,于是恍惚中革命任務(wù)遠去了,唯一牽掛的就是愛人的安危。最后時刻她人性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動激活拯救了易先生,卻也斷送了王佳芝自己。刑場上的王佳芝面對暗夜冷風(fēng)峭壁沒有眼淚,也沒有控制不住的叫喊,只是復(fù)雜的眼神和淡定麻木的面容。被所救的愛自己的人送上斷頭臺,人性的復(fù)雜和無奈在無可挽回的悲劇中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殘忍和悲涼。
易先生是以一個被暗殺的漢奸形象而出場的。但這身份只是一個外在的形象符號,影片并沒有正面表現(xiàn)出他對革命群眾的兇殘的血腥場面,而是更多的把他作為一個孤獨的男人來刻畫。這也為人性的真實展露提供更多可能。豪華的公寓和官場風(fēng)光更反襯出他的陰冷和多疑。王佳芝就是他在寂寞中抓住的稻草,既用肉體感受自己的存在,更安置自己孤獨無望的靈魂,這也讓他在殘忍之余多了一絲人性的溫情。這也是李安和張愛玲的差別所在。在張愛玲那里,《色戒》是赤裸裸的男女關(guān)系,易先生對王佳芝有的只是些許的感動,而在李安這里。易先生有的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的些許動情。日本藝妓館里聽完《天涯歌女》后的淚光閃爍,決定處決王佳芝后桌子上顫巍巍的戒指,拉長又縮短的王佳芝房間里的孤獨的影子,這里所表現(xiàn)的不是一個漢奸對于暗殺者美色的貪戀,更多的是一個失去愛人的男人的無助。這固然有時代背景和身份使然,但是人性的袒露也是真實所在。這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愛從哪里來?是大家口號中的“愛國情操”?還是那一場場充滿本能欲望的占有與征服?李安什么也沒有說,只是通過《色戒》來敘述和展現(xiàn),答案只在觀眾不同角度的解讀中。
其實,《色戒》只是借助了那個時代和背景,借助了女間諜刺殺漢奸的事件講述了一個和愛情有關(guān)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從女性視角講述了一個普通女人的悲劇命運,展示了一個亂世中沒有斗爭經(jīng)驗的年輕女性在民族大義面前的掙扎與退卻,或者可以說是一個類似于“叛徒”的行為。張愛玲和李安都不是熱衷政治的人,政治只是影片的背景而已。如果我價從從女性的角度去解讀《色戒》或許更接近于作者的內(nèi)心,這樣我們從影片中看到的就是一個女性無奈的情感命運悲劇的細節(jié),是對于女性意識的冷靜提示。是對于人性生存的善意嘲弄。片中的兩個男人的行為讓我們很難從人性方面判斷誰更勝一籌。畢竟,在那個時代,個人的命運卑微之至,人性更是無從談起。但是李安就是在這樣的時刻為我們展現(xiàn)出人性的無奈存在,這也是李安的善良情懷使然。但是,人畢竟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更是自己選擇的總和,這也注定了王佳芝的悲劇所在,這也是那個耐代的悲劇所在。
《色戒》原著寥寥數(shù)語但字字珠璣,承載的是張愛玲夢魘般的愛情。但是文本的巨大張力和人性的多重解讀讓這部小說內(nèi)涵無限。導(dǎo)演們對小說的主題表達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楊德昌從故事中看出的是忠誠和背叛,胡安挑出了“冷艷”和“蒼涼”,李安卻是看出了“不能不愛”的無奈。我們無法判斷李安在多大程度上還原了張愛玲的原著,但沒有了革命大環(huán)境,沒有了那樣的時間和地點的情況下,影片完成了華人導(dǎo)演的威尼斯三連冠和巨大的票房收入至少證明了人們對于作品的認同。當(dāng)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影片的商業(yè)配置,例如演員的選擇和宣傳角度的把握等,情色戲也是其很大的噱頭。但是在市場大環(huán)境中李安中西文化結(jié)臺的基礎(chǔ)使得他的影片既有西方式的袒露,更具有東方式的內(nèi)斂,情色之中更多具有了精神層面的意味,多了一種落落大方的藝術(shù)之美。當(dāng)然觀眾從什么角度來進行評判審視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在那個戰(zhàn)亂的時代,個人是無所歸處的,但是人還是要在世俗中生存,在各種各樣的道路上行走。于是就有了類似另外一個版本的《色戒》中碑文的話:一滴水怎樣才能夠不會干涸?那便是流如大海。然而,一滴水應(yīng)該怎樣流入大海,而哪里又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大海?